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洪林

作品数:12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洋脊
  • 4篇洋中脊
  • 3篇热液
  • 3篇成矿
  • 2篇德尔尼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地质
  • 2篇岩浆
  • 2篇铜矿
  • 2篇铜矿地质
  • 2篇盆地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北部
  • 2篇热液成矿
  • 2篇化学特征
  • 1篇地貌
  • 1篇地形分析
  • 1篇断层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2篇李洪林
  • 6篇李江海
  • 5篇张华添
  • 4篇王叶剑
  • 4篇韩喜球
  • 4篇邱中炎
  • 3篇王洪浩
  • 1篇毛翔
  • 1篇何涛
  • 1篇李维波
  • 1篇吴招才
  • 1篇余星
  • 1篇邹长春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矿物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Applie...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核杂岩形成机制及其热液硫化物成矿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海洋核杂岩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洋底构造样式,其主要产出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轴两侧,目前在中大西洋脊、西南印度洋脊、中印度洋脊以及东南印度洋脊均发现海洋核杂岩。海洋核杂岩以其表面梳状构造为主要的探测特征,其构造要素还包括平行于洋脊轴的拆离断层、上盘后期正断层等;其岩石组合以出露于洋底的地幔岩石为主。海洋核杂岩的发育与慢速-超慢速洋脊的扩张速率、岩浆补给和拆离断层的发育有关: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岩浆补给不足以平衡洋脊扩张所带来的空间应变量,从而以在薄弱带发育拆离断层来弥补,并继而使拆离断层下盘的地幔岩石出露洋底表面,形成海洋核杂岩。海洋核杂岩的发育经历了发育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亡期等周期。海洋核杂岩为洋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来源、热液通道等有利条件,或将是热液硫化物矿床发育的有利构造条件,是一种新的远离洋脊轴的热液系统。
李洪林李江海王洪浩张华添
关键词:拆离断层热液硫化物
印度洋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印度洋底大地构造图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5年
印度洋底大地构造图(1∶1 500万)基于最新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中国大洋调查航次积累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和矿产资源资料编制,综合反映印度洋底及周缘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和资源分布等特征,将为理解和推进印度洋盆构造演化和资源分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介绍了该图编制的思路和方法、数据来源、图面内容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认为印度洋盆具有多微陆块、多期扩张、多洋底高原、无震海岭和"入"字形洋中脊等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印度洋盆地构造演化归纳为3个阶段:(1)冈瓦纳大陆裂解与洋盆初始张开(侏罗纪-白垩纪中期);(2)洋盆持续张开与扩张中心跃迁(白垩纪中期-古近纪初期);(3)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及非洲板块裂解(新生代)。在扩张中心跃迁式的发育形式下,现今印度洋盆多微陆块、多期扩张中心和"入"字形的洋中脊基本构造格局在古近纪早期便已形成。
李江海张华添李洪林
热点作用背景下的洋中脊跃迁和扩展作用:印度洋盆地张开过程探讨被引量:5
2016年
在《印度洋底大地构造图》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度洋盆构造格局和洋盆演化重大事件序列,并从印度洋盆初始裂解机制、扩张中心跃迁与热点作用、洋中脊扩展作用等方面讨论了印度洋盆的张开过程,提出以下几点认识:(1)现今印度洋洋中脊可分为两个系统:东南印度洋中脊-中印度洋中脊-卡斯伯格洋脊系统(东支)和西南印度洋中脊系统(西支),前者是太平洋洋中脊扩展作用的产物,后者是太平洋-东南印度洋中脊与大西洋中脊之间构造调节的产物;(2)印度洋盆最初裂解受地幔柱垂向挤压-水平伸展作用控制,沿前寒武造山带等地壳薄弱带发育;(3)印度洋盆经历两次扩张中心的跃迁,其趋向性跃迁方向与热点相对板块的运动方向具有一致性,显示两者存在内在联系。(4)大西洋和太平洋洋中脊在印度洋交汇,于古近纪连通,末端伴随陆块持续发生碎裂化、裂解化,可称为鱼尾构造模式,表明印度洋盆衔接和调节了三大洋盆的发育和演化过程,具有全球洋盆枢纽的关键意义。
李江海张华添李洪林刘仲兰
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热液活动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初探
王叶剑韩喜球邱中炎李洪林宗统余星吴雪停周鹏蔡翌旸
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构造地貌及分段性特征
李洪林
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的典型实例-青藏高原北部德尔尼铜矿地质对比研究
张华添李江海李洪林
中亚与邻区盆地群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被引量:22
2014年
基于中亚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和盆地构造演化,利用古板块再造、地理信息软件等对中亚盆地群的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进行探讨。中亚与邻区盆地群在早古生代分属不同陆块,这些陆块于早石炭世开始汇聚,早二叠世完成拼合,形成中亚盆地群。汇聚前该区受到海西期构造影响,在中生代伸展构造和新生代挤压构造的作用下形成的众多盆地类型为叠合盆地。该区主要烃岩源发育于海西期早期和中—新生代伸展背景的裂谷事件。油气主要集中在侏罗系(41%)和石炭系(37%)中,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是碳酸盐岩、礁灰岩、膏岩和泥岩。阿姆河、费尔干纳、图尔盖和阿富汗—塔吉克等盆地的油气主要集中于前陆冲断带和凹陷断阶带。滨里海、北乌斯丘尔特和曼各什拉克等克拉通盆地油气集中于盆地边缘的隆起带和断阶带,具有自生自储特征。
塔斯肯李江海李洪林李维波毛翔王洪浩
关键词: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油气储量
3D topographic correction of the BSR heat flow and detection of focused fluid flow
2014年
The bottom-simulating reflector(BSR) is a seismic indicator of the bottom of a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Its depth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seafloor surface heat flow. The calculated BSR heat flow variations include disturbances from two important factors:(1) seafloor topography, which focuses the heat flow over regions of concave topography and defocuses it over regions of convex topography, and(2) the focused warm fluid flow within the accretionary prism coming from depths deeper than BSR. The focused fluid flow can be detected i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opography to the BSR heat flow is removed. However, the analytical equation cannot solve the topographic effect at complex seafloor regions. We prove that 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can model the topographic effect on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heat flow with high accuracy, which can then be used to correct the topographic effect and obtain the BSR heat flow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erfectly flat topography. By comparing the corrected BSR heat flow with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heat flow, focused fluid flow regions can be detected that are originally too small and cannot be detected using present-day equipment. 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midslope region of northern Cascadia subducting margi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ucumber Ridge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 are positive heat flow anomalies, about 10%–20% higher than the background heat flow after 3D topographic correction. Moreover, the seismic imaging associated the positive heat flow anomaly areas with seabed fracture–cavity systems. This suggests flow of warm gas-carrying fluids along these high-permeability pathways, which could result in higher gas hydrate concentrations.
何涛李洪林邹长春
关键词:BSR
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的典型实例——青藏高原北部德尔尼铜矿地质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青海德尔尼铜矿是发育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赋矿围岩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套中的超基性岩,代表了古特提斯洋的残骸。通过对德尔尼铜矿的详细地质解剖,认为其保留了大量海底热液喷流的地质记录,包括:矿体上部普遍发育的薄层喷流岩;多孔状硫化物中保留下来的胶状结构、草莓结构和角砾结构;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与黄铁矿碎屑同期形成的方解石、长英质胶结物;与大西洋Rainbow、TAG热液硫化物矿床相似的矿体分带性。根据洋脊玄武岩中TiO2全岩含量估算德尔尼蛇绿岩所代表的这一段古特提斯洋洋中脊为慢速一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半扩张速率为1.1~2.5cm/a。类比现今洋中脊热液硫化物成矿过程,认为德尔尼铜矿经历了海底喷流、冷却保存和俯冲侵位等3个阶段,其中海底喷流阶段可能与洋底核杂岩具有成因联系,俯冲侵位过程中的矿体和超基性岩、玄武岩受逆冲断层控制。与世界上其他陆地上保存的类似矿床相比,德尔尼铜矿时代年轻(石炭纪),矿床结构和构造及其围岩蚀变特征保存完整,是慢速一超慢速洋脊超基性围岩热液成矿作用的典型实例,可以称之为德尔尼型成矿作用,研究其成矿过程,对研究和理解现今洋中脊超基性岩系统热液成矿作用(尤其是深部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华添李江海李洪林王洪浩
卡尔斯伯格脊60°~61°E洋脊段多波束后向散射特征及其对构造与岩浆作用强度的指示被引量:2
2018年
多波束声纳数据可以有效记录海底地形地貌和底质特征信息。本文利用船载多波束数据对慢速扩张的卡尔斯伯格脊60°~61°E洋脊段的典型构造地貌单元的后向散射强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洋脊段的构造和岩浆作用强度特征。结果表明,洋脊段Ⅰ以构造拉张作用占主导,脊轴及附近后向散射强度为-29dB左右,裂谷壁高差可达1 200m以上,裂谷内断裂发育,裂谷侧翼高度与裂谷宽度的比值为78.7~126.2,裂谷两侧翼部线性构造较少,但轴向正断层面更宽,倾角更小;与洋脊段裂谷中段相比,末端火山活动频率较低但喷发规模较大,火山机构数量和体积也更大,且可发育深大断裂获取深部热源。洋脊段Ⅱ以岩浆作用占主导,脊轴及附近后向散射强度达-35dB,裂谷内轴向火山脊发育,裂谷壁高差小于500m,裂谷侧翼高度与裂谷宽度的比值为77.6~116.8,裂谷两侧翼部线性构造数量众多、长宽比较大且呈近似对称,相邻线性构造之间沉积物广泛分布。通过提取挖掘与底质属性密切相关的多波束后向散射强度数据,结合海底地形地貌的分析,可以为洋中脊的构造和岩浆作用强度的定量研究提供有效的证据。
杨驰韩喜球王叶剑李洪林邱中炎吴招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