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晶媛

作品数:13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肝损伤
  • 4篇肝细胞
  • 4篇肝炎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慢性
  • 3篇基因
  • 3篇肝癌
  • 2篇药物性
  • 2篇线粒体
  • 2篇芯片筛选
  • 2篇疗效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基因芯片
  • 2篇基因芯片筛选
  • 2篇二氯醋酸二异...
  • 2篇LPS
  • 2篇病毒

机构

  • 11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3篇李晶媛
  • 10篇李树臣
  • 7篇赵勇华
  • 4篇梁明
  • 3篇高杰
  • 2篇黄海英
  • 2篇于建武
  • 2篇李晓光
  • 2篇王晓燕
  • 2篇朱鹏飞
  • 1篇康鹏
  • 1篇杨维良
  • 1篇吴霞
  • 1篇李峰
  • 1篇纪宏宇
  • 1篇李晗
  • 1篇周洪波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肝脏
  • 1篇中国药房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首都食品与医...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LPS/D-Ga1N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二氯醋酸二异丙胺(diisopropylamine dichloroacetate,DAD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加D-氨基半乳糖(D-galactasamine,D-Gal...
李晶媛
关键词: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肝细胞线粒体肝损伤
文献传递
应用基因芯片筛选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差异性基因
2013年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不同病毒载量的慢乙肝病人及健康人差异性表达的基因。方法:选用含有48000位点的人类表达谱cDNA基因芯片,筛选4例慢乙肝病人与2例健康人外周血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果:与健康人相比,慢乙肝患者有83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高表达的基因有150个,低表达的基因有688个。结论:用表达谱基因芯片可有效地研究高、低病毒载量的慢乙肝患者间,以及它们与健康人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通过进一步分析有望筛选出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的新基因靶点。
朱鹏飞赵勇华李晶媛李树臣
关键词:基因芯片慢性乙型肝炎
应用基因芯片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D-1/PD—L通路基因差异表达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慢乙肝病人PD-1/PD—L通路差异性表达的基因。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4例慢乙肝病人与2例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合初步构建的PD-1/PD-L信号通路,挑选出_致的转录因子或调控蛋白,并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CD40L、Bcl-10、GATA-3、NFAT蛋白的水平的表达。结果与健康人相比,慢乙肝患者有838个异常表达的基因,其中高表达的基因有150个,低表达的基因有688个。在这些异常表达基因中,有13个基因属于所构建的PD.1/PD.L信号通路中的转录因子或调控蛋白,其中表达上调的6个分别是BCL-10、AP、SRY、MYOD1、ELK4、NFAT,表达下调的7个分别是CD40L、GADS、PDK1、IL4、GATA3、CREB、RARG。Westem blotting法证实慢乙肝组高表达BCL-10,低表达CD40L、GATA3,NFAT但与病毒载量不相关。结论CIMOL、BCL-10、GATA3、NFAT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D-1/PD—L信号传导通路中可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以做深入的功能分析研究。
朱鹏飞赵勇华李晶媛李晗李树臣
关键词:基因芯片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HBsAg定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阶段表面抗原定量的变化情况及与乙肝病毒DNA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将142例样本分为免疫耐受期组(immune tolerance phase,IT)34例,免疫清除期组(immune clearance phase,IC)39例,低复制期(low-replicative phase,LR)49例,e抗原阴性肝炎组(hepatitis B e Antigen negative,ENH)20例。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CMIA)检测表面抗原定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病毒DNA,比较各阶段表面抗原水平及其与乙肝病毒DNA的相关性。结果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表面抗原定量中位数不同,免疫耐受期45766.83IU/mL,免疫清除期8784.58 IU/mL,低复制期1393.85 IU/mL,e抗原阴性肝炎2125.04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面抗原仅在免疫清除期与乙肝病毒DNA呈正相关(r=0.58,P<0.001)。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自然病程的不同阶段,表面抗原水平有明显差异,但仅在免疫清除期,表面抗原与乙肝病毒DNA相关。这些发现对理解乙肝感染的自然史,和使用表面抗原作为预测HBV再激活有重要意义。
周洪波李晶媛赵勇华李树臣
关键词:乙肝病毒DNA自然史
双环醇片预防抗结核治疗药物性肝损害2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双环醇片预防抗结核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引起肝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12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初发结核患者25例,给予2HRZE/4HR或2H3R3Z3E3/4H3R3方案规范治疗,同时加用双环醇片。结果治疗8周后仅1例患者出现了药物性肝损伤。结论双环醇片可以预防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
陈墨洋赵勇华李晶媛李树臣
关键词:结核药物治疗肝损害
小干扰RNA沉默垂体瘤转化基因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肝癌是全世界范围的高发恶性肿瘤,在亚洲的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肝癌的分子学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包括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缺陷、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周期紊乱、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出现以及细胞凋亡途径受阻等。垂体瘤转化基因(Frl^G)1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能抑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形成非整倍体。
梁明李晶媛黄海英于建武王晓燕李晓光高杰
关键词:RNA干扰
妊娠早期重症流行性出血热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23岁,农民。因发热10d.无尿、阴道流血3d.于2005年11月23日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感染科。患者于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2℃。伴头痛、腰痛.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发热第3天出现腹痛、腹胀伴少尿.24h尿量不足500ml.就诊于巴彦县医院.以“流行性出血热(HEF)”收入院。经抗病毒、利尿、护肝及对症治疗,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但皮肤出血点逐渐增多.
李晶媛李树臣赵勇华吴霞
关键词:妊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TNF-α诱导肝细胞凋亡机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4
2007年
在多种肝脏疾病中都涉及到TNF-α诱导的肝细胞凋亡.TNF-α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多种效应,主要由TNF-R1介导.TNF-R1的激活导致了多种凋亡途径的激活,包括促凋亡的Bcl-2家族蛋白、活性氧、c-Jun NH2-末端激酶、组织蛋白酶B、酸性鞘磷脂酶及中性鞘磷脂酶.这些途径密切相关并主要作用于线粒体,线粒体释放致凋亡因子及其他物质,导致细胞凋亡.
李晶媛李树臣杨维良
关键词:凋亡BCL-2家族蛋白TNF-Α活性氧肝损伤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被引量:4
2008年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感染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可以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展。但临床上部分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即使肝功能比较理想,但因脾功能亢进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下降而不能进行抗病毒治疗,而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低,也不适合肝移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因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
梁明李晶媛赵勇华康鹏高杰李树臣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脾切除术抗病毒药
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不良的关系
2011年
肝癌是全世界范围的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1]。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与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的出现、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调节点失控关系密切。
梁明李晶媛黄海英于建武王晓燕李晓光高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垂体瘤转化基因预后不良抑癌基因细胞周期恶性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