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光

作品数:40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0篇肝炎
  • 14篇病毒
  • 13篇细胞
  • 10篇丙型
  • 9篇慢性
  • 9篇肝炎病毒
  • 9篇丙型肝炎
  • 7篇基因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5篇丙型肝炎病毒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疗效
  • 4篇流感
  • 4篇慢性丙型
  • 4篇慢性丙型肝炎
  • 4篇甲型
  • 4篇甲型H1N1...
  • 4篇干细胞
  • 3篇牙周

机构

  • 18篇哈尔滨医科大...
  • 15篇北京地坛医院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解放军第30...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0篇李晓光
  • 11篇李树臣
  • 11篇成军
  • 11篇于建武
  • 7篇洪源
  • 6篇赵勇华
  • 6篇郭斌
  • 5篇王琦
  • 4篇徐艳利
  • 4篇刘娜
  • 4篇吕淑兰
  • 4篇陈志海
  • 4篇李兴旺
  • 4篇李鑫
  • 4篇贾哲
  • 4篇王晓燕
  • 4篇卢联合
  • 4篇顾斌
  • 4篇张锦前
  • 3篇姜婷婷

传媒

  • 5篇肝脏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国外医学(医...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透析与人工器...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家庭医药(就...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二届全国人...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protein a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PARS)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2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 PARS 组与对照组,观察 PARS 治疗前后...
于建武李晓光赵勇华王淑芹李树臣
关键词:重型肝炎病死率
文献传递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HBsAg携带者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2004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慢性HBsAg携带者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含GM-CSF,IL-4的AIM-V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培养DC.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 测定DC表面特异性分子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测定其功能,并检测上清液中IL-12,IFN-γ的水平. 结果:HBsAg携带者的细胞表型分别为:CD80(23.5±4.1%), CD86(70.1±5.8%),HLA-DR(75.2±5.3%),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0.9±3.1%,96.5±4.7%,95.9±4.8%, P<0.01);两组CD3、CD14均为阴性表达.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测定两组细胞诱导T细胞增生能力和细胞因子分泌的水平.HBsAg携带者组cpm值(14 682±2 519)较正常对照组(40 054±3 870)明显降低(P<0.01);HBsAg携带者组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水平(127±19 ng/L, 822±131 ng/L)较正常对照组(353±44ng/L,3 468±515 ng/L)明显下降(P<0.01). 结论:慢性HBsAg携带者的免疫耐受状态可能与DC功能低下有关.
梁明吕淑兰李迪李晓光李树臣
关键词:慢性HBSAG携带者免疫耐受DC树突状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复方甘草甜素、泼尼松治疗慢性淤胆型乙型肝炎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于建武孙丽杰李晓光李树臣
关键词:复方甘草甜素泼尼松严重不良反应乙型肝炎患者肝内胆汁淤积激素样作用
蜂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观察蜂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本试验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性别及年龄进行均衡分配。本试验采用复合用药对照法,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护肝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两组基础护肝药物完全相同),治疗组加用日本产蜂胶,对照组加安慰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8.6%和总有效率为87.5%,与对照组相比(46.4%和60.7%)具有极明显差别(P<0.01)。结论:蜂胶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吕淑兰李晓光
关键词:蜂胶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HBsAg、HBcAg活化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经HBsAg、HBcAg活化后的免疫功能。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培养扩增DC,在DC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HBcAg刺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用液闪计数仪观察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用ELISA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经HBcAg刺激DC的CD86表达率为(92.14±5.12)%,明显高于HBsAg刺激组和未加抗原组(P<0.01);经HBcAg刺激组DC诱导同种异体静止T细胞增殖的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值(cpm)为34259±3127,明显高于HBsAg刺激组(20258±2917)和单个核细胞组(3469±417),P<0.01;经HBcAg刺激组DCMLR中IL-12浓度为(342±42.3)ng/L,分别高于HBsAg刺激组和未加抗原组(P<0.01)。结论体外经HBcAg刺激DC可有效提呈抗原病毒,并可进一步刺激T细胞产生。
康鹏吕淑兰李树臣于建武赵勇华李晓光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
B和C基因型重组乙型肝炎病毒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
研究目的: 1.构建B和C基因型重组乙型肝炎病毒及检测其在Huh7细胞内的复制和表达。 2.探讨B和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对Huh7细胞全基因组表达模式的影响是否相似。 3.评价针对重组B和C基因型HBV S区目的小发夹R...
李晓光
关键词:HUH7细胞全基因组短发夹RNART-PCR
文献传递
现阶段甲型H1N1流感临床应答模式的分析
甲型H1N1流感正在全球蔓延,北京也迎来2003年非典疫情后首次重要防疫考验。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截止6月11日,已收治552例甲型H1N1流感筛查病例,本文现对这一阶段的临床应答模式进行分析,旨在为加强我国突发和...
徐艳利凌伟李鑫陈志海姜婷婷李晓光卢联合贾哲李兴旺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传染病防控
文献传递
小干扰RNA沉默垂体瘤转化基因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肝癌是全世界范围的高发恶性肿瘤,在亚洲的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肝癌的分子学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包括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缺陷、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周期紊乱、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出现以及细胞凋亡途径受阻等。垂体瘤转化基因(Frl^G)1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能抑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形成非整倍体。
梁明李晶媛黄海英于建武王晓燕李晓光高杰
关键词:RNA干扰
甲型H1N1流感非干预及应用奥司他韦治疗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非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病情演变过程及预后,并与应用奥司他韦(达菲)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对93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将入院时发病时间>48h的51例患者纳入不应用奥司他韦治疗的非干预组,将发病时间≤48h者的42例患者纳入奥司他韦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以及奥司他韦对患者病程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较季节性流感轻,生化检查基本正常。非干预组发热持续时间为(4.16±3.04)d,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5.79±1.91)d;奥司他韦组发热持续时间为(2.53±1.46)d,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4.91±1.4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表现较为温和,流感样症状轻,轻症患者可呈自限性经过,可不予奥司他韦治疗,但隔离时间应适当延长至病后7d。
徐艳利陈志海肖江廖华闫杰胡居龙贾哲李晓光于芸李兴旺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奥司他韦自然病程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2反式激活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009年
目的对HCV非结构蛋白2反式激活蛋白(NS2TP)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探讨其在不同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PCR法获得HCVNS2TP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并转化入E.coliBL21。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经免疫印迹分析验证后,大量表达并纯化该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后获取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健康人及慢性HCV患者的肝组织。结果成功获得了重组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3×10^2)及高滴度、高特异度的多克隆抗体。慢性HCV患者肝组织内NS2TP的表达高于健康肝组织,且以细胞核内分布为主。结论明确了慢性HCV患者肝组织内NS2TP表达量及细胞内定位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NS2TP的生物学功能和HC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洪源兰孟东王琦张黎颖刘秀财李晓光郝晓花成军
关键词:反式激活因子类免疫组织化学肝炎病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