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江
- 作品数:17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石家庄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苦难人生的一曲悲歌——也谈祥子悲剧
- 2011年
- 《骆驼祥子》以滴着血和泪的笔触,叙写了主人公祥子由奋发向上到颓废堕落的人生悲剧。作者从"人"的角度,以人道主义的温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底层社会挣扎的小人物的生活境况。在祥子的人生中,每一次的打击和挫折,都只是更深地引起祥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并在群体的认同中放弃理想和追求。无助生命的卑微感,前途渺茫的挫败感,一步步地销蚀着祥子的自信、自尊,使他怀疑自己的一切,生命意志因此而逐步消退。祥子的毁灭是奋发向上的生命意志的毁灭。
- 李延江
- 关键词:悲剧毁灭
- 传统文化因素对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消解被引量:2
- 2009年
-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 李延江李素霞
-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消解
- 植根生活的泥土 绽放生命的绿色——试论燕赵诗人刘章的诗歌
- 2005年
- 刘章的诗来自于他熟悉而又热爱的生活,以质朴蕴美而见长。刘章主张“到生活中去,去思考,去熏陶,去获得真情”,他要把诗写得“像血一样有色”。他的诗观是:朴素,真情,出自自我,通向人心,有益社会。因此,他的诗作形成了俗中见雅、纯净朴实的风格。在艺术形式上,他的诗融词体、律体、民歌体于一炉,诗体己自成一路,独具风采。
- 李延江
- 关键词:诗歌文体风格
- 救亡强国:20世纪初启蒙文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 2005年
- 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姿态肇端于晚清的社会变革思潮,戊戌变法的失败引发了梁启超开启民智的思考,进而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试图把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之后,鲁迅也从强国的角度,提出以摩罗诗警醒民众的"立人"主张,现代意义的"个性解放"引进国门;至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思想浮出水面。这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启蒙文学观念的变迁轨迹清晰可见,展现了"现代性"的成长历程,但无论是怎样的主张,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没能脱出救亡强国的时代主题。这一主题可以看作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最根本的逻辑起点。
- 李延江
- 关键词:国民性小说界革命立人
- 文化·社会·人——再谈祥子悲剧原因及其启示
- 2013年
- 祥子悲剧是一个努力向上的"人"最终被毁灭的悲剧。祥子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人生弱点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恶劣的社会环境才是最根本的主因。城市文化颠覆了既往农村文明的生活规范,使祥子成为无根的浮萍。"天地不仁"的冷漠社会,使祥子成为无助的"社会孤儿"。长期压抑下的心灵困境,使祥子成为无魂的躯壳。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到城市谋求新生活的今天,祥子悲剧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 李延江
- 关键词:悲剧
- 论五四新文学的文化自觉
- 2014年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是近代文化自觉历程中的一个高潮,它是不平等的世界交往过程中一次转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到开放的自觉的文化转型运动。五四文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立足于民族,与世界先进文化保持广泛的联系并与之进行有效的对话,具有鲜明的文化自觉特质,这主要表现为清晰明确的启蒙思路、见善思齐的文化态度、勇于担当的文化情怀等。充分认识这一特质,对我们今天的世界文化交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李延江李素霞
- 关键词:五四文学文学革命文化自觉
- 交往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被引量:2
- 2005年
- 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因此,与生产实践一样,交往实践同样构成人类社会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 李素霞李延江
- 关键词:交往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 由晚清“小说界革命”到五四“人的文学”——兼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成长被引量:1
- 2006年
- 在晚清的社会变革思潮中,梁启超以“小说界革命”为手段开启民智的思考,试图把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之后,鲁迅也从强国的角度,提出以摩罗诗警醒民众的“立人”主张,现代意义的“个性解放”引进国门。至五四时期,在反对封建文化的时代浪潮中,“人的文学”浮出水面。这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观念的变迁,展现了“现代性”的成长历程。
- 李延江
- 关键词:小说界革命立人启蒙
- 传统文化因素对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消解被引量:1
- 2008年
-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 李延江
-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消解
- 朴素“民本”意识对五四文学的潜在影响
- 2006年
- 传统文化中的朴素“民本”意识为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迅速认同的基础,但其本身的局限又导致了人道主义关怀很难切实达到精神关怀的高度,而是更多地停留在现世生存的物质层面。由对普通民众的现世生存的关注出发,五四文学从人的个性解放的呼唤迅速转向社会解放的诉求。这种面向平民的立场,同样影响了五四文学的写实主义即现实主义文学观。
- 李延江
- 关键词:五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