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霞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5
供职机构: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评分
  • 2篇综合征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代偿
  • 1篇盗血
  • 1篇盗血综合征
  • 1篇滴注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入路
  • 1篇短期预后
  • 1篇血管内支架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血尿酸
  • 1篇血性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扩大

机构

  • 9篇聊城市第二人...
  • 1篇绍兴市中心医...

作者

  • 9篇李俊霞
  • 3篇潘伟
  • 2篇林峰
  • 2篇杨茂勇
  • 2篇陈东霞
  • 2篇李海霞
  • 1篇王永红
  • 1篇常万生
  • 1篇曹子洋
  • 1篇许光霞
  • 1篇崔凌云
  • 1篇田临红
  • 1篇王小静
  • 1篇彭玉华
  • 1篇赵君
  • 1篇王秀霞
  • 1篇许秀丽
  • 1篇李杰云
  • 1篇张保金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0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及防治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76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 结果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4.1%(76/538),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时间多数在发病后24 h以内(86.8%).经内科保守治疗30例,死亡8例,病死率19.5%;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20例,死亡4例,病死率16.7%;开颅清除血肿18例,死亡4例,病死率36.4%.存活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结论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导致病情加重与死亡的重要因素.早期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出血部位、早期血压过高、凝血功能障碍、不适当应用脱水剂等有关.
许光霞李俊霞李海霞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
规范化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规范化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IS住院患者1 200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神经专科医师在脑卒中信息库中填写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等,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及治疗2组各4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量的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针对病因及危险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治疗1组仅给予健康教育及抗血小板聚集、强化降脂治疗,治疗2组则同时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血管成型及支架植入术(CAS)等非药物治疗。随访1 a,观察三组服药依从性及卒中复发率。结果对照组的药物依从性较治疗组明显偏低,治疗1、2组6个月、1 a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2组与治疗1组6个月及1 a的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对基层医院的IS患者建立简易信息库并进行规范化干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降低复发率;逐级建立以基层医院为主导、辐射到社区的全民脑卒中防控体系应成为以后IS防治工作的重点。
林峰赵君常万生李俊霞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发病后24h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俊霞杨茂勇陈东霞
关键词:脑梗死血尿酸D-二聚体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7:3),常见病因为先兆子痫或子痫、高血压病、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视觉障碍四联征,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水肿,经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迅速恢复。结论 RPL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处理及时一般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李俊霞潘伟李海霞
关键词:影像学预后
ASTRAL评分、iScore评分对血管内治疗的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价值
2020年
目的探讨ASTRAL和iScore评分对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有无预示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发病<24 h并在该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采用ASTRAL、iScore评分进行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时,采用mRS量表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根据mRS量表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优良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ASTRAL、iScore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ASTRAL、iScore评分的中位数得分为24.4(20.6~28.0)分、147.5(122.0~166.7)分;不良预后组ASTRAL、iScore评分的中位得分为36.8(32.4~43.8)分、196.0(183.0~287.0)分,预后良好组的ASTRAL、iScore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core评分的ROC曲线的AUC为0.837,ASTRAL评分(AUC为0.816),二者价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2,P=0.151)。结论ASTRAL、iScore评分对对血管内治疗的急性脑梗死预后有预测价值。
王永红潘伟李俊霞彭玉华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
重组人钠脲肽联合左西孟旦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LVEF和BN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钠脲肽联合左西孟旦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脑尿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左西孟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钠脲肽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NP、醛固酮、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降低(P<0.05),LVEF、每搏输出量(SV)水平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BNP、醛固酮、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3、6.212、4.055、2.969、2.284、5.999,P<0.05);研究组治疗后LVEF、S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5、3.217,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肝肾功能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重组人钠脲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能显著提高患者的LVEF,降低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杨茂勇李俊霞张保金张利群
关键词:左西孟旦LVEFBNP
颏舌肌自发电位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颏舌肌自发电位检测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均行颏舌肌肌电图检测的88例AL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评价颏舌肌自发电位与AL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根据是否合并球部症状和自发电位差异分为球部症状组40例和无球部症状组48例。结果球部症状组颏舌肌自发电位阳性率31/40例(77.50%)显著高于无球部症状组24/48例(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部症状组ALS-FRS总分和ALS-FRS延髓评分[(8.19±1.26)分和(28.19±3.63)分]较无球部症状组[(11.23±2.30)分和(32.58±4.46)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半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纤颤电位与ALS-FRS总分间呈负相关(r=-0.28,P=0.03);正锐波与ALS-FRS总分无相关性(r=-0.09,P=0.64)。结论球部亚临床ALS患者颏舌肌自发电位阳性率较高,且该电位与ALS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许秀丽汪敏王秀霞潘伟李俊霞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颏舌肌
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5例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管造影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8.6%,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45.6mmHg。经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置放术13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打通狭窄或闭塞并支架置放2例。结果:15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16mmHg。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血管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支架置放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林峰李俊霞王小静李杰云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支架置放术
小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80例不良反应护理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在小儿静脉滴注时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护理方法。方法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患儿180例,对其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共发生ADR51例次,不良反应率为28.3%;其中〈1岁19例,1—3岁14例,3~7岁11例,7~14岁7例;用药10~20min发生ADR17例,20min左右出现ADR26例,静脉滴注结束后4~6h左右出现ADR者1例;第2天出现ADR者5例,第3天出现ADR者2例。结论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小儿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陈东霞曹子洋李俊霞崔凌云田临红
关键词:阿奇霉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