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强

作品数:157 被引量:362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1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3篇医药卫生
  • 8篇文化科学
  • 7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主题

  • 31篇细胞
  • 30篇原虫
  • 29篇疟原虫
  • 23篇间日疟
  • 21篇尾蚴
  • 21篇囊尾蚴
  • 19篇教学
  • 18篇间日疟原虫
  • 16篇旋毛虫
  • 16篇绦虫
  • 15篇带绦虫
  • 15篇猪带绦虫
  • 15篇猪囊尾蚴
  • 15篇基因
  • 15篇寄生虫学
  • 13篇免疫
  • 13篇囊尾蚴病
  • 13篇弓形虫
  • 12篇人体寄生虫
  • 12篇人体寄生虫学

机构

  • 140篇蚌埠医学院
  • 28篇安徽医科大学
  • 6篇苏州大学
  • 6篇蚌埠医学院第...
  • 5篇江苏省寄生虫...
  • 4篇江南大学
  • 3篇江苏省血吸虫...
  • 2篇蚌埠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苏州医学院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枣庄学院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56篇方强
  • 107篇夏惠
  • 52篇王雪梅
  • 49篇陶志勇
  • 42篇孙新
  • 31篇杨小迪
  • 29篇常雪莲
  • 28篇陈兴智
  • 27篇王小莉
  • 26篇焦玉萌
  • 25篇胡守锋
  • 23篇王媛媛
  • 17篇沈继龙
  • 17篇李江艳
  • 15篇陈勇
  • 10篇齐文娟
  • 9篇李倩
  • 9篇李柏青
  • 7篇薛玉芹
  • 7篇高琪

传媒

  • 28篇蚌埠医学院学...
  • 2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4篇中国寄生虫学...
  • 7篇基础医学教育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中国人兽共患...
  • 6篇中国病原生物...
  • 5篇热带病与寄生...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淮海医药
  • 2篇中国寄生虫病...
  • 2篇寄生虫与医学...
  • 2篇实用寄生虫病...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华地方病学...
  • 2篇第八届全国免...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9篇2017
  • 16篇2016
  • 4篇2015
  • 16篇2014
  • 16篇2013
  • 11篇2012
  • 16篇2011
  • 10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8篇2004
  • 4篇2003
1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的抗体检测及虫株基因型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状况,并鉴定人体弓形虫虫株基因型。方法收集安徽省合肥地区三甲医院的门诊和住院肿瘤患者全血356份,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弓形虫Ig G和Ig M抗体。抽提抗体阳性者全血DNA,以弓形虫529 bp高重复序列(AF146527 repeat element)为靶基因进行PCR检测,阳性标本选择10个位点经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356份肿瘤患者血清中,弓形虫Ig G和Ig 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9%(21/356)和2.3%(8/356),其中Ig G和Ig M抗体双阳性5份,抗体总阳性率为6.7%(24/356)。对24例抗体阳性者血样进行PCR检测,6份呈阳性,阳性率为25%。对PCR扩增阳性的肿瘤患者血样进行PCR-RFLP弓形虫基因分型,2份血样获得完整分型条带,经鉴定均为Chinese 1型(Toxo DB#9)。结论本研究中的肿瘤患者存在弓形虫的隐性感染和活动性感染。初步鉴定2例肿瘤患者感染弓形虫虫株基因型为Chinese 1型。
沈茜王林方强沈继龙张林杰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基因分型
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编码区全长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克隆中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编码区全长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自间日疟原虫抽提RNA,根据已知的PvLDH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扩增PvLDH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对序列进行分析并做B细胞表位预测。结果 PCR产物电泳结果显示所克隆的基因为951bp,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基因序列有一个碱基差异,但编码氨基酸无差异。在线分析预测出12个B细胞表位,与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预测表位对比分析,发现一个PvLDH特异性表位。结论成功克隆了我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编码区全长基因,并预测出1个PvLDH特异性线性B细胞表位。
方强夏惠王雪梅齐文娟常雪莲高琪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B细胞表位
猪带绦虫六钩蚴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及鉴定
目的:预测并鉴定猪带绦虫六钩蚴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线性B细胞表位。<br>  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分析TSO45-4B的FNⅢ结构域序列预测其线性B细胞表位,采用SWISS-MODEL预测...
王媛媛王小莉常雪莲陶志勇夏惠方强
关键词:猪带绦虫六钩蚴B细胞表位
旋毛虫感染小鼠体内Th9细胞的动态变化特征
目的 :了解旋毛虫感染后小鼠Th9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 :36只旋毛虫感染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于感染后0天、7天、14天、21天、28天、42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及脾脏淋巴细胞中Th9...
周亚兰张慧王悦悦刘晓婕赵旋辰马梦晴闫雨荷叶万丽谷伟陶志勇李柏青夏惠方强
关键词:旋毛虫小鼠流式细胞术TH9细胞
文献传递
金丝桃素体外抗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效果的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金丝桃素对体外培养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速殖子的杀伤作用,探讨金丝桃素抗弓形虫的效果。方法将生理盐水(A组)和终浓度为5μg/ml(B组)、50μg/ml(C组)、500μg/ml(D组)的金丝桃素分别加入含弓形虫速殖子1×106个/孔的24孔培养板中,于2、4、6 h后收集虫体,台盼蓝染色检测速殖子着色率,吉氏染色观察速殖子形态和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速殖子超微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同处理的携带黄色荧光蛋白的弓形虫的存活情况。结果弓形虫速殖子经不同浓度金丝桃素作用2 h后,B组、C组和D组虫体的台盼蓝着色率分别为(11.0±3.6)%、(25.0±6.3)%和(40.0±2.7)%,D组着色率高于C组和B组(P<0.01),3组均高于A组(6.0±3.0)%,但B组和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4 h后,D组着色率为(97.0±2.0)%,高于C组(30.0±7.2)%、B组(20.0±3.0)%和A组(10.0±1.0)%(P<0.01);作用6 h后,D组着色率为(98.0±1.7)%,亦高于C组(42.7±5.5)%、B组(34.0±6.6)%和A组(19.3±4.9)%,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吉氏染色观察发现,随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高,虫体两端逐渐变圆、肿胀、坏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随金丝桃素作用时间延长,虫体逐渐肿胀,胞膜与基质间出现明显空隙,虫体内空泡增多、变大,胞膜破裂,内部结构溶解。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弓形虫速殖子存活率在金丝桃素作用后的各时间段内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金丝桃素作用2 h后,D组无弓形虫存活,C组弓形虫存活率为(7.9±1.9)%,低于B组(38.1±5.5)%和A组(81.8±6.0)%(P<0.01);作用4 h后,C组无弓形虫存活;B组在作用4 h和6 h后,弓形虫存活率分别为(14.3±7.9)%和(1.4±1.8)%,均低于A组的(73.8±11.3)%和(64.1±14.4)%(P<0.01)。结论金丝桃素具有较强的体外抗弓形虫速殖子效果,且随剂量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抗虫效果更明显。
杨小迪孙希萌王旗崔洁计永胜薛洪宝胡守锋苏胖胖李江艳孟令文乔继琛丁忆晗宋迪吴琦方强陈兴智
关键词:金丝桃素刚地弓形虫速殖子体外
次氯酸钠法孵化猪带绦虫卵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索次氯酸钠法孵化带绦虫卵的孵化规律和适宜孵化条件。方法 :以 7种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孵化带绦虫卵 ,观察不同时间的虫卵孵化率和六钩蚴存活率。同时观察 1 0 %次氯酸钠溶液在 3个不同孵化时间的孵化率和六钩蚴存活率。结果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孵化率随孵化时间而升高 ,但过长的时间会导致六钩蚴存活率下降。达到最高孵化率的孵化时间随次氯酸钠溶液升高而缩短 ,但较高浓度下六钩蚴存活率下降 ,高浓度则虫卵迅速完全崩解。在 0 4%~ 1 0 %的浓度 ,孵化时间为 3~ 6min时 ,虫卵孵化率和六钩蚴存活率均较高。结论 :次氯酸钠溶液孵化带绦虫卵的孵化率与孵化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孵化时间与孵化用次氯酸钠溶液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在所采用的实验条件下 ,以 0 4%~ 1 0 %的浓度 ,孵化 3~ 6min可达到较好的孵化效果。
方强孙新夏惠胡守锋沈继龙
关键词:次氯酸钠猪带绦虫虫卵孵化
利用sgRNA串联表达框架编辑恶性疟原虫K13和NUP116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利用单链引导RNA(sg RNA)串联表达框架编辑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K13和NUP116基因。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K13和NUP11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K13和NUP116基因的同源臂,并引入突变位点。PCR串联基因K13和NUP116的sg RNA,将同源臂和串联的sg RNA与载体p L6cs连接,构建用于电击转染实验的载体p L6-K13-NUP116,将其与表达Cas9蛋白的质粒一同通过电击转染法,转入恶性疟原虫体内,利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系统对基因进行编辑修饰,通过筛选药物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WR)和杀稻瘟菌素(BSD)筛选转基因疟原虫,提取转基因疟原虫的基因组,对其进行PCR检测,最终通过测序鉴定K13和NUP116基因是否成功被突变修饰。结果 PCR扩增出K13和NUP116串联的同源臂(K13全长557 bp,NUP116全长569 bp)以及串联的sg RNA,与载体p L6cs连接后成功获得用于电击转染实验的表达载体p L6-K13-NUP116。电击转染后通过药物筛选转基因疟原虫,培养至第28天涂片镜检发现疟原虫。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疟原虫K13和NUP116基因突变修饰成功。测序表明,K13和NUP116基因的目标位点被成功突变。结论基于CRISPR/Cas9编辑技术的串联sg RNA表达载体可同时对恶性疟原虫K13和NUP116基因进行编辑。
孟令文赵月蒙夏惠方强张青锋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亚硝基铁氰化钠来源的外源性NO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亚硝基铁氰化钠(SNP)来源的NO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制作浓度为1 000条/ml的旋毛虫肌幼虫悬液。培养板每孔加入0.1 ml肌幼虫悬液,再加入SNP,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02、0.05、0.10、0.20、0.50 mmol/L和1.00 mmol/L,并设空白对照组,37℃5%CO2培养箱中孵育4 d后收集各孔肌幼虫,镜检计数,计算并比较各组肌幼虫死亡率。另于培养板中每孔加入0.1 ml肌幼虫悬液,分别设A组(对照组,1.00 mmol/L SNP)、B组(0.15 mmol/L Fe SO4+1.00 mmol/L SNP)、C组(1.00 mmol/L L-半胱氨酸+1.00 mmol/L SNP)、D组(0.15 mmol/L Fe SO4+1.00mmol/L L-半胱氨酸+1.00 mmol/L SNP)、E组(0.15 mmol/L Hb+1.00 mmol/L SNP),培养、检测方法同前,计算并比较各组肌幼虫死亡率。结果 0.02 mmol/L SNP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旋毛虫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5.50±1.80)%和(4.93±0.25)%(P>0.05)。0.05、0.10、0.20、0.50、1.00 mmol/L SNP组虫体死亡率分别为(20.19±2.71)%、(29.21±2.12)%、(41.81±2.03)%、(47.85±3.79)%和(60.98±5.1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旋毛虫肌幼虫死亡率与SNP浓度呈正相关(rs=0.875,P<0.05)。B、C、D、E组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49.48±1.34)%、(47.29±2.79)%、(26.28±1.37)%和(17.93±3.49)%,均较A组(60.98±5.19)%有所下降(P均<0.05)。结论 SNP来源NO对体外培养的旋毛虫肌幼虫具有杀伤作用,而血红蛋白、硫酸亚铁、L-半胱氨酸对该杀伤具有抑制作用,以血红蛋白抑制效果最显著。
王小莉杨小迪常雪莲王媛媛崔洁朱伟夏惠方强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体外研究
猪囊尾蚴病患者组织中IL-17和IL-2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猪囊尾蚴病患者局部病灶的病理学特征及IL-17、IL-23的表达情况,探讨IL-17、IL-23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猪囊尾蚴病患者病变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两步法观察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病变组织中有多种类型炎细胞浸润,以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38例病变组织中16例有IL-17的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2.11%,11例有IL-23的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8.95%,阳性表达多定位于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浆。脑型猪囊尾蚴病变组织中IL-17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皮肌型病变组织。IL-17和IL-23在猪囊尾蚴病变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9588,P<0.05)。结论猪囊尾蚴感染的病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IL-17和IL-23参与了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反应,且IL-17和IL-23在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有一定的相互影响。
王雪梅方强陶志勇焦玉萌夏惠孙新
关键词:猪囊尾蚴病IL-17IL-23免疫组织化学
外源性一氧化氮对旋毛虫感染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SNP)对旋毛虫病小鼠肝脏、外周血中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消化法分离旋毛虫肌幼虫,感染BALB/c小鼠,400条/只。42 d后,收集感染鼠及正常小鼠外周血、肝脏。设A组(感染鼠肝脏匀浆物+SNP)、B组(正常鼠肝脏匀浆物+SNP)、C组(感染鼠外周血+SNP)、D组(正常鼠外周血+SNP)。每组内设5个SNP反应终浓度,分别为0(空白对照)、2、5、10、30μmol/L,37℃反应30 min,测定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脂质氧化(MDA)含量。结果与正常鼠相比,旋毛虫感染鼠肝脏、外周血中SOD、CAT、GSH-Px活性上升,MDA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A、B组中,10、30μmol/L SNP作用下SOD、CAT、GSH-Px活性较空白对照降低(P均<0.05);与2~30μmol/L SNP反应后,MDA含量较空白对照明显升高(P均<0.05)。在C、D组中,30μmol/LSNP作用下SOD、CAT、GSH-Px活性显著下降,MDA浓度升高,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2~30μmol/L浓度区间,SNP浓度与旋毛虫感染鼠肝脏、外周血中SOD、CAT、GSH-Px活性呈负相关(r肝SOD=-0.901,r肝CAT=-0.802,r肝GSH-Px=-0.847,r血SOD=-0.899,r血CAT=-0.685,r血GSH-Px=-0.635,P均<0.05),与MDA含量呈正相关(r肝MDA=0.697,r血MDA=0.764,P均<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可致小鼠肝脏、外周血中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增加,SOD、CAT、GSH-Px活性升高;外源性NO可降低旋毛虫感染小鼠SOD、CAT、GSH-Px活性,抑制小鼠的抗氧化能力。
王小莉李亮张慧魏星陶志勇夏惠王媛媛杨小迪方强
关键词:旋毛虫一氧化氮脂质氧化脂质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