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官文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星系
  • 2篇星系形成
  • 2篇恒星
  • 2篇恒星形成
  • 2篇高红移
  • 1篇星暴
  • 1篇星暴星系
  • 1篇星际
  • 1篇星际介质
  • 1篇星系观测
  • 1篇星系演化
  • 1篇宇宙
  • 1篇宇宙学
  • 1篇数据分析
  • 1篇天体
  • 1篇物理特性
  • 1篇物理性质
  • 1篇恒星形成率
  • 1篇红移
  • 1篇COSMOS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大理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北华航天工业...

作者

  • 6篇方官文
  • 4篇孔旭
  • 3篇陈洋
  • 1篇汪敏
  • 1篇潘治政
  • 1篇史菲
  • 1篇樊东鑫
  • 1篇李金荣

传媒

  • 4篇天文学报
  • 1篇天文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COSMOS场中星系恒星形成的演化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Ultra VISTA(Ultra-deep 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场中多波段测光数据,利用质量限选取了红移分布在01011M⊙的QGs来说,该星系在样本中所占比例高于70%.在红移0
方官文马仲阳陈洋孔旭
星系中恒星形成率指针的比较研究
2012年
利用赫歇尔空间望远镜的H-ATLAS(Herschel Astrophysical Terahertz Large Area Survey)SDP(Science Demonstration Phase)天区从紫外到亚毫米波段数据,结合星族合成方法和尘埃模型,计算了星系的红外总光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强恒星形成星系和弱恒星形成星系,研究了利用紫外光度、红外光度和Hα谱线计算得到的恒星形成率(Star Formation Rate,SFR)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的内在物理起因.发现对于恒星形成活动强的星系,这3种恒星形成率指针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弥散较小、只是在高恒星形成率端,利用紫外光度算得的恒星形成率比利用Hα谱线流量算得的恒星形成率略微偏小;而在低恒星形成率端,紫外光度指针偏大于Hα谱线指针;红外光度指针与Hα谱线指针在两端无明显偏差.对弱恒星形成星系,紫外光度、Hα谱线和红外光度3种恒星形成率指针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弥散较大.利用紫外光度和Hα谱线计算得到的恒星形成率的弥散和系统偏差随着星系年龄、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系统偏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利用紫外连续谱斜率β定标恒星形成活动较弱星系的消光时,高估了这些星系的紫外消光,使得消光改正后的紫外光度偏大.另外,MPA/JHU(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physic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数据库中弱恒星形成星系的恒星形成率SFR(Hα)比真实值偏低.
樊东鑫李金荣潘治政史菲方官文孔旭
关键词:数据分析星系星际介质星系星系恒星形成
EGS场中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与结构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利用CANDELS-EG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Extended Groth Strip)场中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F160W高分辨率的观测图像,研究了9个光谱红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结构特征.发现这些星系的形态表现出多样性(从椭圆到多个亮核或弥散的结构),如:双核,气体桥,双不对称体,不规则或椭圆结构.为了定量地研究这些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测量了它们在静止光学波段的形态参数(基尼系数G和矩指数M20).与近邻极亮红外星系相比,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G偏小而M20偏大,表明这些星系的星族分布聚集度小且不对称性大.基于对样本中极亮红外星系2维面亮度轮廓的拟合,得到这些星系的有效半径分布在2.4 kpc到5.8 kpc之间,其平均值是(3.9±1.1)kpc.相比较于近邻相似质量的恒星形成星系来说,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平均大小要小1到2倍.在类似红移和红外光度条件下,得出的这些结果也与其它文献中给出的结论相一致.
方官文马仲阳陈洋孔旭
红移z≈1极红天体的研究进展
2015年
极红天体(EROs)是指利用光学和近红外两个波段的色指数(如I-K>4 mag)挑选出来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极红天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大量尘埃红化的高红移恒星形成星系,主要是较年轻的旋涡或不规则星系,有恒星正在形成,称为DGs;另一类是由年老星族(≥1 Ga)主导的高红移椭圆星系,基本上没有或仅有弱的恒星形成,简称为OGs。极红天体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星系,很可能是近邻大质量星系的前身星系,只是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形成历史。介绍了不同类型极红天体的各种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如形态和结构、光谱特征、成团性、红移分布和星系计数等,以及阐述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方官文汪敏马仲阳陈洋孔旭
高红移星系的选取与物理性质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大质量、高红移、强成团等特征表明,红移z-1.0的极红天体(EROs)和红移z-2.0的BzKs星系有町能是邻近大质量早型星系的前身星系,对这些星系的研究能为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提供观测L的约束.在研究EROs的物理特性,进而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之前,我们必须对EROs样本中DGs(young,dusty starburst galaxies)和OGs(old galaxies)进行有效分类,
方官文
关键词:星系形成高红移物理性质EROS物理特性
高红移星系的选取与物理性质研究
大质量、高红移、强成团等特征表明,红移z~1.0的极红天体(EROs)和红移z~2.0的BzKs星系有可能是邻近大质量早型星系的前身星系,对这些星系的研究能为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提供观测上的约束。在研究EROs的物理特性,...
方官文
关键词:宇宙学星系观测星系演化星系形成星暴星系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