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贤良

作品数:52 被引量:183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肿瘤
  • 15篇肉瘤
  • 15篇细胞
  • 15篇免疫
  • 14篇骨肉瘤
  • 13篇病理
  • 12篇软骨
  • 12篇软骨肉瘤
  • 11篇组织化学
  • 11篇免疫组织
  • 11篇基因
  • 10篇免疫组织化学
  • 9篇原发性
  • 6篇胆囊
  • 6篇胆囊癌
  • 6篇预后
  • 6篇原发性胆囊癌
  • 5篇细胞瘤
  • 5篇临床病理
  • 5篇基因表达

机构

  • 29篇华西医科大学
  • 19篇四川大学华西...
  • 8篇泸州医学院
  • 6篇贵阳医学院
  • 3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解放军第45...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华西口腔医院
  • 1篇广元市410...

作者

  • 52篇张贤良
  • 14篇成娘
  • 12篇龙汉安
  • 7篇魏于全
  • 6篇夏亮芳
  • 5篇卿德科
  • 5篇裴福兴
  • 5篇杨光华
  • 5篇马跃荣
  • 3篇步宏
  • 3篇胡云洲
  • 3篇刘亚峰
  • 3篇雷松
  • 3篇周光耀
  • 3篇屠重棋
  • 3篇庞宗国
  • 2篇廖殿英
  • 2篇文定厚
  • 2篇屠重琪
  • 2篇宋文锴

传媒

  • 9篇华西医学
  • 4篇中国骨肿瘤骨...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肝胆胰脾外科...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癌症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泸州医学院学...
  • 2篇耳鼻咽喉(头...
  • 2篇华西医讯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肿瘤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7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8篇1995
  • 3篇1994
  • 2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毒素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建立及尿激酶干预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建立内毒素诱导Wistar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并探讨尿激酶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S)组、尿激酶(UK)组、内毒素(LPS)组及LPS+UK组,均采用尾静脉输注方式,NS组予NS2.5mL/h×4h;UK组予NS2.5mL/h,1h后加入UK4IU/(g.h)×3h;LPS组予LPS3mg/(kg.h)×4h;LPS+UK组予LPS3mg/(kg.h),1h后加入UK4IU/(g.h)×3h。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凝血、纤溶指标,器官损伤指标和纤维蛋白微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Wistar大鼠按LPS3mg/(kg.h)浓度经尾静脉输入后,1h开始出现DIC的迹象,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DIC的表现越趋明显。UK干预后凝血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值较干预前明显缩短,但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量改变不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血清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肝、肾、肺病理切片示组织损伤减轻,各器官微循环中纤维蛋白微血栓明显减少。结论采用LPS3mg/(kg.h)能成功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建立。UK对改善LPS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出现的凝血及纤溶异常、器官功能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袁凯锋廖小梅于磊牛挺张贤良刘卫平廖殿英孟文彤费小凡
关键词:内毒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激酶
恶性胸膜间皮瘤(3例尸解病例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1992年
本文报告8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尸解病例,上皮型2例,1例纤维型大体改变为巨大结节,并推挤膈肌至脐平面。对此3例进行了PAS、D-PAS,CM、AB、H-AB、CI、H-CI和CEA、Keratin、Vimentin等组化和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对人体胸膜间皮的组化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体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意见。本组3例均合并DIC,推测本病有产生DIC的倾向性,临床对此病应警惕DIC发生的危险。
张贤良步宏刘立荣王曾礼
关键词:间皮瘤胸膜肿瘤
34例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4
1996年
为了解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我们对34例脊索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研究,并以5例软骨肉瘤作为对照。根据有无软骨样区域,将脊索瘤分为两型:软骨样脊索瘤(14例)和经典型脊索瘤(20例)。软骨样脊索瘤发病年龄(平均40.9岁)较经典型(平均51.1岁)年轻。7例(50%)软骨样脊索瘤发生于骶尾部,4例(28.6%)发生于颅底蝶枕部。免疫组化标记染色显示:34例脊索瘤均对细胞角蛋白呈阳性反应,16例(47.1%)对上皮性膜抗原阳性;而5例软骨肉瘤均对细胞角蛋白和上皮性膜抗原阴性。波形蛋白及S-100蛋白在大部分脊索瘤及5例软骨肉瘤中均呈阳性巨应。其结果验证了脊索瘤的双重特性──上皮性及间叶性;同时也说明了免疫组化染色对鉴别脊索瘤和软骨肉瘤很有帮助。
胡颖川高艳张贤良杨光华成娘
关键词:脊索瘤软骨肉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
骨肉瘤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1999年
龙汉安张贤良
关键词:骨肉瘤分子生物学
肺炎性假瘤47例临床分析
1991年
肺部炎性假瘤是较少见的肺实质类瘤样炎性增生性疾病。本文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7例肺炎性假瘤进行了临床分析。本病临床症状轻,病程长,术前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X线表现包块边界清楚、光滑是其特点。本病术前极易误诊,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类似肺癌和肺结核球等。若术前不能确诊,术中应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手术方式和切除病变的范围。肺炎性假瘤经手术治疗常可得到根治。
胡贤国胡贤国杨俊杰杨俊杰伍伫赵雍凡赵雍凡伍伫
关键词:肺炎性假瘤手术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和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增殖状态的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在骨GCT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对58例患者之石蜡切片采用SP法检测VEGF/KDR、CD34及MIB-1的表达,同时收集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VEGF、KDR与微血管密度(MVD)、增殖指数(PI)、临床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骨GCT中新生血管主要位于肿瘤浸润边缘。VEGF阳性率为53.6%,KDR阳性率高达96.4%。(2)VEGF阳性组和KDR高表达组MVD均值分别高于VEGF阴性组和KDR低表达组(P<0.05)。VEGF/KDR与MVD呈正相关。KDR高表达组PI值高于KDR低表达组(P<0.05),二者呈正相关。VEGF与PI无显著相关性。(3)VEGF/KDR表达及MVD与PI与各临床因素无关(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VD、KDR以及手术方式与预后有关。KDR、MVD是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VEGF及其受体与骨GCT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能通过KDR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作用,间接或直接刺激肿瘤细胞增殖。MVD、KDR以及手术方式与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并为骨GCT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杨宣涛张贤良步宏成娘陈代云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骨巨细胞瘤肿瘤增殖肿瘤血管生成基因表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其及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情况,探索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规律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Mias-2000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147例骨巨细胞瘤(复发组56例,未复发组91例)石蜡标本中Bek/bFGF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含量与S期细胞百分数(S-phase fraction,SPF),结合肿瘤直径、浸润情况、手术方式、复发情况等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bFGF、Bek在骨巨细胞瘤主要瘤细胞成分中广泛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瘤细胞胞浆;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均呈强阳性表达的异形性较大的单核、双核及三核基质细胞与4~8个核的多核巨细胞明显增多,而未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的体积大核多(多达几十个)的多核巨细胞数目较多;复发组bFGF、Bek表达信号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强,两组间bFGF、Bek表达的灰度值与阳性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复发组平均DNA指数(DNA Index,DI)为1.24,SPF为18.3%;未复发组平均DI值为1.05,SPF为11.7%;两组间DI值、SPF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在13个相关研究因素中,有7个因素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显著相关,按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手术方式?
曾建成裴福兴胡云洲屠重棋杨天府张贤良成娘雷松魏于全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骨巨细胞瘤基因表达预后
肿瘤抑制基因P53突变与原发性胆囊癌关系的初步探索
1995年
肿瘤中特定染色体位点上的基因丢失或失括,反映发生癌过程中的重要遗传学变化。P53基因为癌抑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有11个外显子,约20kb大小。P53在不少肿瘤中频发失活,且其突变的高额区非随机地分布在该基因第5~8外显子。
卿德科夏亮芳张贤良
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P53突变原发性胆囊癌肿瘤染色体
环氧乙烷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环氧乙烷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组织学表现。方法 分别移植经过零下70℃深低温冷冻4周、零下70℃深低温冷冻4周+48℃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山羊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对移植骨板以及周围软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3~6周深低温冷冻组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环氧乙烷+深低温冷冻组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但炎细胞浸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周两组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减轻。深低温冷冻组和环氧乙烷+深低温冷冻组术后3周部分移植骨板原哈佛式管扩大,其内有少量间充质组织和新生血管;6周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使移植骨板哈佛式管进一步扩大以及出现骨吸收隙窝,在哈佛式管和骨吸收隙窝边缘出现成骨细胞贴附和新骨形成;12周移植骨板骨吸收隙窝缩小,成骨细胞和新骨形成增多,部分新骨改建形成板层骨:24周移植骨板基本完成吸收替代和改建塑形。两组移植骨板内无炎细胞浸润,组织学表现相似。结论 环氧乙烷灭菌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周围软组织出现炎细胞浸润,不影响移植骨板爬行替代和内部改建塑形。
周宗科裴福兴屠重棋张贤良
关键词:骨板组织学
肿瘤细胞周期与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被引量:1
1997年
肿瘤细胞周期与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龙汉安1综述张贤良1魏于全2审校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病理教研室2肿瘤生物治疗中心近年来,肿瘤细胞周期及其周期调节因子:周期素(Cyclins),周期素依赖激酶CDKs(Cyclin-dependentK...
龙汉安张贤良
关键词:肿瘤细胞细胞周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