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德贵

作品数:63 被引量:40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7篇玉米
  • 19篇基因
  • 13篇自交
  • 13篇自交系
  • 12篇玉米自交系
  • 10篇性状
  • 9篇分子标记
  • 7篇等基因
  • 7篇等基因系
  • 7篇育种
  • 7篇配合力
  • 7篇近等基因
  • 7篇近等基因系
  • 7篇基因系
  • 5篇玉米品种
  • 5篇玉米群体
  • 5篇杂种
  • 5篇耐旱
  • 4篇等位
  • 4篇杂交

机构

  • 61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山东省农业科...
  • 3篇北京工商大学
  • 3篇广西大学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农学院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河西学院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63篇张德贵
  • 57篇李明顺
  • 53篇李新海
  • 42篇张世煌
  • 35篇郝转芳
  • 28篇翁建峰
  • 25篇雍洪军
  • 22篇白丽
  • 14篇谢传晓
  • 11篇周志强
  • 7篇慈晓科
  • 5篇卢振宇
  • 5篇吕香玲
  • 5篇潘光堂
  • 5篇王楠
  • 4篇赵刚
  • 4篇张晓聪
  • 4篇孙琦
  • 4篇宋新元
  • 4篇王建军

传媒

  • 23篇玉米科学
  • 7篇作物学报
  • 5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作物杂志
  • 3篇核农学报
  • 2篇遗传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第一届玉米产...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8个群体在我国东北区玉米育种应用中的潜力分析
2014年
为了评价8个玉米群体在我国东北区的育种应用潜力,采用增广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分别代表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群体中综5号、中群11和中群12为测验种,与8个玉米群体组配24个杂交组合,连同11个群体在吉林公主岭和辽宁沈阳进行田间联合鉴定,测量产量、抽丝期、穗位高和倒折率。研究表明,吉综A、豫综5号、中综3号、中综4号等4个群体性状表现较好,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在东北区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中综5号×吉综A、中群12×豫综5号、中综5号×中综3号、中群12×中综4号等组合特殊配合力和中亲优势值相对较低,且组合产量相对较高,抽丝期、株高和穗位高适中,较抗倒折。建议将豫综5号和中综4号与A群种质、吉综A和中综3号与D群种质创建复合种质,逐步改良,扩宽我国东北区玉米种质基础。
雍洪军王黎明李明顺张德贵潘光堂张世煌李新海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杂种优势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被引量:1
2023年
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4个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为耐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1980s-2010s推广面积较大的12个玉米杂交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6万株/hm^(2)和12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4行区,3次重复,2017-2018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鉴定,收获后调查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年代更替,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穗粗、秃尖长和百粒重均下降,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秃尖长变化尤为显著,1980s-2010s期间平均每10年降幅0.24 cm(高种植密度)、0.19 cm(低种植密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相同年代杂交种果穗均变短、穗变细、秃尖变长、行粒数减少,其中2000s新品种的穗长和2010s新品种的穗粗降幅最小,2010s新品种的秃尖增幅最小(1.04%),表明2000s后选育的玉米品种更耐密。在未来玉米耐密育种过程中,应在维持较高百粒重的同时,加强穗长、穗粗、秃尖等性状的协同改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张宇星杨致远张丰屹李一赵鑫哲唐娟史磊刘晶赵海岩李明顺张德贵李新海雍洪军金峰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
中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研究中国玉米主推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的优质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50—2000年代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共35个,种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顺义试验基地,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种植5行,3次重复,选中间2行收获,收获后考察每小区籽粒产量、容重,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籽粒中淀粉、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对所有品种的品质性状、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对品质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每个年代的各品质性状、产量的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品质性状与产量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年代内,玉米品种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容重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在9.54%—18.74%,产量的变异系数为4.53%—33.33%,表明每个年代内不同品种的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差异较小,脂肪含量与产量变异幅度较大。年代间的产量呈极显著差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在年代间的差异也呈极显著水平,但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年代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871 kg·hm-2;淀粉含量随着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5%;蛋白质含量随年代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31%;容重随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5.97 g·L-1。淀粉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493),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8)。由以上说明,1950—2000年代玉米主推品种淀粉含量的上升,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与产量的提高具有相关性。【结论】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淀粉含量与容重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稍有下降趋势,脂肪�
孙琦张世煌李新海孟昭东慈晓科张德贵郝转芳翁建峰白丽李明顺
关键词:玉米淀粉蛋白质脂肪
玉米铁微营养生物有效性与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综述了玉米子粒中铁的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铁生物强化的传统与分子育种途径的研究进展,并对HarvestPlus项目与组织作了概略的介绍。
谢传晓王康宁张德贵李明顺李新海潘光堂陈洁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生物有效性生物强化
美洲地区主要玉米群体特征及其利用途径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美洲地区是全球玉米起源和遗传多样性中心,优良种质渗入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的有效途径。通过整理和分析不同学者关于美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CIMMYT)和巴西玉米种质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结果,鉴定出在我国可能有应用潜力的24个优良玉米群体,包括8个美国群体,8个CIMMYT群体和8个巴西玉米群体。建议在适应性改良的基础上,以我国本土化的A群和B群为核心,将群体BSSS(R)C10、BS10(FR)C14、BS13(S)C9、BSK(HI)C8 Syn 3、BR106、Pop44(C8)、Pop45(C3)与A群种质,群体BS11(FR)C14、BS16(S)C3 Syn 2、BS29(R)C3、BSCB1(R)C14、BR105、Pop42(C4)与B群种质构建复合群体,开展改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类群的遗传基础。
雍洪军王建军张德贵张晓聪李明顺白丽张世煌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产量配合力
空间诱变玉米自交系齐319的SSR标记变异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玉米自交系齐319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后,发现两个籽粒诱变系SP-M1和SP-M2,由硬粒变为中齿和马齿。为解析籽粒变化原因,本文选用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385对SSR标记对两个变异株系和齐319进行变异分析。研究表明,SP-M1和SP-M2诱变系与齐319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15和0.682,说明诱变系与野生材料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中齿诱变系(SP-M1)与齐319之间检测到40个SSR变异位点,变异频率为10.93%,其中32个位点表现为扩增片段长度变异,8个位点表现为扩增片段数目变化;马齿诱变系(SP-M2)与齐319之间检测到55个SSR变异位点,变异频率为15.03%,其中47个位点表现为扩增片段长度变异,8个位点表现为扩增片段数目变化。不同染色体上位点变异频率差异较大,变异位点表现出成簇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第1、2、3、6、7、9、10条染色体上。本研究为探讨玉米空间诱变机制提供参考。
于立伟张林李静邸宏刘显君曾兴张德贵李新海王振华
关键词:空间诱变SSR分析
Ae显性突变体对玉米农艺性状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玉米直链淀粉是重要的食品和工业原料,高直链淀粉性状的产生受多种酶和基因-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玉米ae基因(amylose extender)突变导致子粒中直链淀粉含量增高、子粒表面皱缩、淀粉颗粒呈不规则形状、尺寸不均匀且表面基质蛋白增多,用于玉米育种后获得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升高,产量显著降低。通过将显性Ae突变体与16份优质玉米自交系杂交,对F1代植株进行开花期、株型、产量性状调查,分析F1代子粒总淀粉、直链淀粉的含量。结果表明,Ae突变体与不同的自交系杂交,F1代直链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基因型有密切关系,以Ae突变体和W16F41、CA240为亲本杂交,可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同时产量变化最小。根据F1代表现筛选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产量变化较小的双亲配制杂交种,可加速高直链淀粉玉米新品种培育进程。
王美娟韩洁楠刘晓丽张德贵李新海李明顺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总淀粉直链淀粉
与玉米抗粗缩病主效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与玉米抗粗缩病主效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所述玉米抗粗缩病主效QtL是位于玉米第2号染色体Bin 2.02区域内的qMrdd2,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包括1个InDel标记—RD26;RD26标记物理位置为1...
翁建峰李新海许振南周志强李明顺郝转芳张德贵雍红军韩洁楠
文献传递
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及在玉米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8年
尽管人类已经发现并应用ZFN、TALEN基因编辑技术来实现对基因的定向改变,但由于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一直限制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基因的低成本、高效率、操作简单的编辑技术一直是生物分子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科学》(Science)杂志上两篇有关CRISPR/Cas的报道标志着基因编辑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CRISPR是从细菌、古菌基因组中发现特殊的DNA重复序列家族。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水稻、斑马鱼、小鼠等动植物中,实现了对特定基因的定向修饰。简要介绍CRISPR/Cas的发现历史、组成、作用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对该技术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张东民张晓星朱慧张德贵翁建峰郝转芳李明顺
关键词:玉米
玉米回交导入后代群体中耐旱种质的鉴定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发掘玉米种质资源中的有利基因可以对现有玉米自交系进行快速有效的改良和创新,本研究以优良玉米自交系丹340、掖478和齐319为受体与34个供体自交系构建的回交导入后代群体为材料,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测定单株雌雄开花间隔(ASI)天数和群体结实株数百分率进行耐旱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下的BC2F2群体内,有50%以上的单株不能正常散粉吐丝,绝大多数结实较好的单株的ASI小于或等于6 d;2)有些供体自交系对缺水环境敏感,但在其回交后代群体中出现了耐旱植株,表明这些供体带有耐旱有利基因;这种潜在耐旱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同时与特定组合有关;3)对不耐旱受体自交系进行耐旱性改良的效果较好,对耐旱的受体自交系继续进行耐旱性改良则比较困难,但仍可以筛选到耐旱性更强的后代材料。研究表明,通过大规模回交导入并对后代进行严格的表型鉴定和筛选,是发掘种质中耐旱基因的有效途径,可以明显地提高玉米回交导入后代群体的耐旱性。
席章营谢传晓张世煌李新海李明顺郝转芳张德贵
关键词:玉米回交导入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