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范
- 作品数:34 被引量:146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气道内应用新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突变体重组腺病毒抑制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嗜酸粒细胞浸润
-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新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突变体(IκBαM)转基因对变应原所致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肺组织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作用及其机制。我们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
- 周林福朱毅戴山林王祥崔学范解卫平王彤黄茂殷凯生
- 关键词:哮喘小鼠模型核因子抑制蛋白嗜酸粒细胞重组腺病毒
- 黄芪甲苷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β-防御素-2表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初步探讨黄芪甲苷能否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HBECs)表达β-防御素-2(human β-defensin 2,hBD-2)及其生成机制。方法 CCK-8确定黄芪甲苷对HBECs毒性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黄芪甲苷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 μM)及不同时间(0、1、6、12、24、48 h)下诱导HBECs表达hBD-2 mRNA的水平。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在NF-κB、JAK2、PI3K抑制剂预先处理下黄芪甲苷诱导hBD-2 mRNA表达及蛋白分泌水平的变化。经黄芪甲苷处理后,免疫荧光检测NF-κB核转位情况,免疫印迹检测HBE细胞内STAT3、Akt磷酸化水平。结果黄芪甲苷在0~200 μM浓度范围内对HBECs无明显毒性作用。黄芪甲苷诱导hBD-2 mRNA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而增加,并具有时间依赖性,24 h为最佳干预时间。在NF-κB、JAK2、PI3K抑制剂预先处理下,黄芪甲苷诱导hBD-2 mRNA及蛋白水平均下降。黄芪甲苷刺激HBECs 30 min后,可见胞浆内NF-κB/p65转位至细胞核内,180 min时STAT3明显磷酸化,120 min时Akt明显磷酸化。结论黄芪甲苷诱导HBECs生成hBD-2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且该诱导作用通过JAK2-STAT3、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
- 马婷崔学范崔学范
- 关键词:黄芪甲苷人支气管上皮细胞Β-防御素-2JAK2-STAT3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 硬镜与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治疗气道内巨大血块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气道内支气管树状血块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该院近期1例支气管树状巨大血块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纤维支气管镜明确了气道内血块的诊断,硬镜下取出了气道内巨大支气管树状血块。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与硬镜联合应用对诊断、治疗气管内巨大血块有重要意义。
- 王继旺黄茂李梅梅崔学范程宁
-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硬镜
- 重症急进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重症急进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临床特征.方法 总结2003年10月至201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肺活检证实的9例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重症急进型CO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52.1±11.4)岁.病程7~20d,平均(11.2±3.7)d.主要症状:咳嗽9例,呼吸困难9例,发热7例,乏力6例,体重下降3例,盗汗2例,咯血1例.主要体征:发绀9例,肺部爆裂音6例,湿哕音3例.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包括:外周血白细胞增高6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8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8例,C-反应蛋白升高8例,血清铁蛋白增高6例,所有患者动脉血气分析PaO2<60 mmHg(1mmHg=0.133kPa).胸部高分辨率CT示:均为双侧分布,多发病变;呈大片肺实变影5例,呈弥漫性毛玻璃影4例.合并支气管充气症5例,伴双侧胸腔积液2例,牵拉性支气管扩张2例,自发性气胸1例.经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缓解,3例效果不明显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缓解,2例复发者再次治疗后治愈.结论 重症急进型CO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重,早期进展为呼吸衰竭.肺部病变广泛,可合并胸腔积液和自发性气胸等少见表现.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患者需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 蒋雄斌赵欣姚欣崔学范黄茂
- 关键词:肺炎疾病特征
- 病理确诊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3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32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2例中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6±9.0)岁。咳嗽为最常见症状,其他常见症状有发热、气喘、胸闷等,半数患者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胸部CT表现为出现肺内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或实变影(29例),单发或多发结节影(5例),10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8例存在胸膜增厚;11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对于COP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确诊还需病理学诊断结果。
- 宋玮崔学范解卫平李梅梅蒋雄斌周林福王继旺黄茂
- 关键词: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活组织检查间质性肺炎
- 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与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关系
- 甘玉英马婷贾亮亮崔学范黄茂
- 白介素-22诱导肺泡上皮2型人β防御素表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初步探讨对于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肺内感染,炎症反应产生的白介素(IL)-22能否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并且诱导其生成、释放2型人β防御素(humanβ-defensin-2,HBD-2)发挥抗感染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细胞膜表面IL-22R表达水平。重组人IL-22(20 ng/ml)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RT-PCR检测不同时间(0、2、4、8、16、24 h)HBD-2表达情况。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L-22(0、4、20、100、500 ng/ml)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RT-PCR检测HBD-2表达情况。结果: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膜表面IL-22R表达呈强阳性,阳性率达(99.90±0.13)%。比较6个时间点HBD-2表达差异,发现HBD-2表达具有时间依赖性。比较不同浓度IL-22处理下HBD-2表达差异,IL-22 100 ng/ml为最佳干预浓度,且HBD-2表达与IL-22浓度具有依赖关系。结论:IL-22能显著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生成并释放HBD-2,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 李阿敏崔学范黄茂
- 关键词:白介素-22肺泡上皮细胞
- 气道内应用新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突变体重组腺病毒抑制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嗜酸粒细胞浸润
-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新颖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突变体(IκBαM)转基因对变应原所致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肺组织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作用及其机制。我们将40 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
- 周林福朱毅戴山林王祥崔学范解卫平王彤黄茂殷凯生
- 关键词:哮喘小鼠模型核因子抑制蛋白嗜酸粒细胞重组腺病毒
- 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32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总结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32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提高对ABPA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4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医院确诊为ABPA的32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结果32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确诊年龄为23~83岁,患者中位年龄5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咳痰栓、肺部哮鸣音等,影像学表现以斑片影、中央性支气管扩张、黏液栓为主。所有患者均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2个月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肺部影像斑片影、黏液痰栓明显减少。治疗2个月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由15.04%±9.66%5.06%±5.03%;血清总IgE由1591.52±735.24IU/ml下降至533.37±349.69IU/ml,烟曲霉特异性IgE由13.99±21.32IU/ml下降至8.72±17.53IU/ml,红细胞沉降率由24.75±22.12mm/h下降至14.63±12.90mm/h,血清CEA由5.80±4.39ng/ml下降至3.36±1.6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与血清总IgE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623,P=0.000;r=0.472,P:0.006);治疗前血清CEA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呈正相关(r=0.615,P=0.000)。结论咳嗽、咳痰、喘息为ABP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症状的好转、影像学表现的改善及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烟曲霉特异性IgE抗体、血沉的下降可作为ABPA疗效评估的指标。
- 陈娟崔学范吴巧珍胡晓蕴
- 关键词: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疗效
-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112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对肺癌、气管与支气管腔内外病变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行TBNA患者的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结果:112例中65例诊断为肺癌,33例诊断为肺部良性病变,14例未明确诊断。65例肺癌患者,TBNA结果阳性41例(63.1%),其中16例TBNA结果是唯一病理学诊断证据。1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TBNA共8例(72.7%)阳性;5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BNA共33例(61.1%)阳性。结论:TBNA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对肺部病变尤其是支气管腔外病变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宋玮李梅梅程宁黄茂齐栩孙培莉赵欣王继旺崔学范
- 关键词:针吸活检支气管镜检查术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