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金霞

作品数:7 被引量:16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渭北旱塬
  • 7篇旱塬
  • 6篇土壤
  • 5篇玉米
  • 5篇水分
  • 5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利用效率
  • 5篇保护性耕作
  • 5篇春玉
  • 5篇春玉米
  • 3篇轮耕
  • 2篇玉米田
  • 2篇土壤贮水
  • 2篇土壤贮水量
  • 2篇贮水
  • 2篇贮水量
  • 2篇作物
  • 2篇轮作
  • 2篇春玉米田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凉州区林业技...
  • 2篇陕西省土地工...

作者

  • 7篇尚金霞
  • 6篇李军
  • 4篇贾志宽
  • 3篇李娟
  • 3篇张丽华
  • 2篇刘冰峰
  • 2篇王丽
  • 2篇赵洪利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渭北旱塬连作玉米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效应研究
为了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连续定位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玉米农艺性状及收获...
尚金霞
关键词: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春玉米
文献传递
轮耕对渭北旱塬玉米连作系统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5年
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该地区制约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为降水少且季节性差异较大。该研究力求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连作田在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渭北旱塬春玉米连作田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连续免耕、免耕/深松和连续翻耕等3种不同轮耕处理措施下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春玉米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水分,分析各耕作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相对于连续翻耕处理,冬闲期免耕/深松和连续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效率6 a平均值分别提高64.6%(P〈0.05)和46.1%(P〈0.05)。平水年免耕/深松较连续免耕处理土壤蓄水效率有提高的趋势,但枯水年差异不显著。2相对于连续翻耕处理,玉米生育期免耕/深松和连续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6 a平均分别增加了9.7和2.1 mm,休闲期蓄水效率分别增加了0.7和0.5个百分点(P〈0.05)。3相对于连续翻耕处理,免耕/深松和连续免耕处理6 a平均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6%、0.3%,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6和2.3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6%、5.8%(P〈0.05)。在3种耕作处理中,冬闲期和生育期深松/翻耕和连续免耕模式下土壤蓄水量、玉米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优于传统连续翻耕,且免耕/深松处理模式对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作物增产效果最好,可作为渭北旱塬区春玉米连作田较适宜的休闲保护性轮耕模式。
李娟王丽李军尚金霞
关键词:土壤水分作物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肥力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1年
2007-2010年在渭北旱塬实施了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连续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和平衡施肥、无肥(或低肥)和常规施肥处理组合对土壤养分、WUE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护性耕作年限延长,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由研究初期的免耕〉深松〉翻耕渐变为深松〉免耕〉翻耕;在平衡施肥的表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为免耕〉深松〉翻耕,常规施肥和低肥(无肥)处理则为深松〉免耕〉翻耕;在各施肥处理下深松处理中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在3 a试验过程中,在各施肥处理下WUE和作物产量均为深松〉翻耕〉免耕,在9种施肥和耕作处理组合中,平衡施肥与深松处理组合WUE和产量最高。因此,在冬小麦与春玉米轮作条件下,三种保护性耕作中,深松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肥料利用效率、WUE和作物产量。
张丽华李军贾志宽刘冰峰赵洪利尚金霞
关键词: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土壤养分水分利用效率
渭北旱塬玉米田保护性轮耕土壤固碳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被引量:14
2016年
针对渭北旱塬降水少、季节性差异大及长期采用单一土壤耕作制度等制约作物增产增收的因素,该研究探索有利于提高旱作农田土壤质量及作物生产能力的轮耕模式。2007-2012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渭北旱塬春玉米连作田6种不同轮耕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以免耕(NT,no-tillage)、深松(ST,sub-soiling)和翻耕(CT,continuous tillage)3种耕作处理组合集成的6种轮耕模式(NT?ST、ST?CT、CT?NT、NT?NT、ST?ST和CT?CT),测定各轮耕模式下春玉米田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储量,分析各轮耕模式下春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疏松土壤、减少耕作机械碾压次数,改善土壤结构和降低容重等方面,6种轮耕模式以NT?ST表现最佳,ST?ST次之,差异显著(P〈0.05)。2)6种轮耕模式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储量较试验前均增加幅度6.6%~17.4%。NT?NT轮耕模式对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优势,且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NT?ST轮耕模式可改变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而使土壤营养均匀分布。3)6种轮耕模式5年春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分析,NT?ST轮耕模式最高,分别为9 338.8 kg/hm2、22.6 kg/(hm2·mm)和7 600.5元/hm2;其次是ST?CT,其中NT?ST轮耕模式下春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较其他处理增加幅度分别为3.7%~15.7%、17.6%~45.8%和10.1%~40.4%,差异显著(P〈0.05);且5种轮耕模式下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高于传统CT?CT模式。综上所述,在6种轮耕模式下,以NT?ST(免耕与深松逐年轮换)轮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储量最佳,生产能力最强,水分利用率最高,是渭北旱塬地区春玉米连作田最佳适宜轮耕模式,其次是ST?CT(深松与翻耕逐年轮换)轮耕模式。
李娟李军程科韩霁昌王丽尚金霞
关键词:土壤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渭北旱塬
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被引量:74
2010年
【目的】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方法】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分析各耕作处理在平衡施肥、无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收益。【结果】2年冬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3.4和31.1mm,2年玉米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6.3和37.3mm;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341.0kg.hm-2和24.89kg.hm-2.mm-1,平衡施肥免耕次之,平衡施肥翻耕处理位居第三位。【结论】无论在何种施肥处理下,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增产增收效应均为深松>免耕>传统翻耕处理。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效益最好,为渭北旱塬较适宜的春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
尚金霞李军贾志宽张丽华
关键词: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土壤贮水量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蓄水保墒效果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9
2011年
通过2007—2010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平衡施肥、常规施肥和无肥(或低肥)条件下,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对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土壤贮水量、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纯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免耕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好,深松次之,翻耕最差;轮作田生育期内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提高6.7%和1.9%;各施肥条件下作物产量、WUE和纯收益均以深松处理最高,且以平衡施肥深松处理表现最好,2007—2008年冬小麦、2009年春玉米、2009—2010年冬小麦产量分别为6909、9689、5589 kg.hm-2,WUE分别为18.5、25.2、23.0 kg.hm-2.mm-1,纯收益分别为5034、5045、7098元.hm-2.因此,平衡施肥与深松组合处理的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效果最好,是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较适合的施肥耕作模式.
张丽华李军贾志宽刘冰峰赵洪利尚金霞
关键词:渭北旱塬作物轮作保护性耕作土壤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轮耕对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9
2012年
为了揭示不同轮耕处理对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08—2010年在陕西合阳设置了免耕深松免耕(NT/ST/NT)、深松翻耕深松(ST/CT/ST)、翻耕免耕翻耕(CT/NT/CT)、免耕免耕免耕(NT/NT/NT)、深松深松深松(ST/ST/ST)和翻耕翻耕翻耕(CT/CT/CT)6种轮耕模式,测定和分析了各轮耕处理下土壤容重、土壤养分与玉米产量差异。结果表明:(1)各轮耕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增加了田间持水量,且以NT/ST/NT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CT/CT/CT相比,NT/ST/NT处理0~20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1.43%和9.79%,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11.05%和9.87%。(2)NT/ST/NT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最高(10.36 g.kg 1),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比试验开始前和对照CT/CT/CT分别提高10.65%和4.31%;各耕作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影响较大,而对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大,保护性轮耕处理对土壤培肥效应显著(P<0.05)高于传统翻耕处理。(3)NT/ST/NT、ST/CT/ST、CT/NT/CT、NT/NT/NT和ST/ST/ST处理产量比对照CT/CT/CT处理分别增产22.42%、16.33%、3.77%、9.91%和14.18%(P<0.05),以NT/ST/NT处理春玉米增产率最高。
李娟李军尚金霞贾志宽
关键词:渭北旱塬春玉米轮耕理化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