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璐

作品数:35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帕金森
  • 31篇帕金森病
  • 14篇运动并发症
  • 11篇异动症
  • 10篇多巴
  • 10篇左旋多巴
  • 7篇帕金森病大鼠
  • 6篇蛋白
  • 5篇受体
  • 5篇激酶
  • 4篇磷酸
  • 4篇磷酸化
  • 4篇基底
  • 4篇基底节
  • 4篇DARPP-...
  • 3篇蛋白激酶
  • 3篇帕金森病患者
  • 3篇帕金森病异动...
  • 3篇微球
  • 3篇病患

机构

  • 3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体育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5篇宋璐
  • 35篇刘振国
  • 22篇吴娜
  • 12篇杨新新
  • 11篇马雅萍
  • 9篇干静
  • 8篇万赢
  • 6篇巴茂文
  • 5篇袁伟恩
  • 5篇张煜
  • 4篇魏江磊
  • 3篇李琳
  • 3篇任甜甜
  • 3篇卞雷斯
  • 2篇戚辰
  • 2篇汪锡金
  • 1篇邱文娟
  • 1篇孔敏
  • 1篇程洁
  • 1篇陈伟

传媒

  • 8篇中华神经科杂...
  • 6篇中国神经免疫...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九届全国帕...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改善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对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并发症的行为学及细胞学作用。方法通过6-OHDA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建立PD动物模型,成功的PD大鼠模型分别接受左旋多巴/苄丝肼(50mg/kg加12.5mg/kg苄丝肼,每天2次)+溶剂、左旋多巴/苄丝肼+WIN55212-2(1mg/kg)腹腔注射,共持续21d。评估用药后大鼠的旋转反应时间、剂峰旋转圈数变化和关期发生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纹状体信号转导蛋白DARPP-32(Thr75)和ERK1/2(Thr202/Tyr204)的磷酸化表达。结果长期联合应用WIN55212-2和左旋多巴,缓解了左旋多巴单独用药所致的PD大鼠旋转反应时间缩短、剂峰旋转圈数增加的趋势,并明显降低关期发生频率。WIN55212-2与左旋多巴合用显著降低了纹状体内DARPP-32(Thr75)的磷酸化;但未使ERK1/2磷酸化表达降低至对照组水平。结论激动CB1受体可能有益于预防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
马雅萍宋璐刘振国巴茂文卞雷斯
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ERK
ERK通路参与可持续释放左旋多巴微球减少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的可释放左旋多巴/苄丝肼的微球对帕金森病(PD)大鼠运动症状及异动症发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PLGA包裹左旋多巴或苄丝肼制成微球,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微球在大鼠体外释放左旋多巴/苄丝肼的浓度。6-羟基多巴胺(6-OHDA)腹腔注射制备P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PD大鼠分为PD组、左旋多巴处理组和微球处理组,并设假手术组,各组12只。给予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皮下注射左旋多巴(12mg/kg)和苄丝肼(15mg/kg),给予微球处理组大鼠皮下注射含同等剂量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的微球。于治疗的第1、7、14天计数大鼠经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圈数。2周后行大鼠异常不自主评分(AIM)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纹状体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体外释放试验结果显示微球内的左旋多巴/苄丝肼均匀缓慢释放,第7天时左旋多巴和苄丝肼释放量分别达到91.2%%和97.1%。治疗2周后,微球处理组大鼠和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圈数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在治疗的第1、7、14天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微球处理组大鼠于治疗后的第1、2、4、6、8、10、12、14天的AIM评分(轴性+上肢+口面)与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纹状体ERK1/2水平较PD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5)。微球处理组大鼠纹状体ERK1/2磷酸化水平较左旋多巴处理组大鼠明显降低(P〈0.01)。结论微球皮下注射可以改善PD大鼠的运动症状,同时可以减少PD大鼠异动症的发生,这可能与微球释放的左旋多巴持续性刺激PD大鼠从而减少ERK1/2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杨新新任甜甜宋璐吴娜袁伟恩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左旋多巴
蛋白激酶C抑制剂改善帕金森病大鼠异动症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他莫昔芬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的细胞学与行为学效应。方法将6-羟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前脑内侧束建立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模型成功的PD大鼠接受每天2次左旋多巴(50mg/kg左旋多巴+12.5mg/kg苄丝肼)腹腔注射,持续22d。在第23天左旋多巴注射前,2组PD大鼠给予他莫昔芬或溶剂处理。评估旋转反应时间及剂峰旋转次数,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单位(NR1)和890、896位丝氨酸位点磷酸化的NR1(NR1S890、NR1S896)表达情况。结果PKC抑制剂他莫昔芬减轻少了左旋多巴诱导的PD大鼠剂峰旋转次数[(121.0±7.6)次与(161.5±22.1)次,t=2.6。P〈0.053;此外。他莫昔芬能调节与异动症密切相关的NR1的亚细胞分布,使纹状体部位NR1在膜蛋白中的表达量减少至(82.4±5.1)%,与左旋多巴+溶剂组[(103.0±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P〈0.05),同时使NR1S890、NR1S896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其表达量分别为(77.2±4.2)%与(98.4±6.4)%(t=5.9、3.6,均P〈0.05)。结论长期左旋多巴作用激活了纹状体棘状神经元内丝氨酸激酶PKC,并导致谷氨酸受体磷酸化,从而出现了异动症;抑制丝氨酸激酶(如PKC)活性的药物可能是治疗及预防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孔敏宋璐巴茂文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蛋白激酶抑制剂左旋多巴
大麻素CB1受体在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大鼠基底节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左旋多巴治疗引起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运动并发症大鼠模型基底节区域大麻素CB1受体表达特点,探讨CB1受体与PD运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通过6-羟基多巴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前脑内...
马雅萍宋璐刘振国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与ERK磷酸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模型大鼠纹状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Thr202/Tyr204位点(ERK1/2)磷酸化水平及表达位点的改变。方法通过脑立体定向仪于大鼠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连续腹腔注射左旋多巴(50mg/kg)和苄丝肼(12.50mg/kg)共21 d(2次/d)以诱发运动并发症。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大鼠纹状体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磷酸化ERK1/2与强啡肽共表达变化,以了解直接通路投射神经元ERK磷酸化修饰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帕金森病组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为(68.28±7.42)%,低于假手术组的(107.05±3.8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109,P=0.018);左旋多巴连续治疗21 d后,表达水平升至(160.37±10.54)%(t=0.109,P=0.000)。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帕金森病组大鼠损伤侧纹状体区仅有(35.32±5.03)%的磷酸化ERK1/2与强啡肽共表达;经左旋多巴治疗后,共表达水平显著升至(83.62±1.46)%,高于帕金森病组(t=11.263,P=0.003)。结论长期应用左旋多巴可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ERK磷酸化多发生于直接通路投射神经元,提示黑质-纹状体投射神经元ERK通路的活化可能参与了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宋璐马雅萍刘振国巴茂文卞雷斯
关键词:帕金森病药物性蛋白激酶类荧光抗体技术
DARPP-32磷酸化参与天芪平颤颗粒缓解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发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天芪平颤颗粒对帕金森病(PD)运动并发症大鼠异常不自主行为学及纹状体DARPP-32(Thr75)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探讨长期左旋多巴使用后天芪平颤颗粒对异动症(LID)的作用机制。方法 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并给予左旋多巴治疗4周,制备LID大鼠模型,将LI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大鼠生理盐水(LID模型组)、左旋多巴(西药组)以及小、中、大剂量天芪平颤颗粒组,另设假手术组(n=5)为对照组,并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各组大鼠纹状体内磷酸化DARPP-32(Thr75)的表达情况。结果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后,PD大鼠出现刻板运动和进行性增加的对侧旋转等行为学改变。天芪平颤颗粒可明显缓解LID大鼠的不自主运动行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西药组磷酸化DARPP-32(THr75)表达较LID模型组降低〔(3.53±0.20)×104 vs.(3.85±0.30)×104,P<0.05〕,大、中、小剂量中药组磷酸化DARPP-32(THr75)表达量分别为(8.54±0.17)×104、(8.10±0.31)×104、(7.06±0.69)×104,较西药组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与免疫组化基本一致,西药组磷酸化DARPP-32(THr75)灰度值与LID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97±0.24)×106 vs.(1.08±0.12)×106,P>0.05〕,大、中、小剂量中药组大鼠纹状体磷酸化DARPP-32(THr75)灰度值分别为(2.40±0.09)×106、(2.37±0.16)×106、(1.44±0.14)×106,较西药组升高(P<0.05)。结论天芪平颤颗粒可降低LID大鼠的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逆转磷酸化DARPP-32(THr75)表达的进一步下降,从而抑制了PKA通路的过度活化;DARPP-32磷酸化参与了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机制。
吴娜杨新新宋璐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左旋多巴DARPP-32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特征定量分析的初步探索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步态的时空和运动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Hoehn-Yahr分级≤2.5级),以及患者配偶或同期来源于社区的健康志愿者共7名作为对照组。利用三维光学运动分析系统来进行步态测试,计算相应运动学时空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在自由行走、转身以及不同认知负荷下(单任务行走和双重任务行走)的步态特征。采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各步态参数的比较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帕金森病组行走时的摆臂幅度较对照组减小[单任务下分别为(0.63±0.15)m与(0.89±0.27)m,双任务下分别为(0.64±0.16)m与(0.99±0.22)m,β=-0.353,95%CI-0.558^-0.148,P=0.002]。帕金森病组的双臂摆动幅度不对称性比对照组更大(单任务下分别为12.48%±5.48%与6.96%±4.39%,双任务下分别为17.13%±4.05%与7.67%±5.23%,β=8.992,95%CI 4.148~13.836,P=0.001)。双重任务行走时帕金森病组双臂摆幅不对称性较对照组增加的幅度比在单任务行走时增加的幅度更大(β=3.916,95%CI 1.367~6.466,P=0.003)。对于下肢步态特征,在任务状态一定时,帕金森病组跨步长和步长均较对照组减小[跨步长分别为(1.10±0.17)m与(1.31±0.10)m,β=-0.169,95%CI-0.300^-0.038,P=0.015;步长分别为(0.55±0.09)m与(0.65±0.04)m,β=-0.081,95%CI-0.150^-0.013,P=0.023],步宽以及两种行走任务状态下的跨步长、步长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帕金森病组完成转身过程的耗时比对照组长[(1.66±0.30)s与(1.37±0.23)s,β=0.302,95%CI 0.049~0.555,P=0.023],在转身起始模式上,转身起始时间与分析的身体部位有关,为头部先于骨盆开始转向(β=-0.060,95%CI-0.107^-0.014,P=0.011),而与组别无关(P>0.05)。结论通过量化的步态参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早期帕金森病的步态特征。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摆臂幅度减小,摆臂不对称性
赵嘉豪万赢宋璐杜娟娟吴娜张煜庄洁干静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步态分析
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技术研究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特点,以及与运动症状严重程度、运动症状受累严重侧别、认知障碍、视空间障碍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71例作为帕金森病组,以及同期来医院门诊体检以及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正常对照者61名作为正常对照组,行SD-OCT检查。对比分析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拟合线性回归分析帕金森病患者SD-OCT测量指标与其病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及视空间子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帕金森病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小[(261.94±12.90)μm与(270.96±10.71)μm,B=-8.135,P<0.01),其他黄斑区各象限(中央凹、1 mm中央区除外)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体积也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内环上方黄斑厚度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7(95%CI 0.662~0.792,P<0.01)。UPDRS-Ⅲ评分与中央凹(B=-9.132,P=0.034)、黄斑中央区(B=-6.963,P=0.036)以及内环各象限[上方(B=-7.727,P<0.01)、下方(B=-5.169,P=0.044)、鼻侧(B=-5.960,P<0.01)、颞侧(B=-5.905,P<0.01)]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间呈负相关,病程长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各象限位置厚度无线性相关性,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受累较重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受累较轻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CA总分与内环各象限[上方(B=2.693,P=0.007)、下方(B=3.391,P=0.002)、鼻侧(B=2.609,P=0.001)、颞侧(B=2.115,P=0.013)]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间呈正相关,视空间子评分与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B=4.368,P=0.042)、黄斑体积(B=0.161,P=0.004)、内环和外环[鼻侧(B=8.130、6.017)、下方(B=8.582、6.54
赵嘉豪吴娜万赢宋璐干静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区视网膜
步态特征改变在帕金森病进展过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通过检测帕金森病不同阶段步态特征改变,明确疾病进展演变过程中变化的特异性步态参数,为疾病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76例帕金森病患者[Hoehn-Yahr(H-Y)分级1~3级]和6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便携式惯性测量单元系统记录步态时空变量,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代表不同步态特征的步态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健康对照和H-Y分级1~3级帕金森病患者中各步态变量及步态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运动分型进一步细分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步态变量及步态域在评估不同阶段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严重程度的敏感度。结果对采集的11项步态时空变量归纳出4种步态域:步伐(步长、步速、跨步长)、节奏时相(步频、跨步时长、双支撑相时长)、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步长变异系数、步长不对称性、步速变异系数)和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及摆动相不对称性)。随着疾病进展,4个步态域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与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对于健康对照,帕金森病患者步伐参数在H-Y分级2级患者出现中度受损(效应量0.64;标准化分值0.12±0.80与0.64±0.81,P<0.05),以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为明显,而H-Y分级1级患者较健康对照无改变(P>0.05);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3级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异常(效应量0.62;标准化分值0.27±1.12与-0.27±0.52,P<0.05),而H-Y分级1级和2级帕金森病患者改变不明显(均P>0.05);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1级帕金森病患者即开始出现轻度损害(效应量0.42;标准化分值-0.03±0.69与-0.33±0.49,P<0.05),其中摆动相不对称性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更为突出。
干静赵嘉豪万赢宋璐吴娜张煜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通路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保护帕金森病大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3组,1 PD组:6-羟基多巴(6-OHDA)定向注射至右侧前脑内侧束建立PD模型;2 EPO组:在模型制备前持续1周给予腹腔注射EPO 10 000 U·kg-1·d-1;3假手术组:大鼠脑内立体定向注射生理盐水。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脊液EPO含量变化,术后3周评估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学、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EPO受体(EPO-R)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Ser473)的表达。结果 1 EPO组脑脊液内EPO含量[(416.59±9.34)μU·L-1]增加,与假手术组[(2.20±1.92)μU·L-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EPO组的行为学改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减少,黑质EPO-R的表达增加,与PD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EPO组黑质Akt磷酸化(Ser473)的表达明显增加,与PD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腹腔注射可以改善PD大鼠的运动症状,与EPO增加PD大鼠的磷酸化Akt(Ser473)表达可能有关。
戚辰干静吴娜宋璐袁伟恩刘振国
关键词:帕金森病促红细胞生成素酪氨酸羟化酶磷酸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