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超

作品数:10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甲状腺
  • 5篇乳头
  • 5篇乳头状
  • 5篇乳头状癌
  • 4篇侵袭性
  • 4篇甲状腺乳头状...
  • 3篇蛋白
  • 3篇肿瘤
  • 3篇腺癌
  • 3篇甲状腺癌
  • 3篇放射性
  • 3篇分化
  • 3篇分化型
  • 3篇分化型甲状腺
  • 3篇分化型甲状腺...
  • 3篇BRAF
  • 2篇蛋白表达
  • 2篇碘放射性同位...
  • 2篇远处转移
  • 2篇突变

机构

  • 9篇北京协和医院
  • 7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0篇孟超
  • 9篇林岩松
  • 8篇梁军
  • 4篇梁智勇
  • 4篇李方
  • 3篇龙文
  • 2篇荆凡静
  • 2篇杨珂
  • 2篇康增寿
  • 2篇赵丹
  • 1篇杨雪
  • 1篇高洁
  • 1篇李小毅
  • 1篇韩婷
  • 1篇于壮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免疫与侵袭性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免疫状态与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9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就诊的74例D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包膜侵犯分为侵犯组(n=36)和未侵犯组(n=38),有无远处转移分为转移组(n=18例)和未转移组(n=56),选择NK细胞和T细胞亚群作为细胞免疫指标,探讨细胞免疫与甲状腺癌侵袭性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包膜侵犯(χ^2=12.175,P=0.000)和远处转移(χ^2=8.139,P=0.006)与细胞免疫指标异常相关,远处转移与是否合并桥本氏病相关(χ^2=7.094,P=0.008);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远处转移与CD8+T细胞异常(χ^2=5.429,P=0.020)相关,包膜侵犯与NK细胞异常(χ^2=2.445,P=0.018)和CD4/CD8异常(χ^2=8.079,P=0.002)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免疫异常是包膜侵犯[OR=5.701,95%CI(2.075~15.666),P=0.001]和远处转移[OR=5.063,95%CI(1.571~16.320),P=0.008]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CD8+异常是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OR=2.236,95%CI(1.084~4.613),P=0.029],CD4/CD8异常是包膜侵犯的危险因素[OR=2.802,95%CI(1.257~6.244),P=0.012].结论 DTC患者免疫状态与肿瘤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当CD8+T细胞百分比降低和NK细胞、CD4/CD8异常时,易出现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
韩婷梁军孟超杨珂李小毅林岩松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远处转移细胞免疫
青少年与成人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与成人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3-07-01-2012-05-01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879例甲状腺癌患者中,伴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6例,分为A组(≤21岁21例)和B组(>21岁55例),对比两组临床、病理、影像学及血清学特征。结果:A组滤泡型和经典型各占44.44%,实体型11.11%。B组滤泡型43.75%,经典型34.38%,实体型18.75%,硬化型3.13%。A组肿瘤更易累及双侧腺体(P=0.002),其多灶、甲状腺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较B组高14.15%、13.73%和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I全身显像显示,A组肺部转移灶90.48%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摄碘增高,B组双肺转移灶仅44.68%,呈弥漫性摄碘增高,其余则表现为局灶性摄碘增高(21.28%),甚至不摄碘(34.04%),P=0.002。首次131I治疗前促甲状腺激素(s-TSH)≤30mIU/L时,A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平均值比B组高131.43%,当s-TSH>90mIU/L时,A组s-Tg平均值比B组低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和成人远处转移性PTC均以滤泡亚型多见。青少年患者局部侵袭性高于成人,肺部转移灶更多表现为双肺弥漫摄碘。
荆凡静梁军赵丹孟超李方林岩松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成人青少年临床病理特征
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Ⅰ清甲治疗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的变化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患中低危DTC初次^131Ⅰ治疗后6个月复查^131Ⅰ全身显像(WBS)示阴性、刺激性.rg阳性(≥10.00μg/L)患者.rg的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按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指南诊断其复发危险分层为中低危的DTC患者[男20例,女36例,平均年龄43.11(21~70)岁],患者均经甲状腺全切除术^131Ⅰ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均于^131Ⅰ治疗后6个月停用甲状腺激素,复查^131ⅠWBS均为阴性。此时刺激性Tg≥10.00μg/L即为刺激性Tg阳性。56例中,刺激性Tg阳性组19例,阴性组37例,追踪2组^131Ⅰ治疗后1年及2.5年抑制性.rg变化,同时监测颈部超声表现等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两样本t检验和驴检验。结果刺激性Tg阳性组^131Ⅰ治疗后6个月血清刺激性Tg明显高于阴性组,分别为(24.27±4.10)与(2.73±3.01)μg/L(t=7.191,P〈0.05);阳性组中68.4%(13/19)的患者血清抑制性Tg水平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131Ⅰ治疗后2.5年时为(0.53+0.15)μg/L,比治疗后1年时的(1.38+0.50)μg/L低;阳性组^131Ⅰ治疗后1年时抑制性Tg仍高于阴性组[(2.21±0.55)与(0.48±0.10)μg/L;t=3.102,P〈0.05],至2.5年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0.52)与(0.38±0.07)μg/Lg/L;t=2.001,P〉0.05]。2组各有1例患者治疗后2年时随访颈部超声发现肿大淋巴结(抑制性Tg分别为1.4和0.1μg/L),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癌。结论^131Ⅰ治疗后6个月刺激性Tg阳性的中低危DTC患者血清Tg水平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此时停用甲状腺激素行”。IWBS的意义及经验性^131Ⅰ治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孟超龙文梁军林岩松李方康增寿
关键词:碘放射性同位素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并BRAF^(V600E)突变及原癌基因重排蛋白表达与其侵袭性的关系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及原癌基因重排(RET)蛋白表达并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PTC患者术后病理,分别用RT-PCR检测BRAFV600E突变,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ET表达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合并RET表达组(n=24)和BRAFV600E单突变或RET单表达组(n=19)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BRAFV600E突变率、RET表达率分别为76%(38/50)、56%(28/50),存在BRAFV600E突变合并RET表达者占48%(24/50)。与BRAFV600E突变合并RET表达组比较,BRAFV600E单突变或RET单表达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差,且甲状腺癌评分系统评分较高(P=0.011,P=0.022)。结论 BRAFV600E突变并存RET表达时提示PTC肿瘤组织分化差、更易出现实体亚型等侵袭性较高的病理亚型,有可能增加肿瘤相关死亡风险。
孟超高洁梁军梁智勇林岩松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V-raf鼠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 (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PTC远处转移病灶摄碘能力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PTC伴远处转移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发病年龄39.8岁),按其原发灶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组和野生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血清学特征的差异,探讨BRAFV00E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灶摄碘的关系;分析BRAFve0E基因突变与治疗后Tg变化趋势的关系.采用两样本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 转移性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30.0%(12/40),突变组(n=12)与野生组(n=28)患者临床、病理、血清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33~1.728,x2=-1.951 ~1.088,均P>0.05).40例患者中,12例患者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突变组与野生组中不摄碘的发生率分别为83.3%(10/12)和7.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34,P<0.05),提示BRAFv600E突变组较野生组远处转移灶更易出现不摄碘.野生组66.7%(14/21)的患者131I治疗后Tg呈下降趋势,19.0% (4/21) Tg稳定无明显变化,14.3%(3/21) Tg逐渐增高.突变组中所有患者131I治疗后Tg无下降趋势,2/9呈升高趋势,7/9保持稳定并且转移灶无碘摄取.结论 伴有BRAFv600E基因突变的PTC患者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下降,对131I治疗反应差;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对伴有远处转移的PTC 131I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其疗效预测.
杨珂梁智勇孟超荆凡静梁军李方林岩松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肿瘤转移放射疗法碘放射性同位素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并分析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ymphocytic thyroiditis,L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特征(BRAFV600E突变、RET蛋白表达)。方法:收集262例PTC患者,根据是否合并LT分为A(合并LT,n=77)、B(不合并LT,n=185)两组。分别统计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多灶性、包膜外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RT-PCR法检测PTC组织中BRAFV600E突变,免疫组化法检测RET在PTC组织中表达。结果:PTC合并LT比例为29.39%(77/262)。A组女性比例(84.42%)高于B组(61.08%),P<0.001。A组和B组肿瘤大小分别为(1.32±0.74)和(1.72±1.28)cm,P=0.002;甲状腺包膜外侵犯率分别为28.57%和72.97%,P<0.00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49%和16.76%,P=0.028;BRAFV600E突变阳性率分别为39.71%和78.52%,P<0.001。A组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RET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47%和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和B组在多灶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相同TSH水平下,A组和B组患者术前Tg水平分别为(11.52±26.46)和(48.92±167.12)ng/mL,P=0.261;Anti-Tg水平分别为(324.06±469.50)和(64.89±160.07)IU/mL,P=0.005;Anti-TPO水平分别为(219.36±273.03)和(23.33±43.62)IU/mL,P=0.001。术后131I治疗前Tg水平分别为(15.56±82.39)和(78.55±196.22)ng/mL,P=0.001。Anti-Tg水平分别为(226.44±315.62)和(94.07±389.71)IU/mL,P=0.019;Anti-TPO水平分别为(88.46±120.89)和(16.54±24.79)IU/mL,P=0.013。结论:RET蛋白表达与PTC合并LT的发生密切相关,BRAFV600E突变在PTC合并LT患者中较少见。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可作为一种保护机制降低PTC患者局部及远处侵袭性。
梁军赵丹梁智勇孟超林岩松
关键词:RET
脂质体转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构建Graves病模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比较以不同表达载体、目的基因及免疫程序,通过脂质体转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诱导小鼠Graves病的效率。方法通过脂质体注射转染人TSHR和TSHR A亚基基因免疫小鼠,表达载体分别为pCD-NA3.1(+)(pCDNA组)和pUBC,两组定期免疫并监测小鼠体重及血TSHR抗体(TRAb)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测定血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 pUBC组体重及血清TRAb水平变化均不明显。pCDNA组体重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P<0.05),血TRAb水平亦呈明显上升趋势。TSHRA组体重增长明显慢于TSHR组(P<0.001),血TRAb相对浓度升高较快。pCDNA两实验处理组FT4明显升高(P=0.023),且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但FT3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DNA组体重和TRAb变化均在免疫后期较为突出。结论采用pCDNA3.1(+)载体和TSHRA亚基基因免疫并缩短免疫间隔有助于提高模型诱导率,FT4是监测模型甲状腺功能的合适指标。
龙文邱李恒孟超林岩松
关键词:脂质体GRAVES病PCDNA3
Tg阳性/131I-WBS阴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访中的自然转归
孟超龙文梁军林岩松李方康增寿
甲状腺乳头状癌并BRAFV600WE突变及RET表达与其侵袭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BRAF<suP>V600E</suP>突变及RET表达并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cancer,PTC)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PTC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切片均由2位高年资病理医...
孟超高洁梁军梁智勇林岩松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突变蛋白表达肿瘤侵袭
文献传递
BRAF突变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侵袭性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研究BRAF突变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侵袭性。方法在131I治疗前综合评估中,选择99例甲状腺全切术后BRAF突变型PTMC,同时纳入97例肿块大于1cm的BRAF突变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进行比较,分析其局部及远处侵袭性,如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及远处转移等与预后及复发风险相关的指标。结果 PTMC组甲状腺外侵犯率达16.10%,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达71.74%;直径≤0.3cm组、0.3cm<直径≤0.6cm组和0.6cm<直径≤1.0cm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00%、72.50%和73.81%,甲状腺外侵犯率分别为10.00%、9.09%和24.44%,肿瘤多灶率分别为60.00%、38.64%和57.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与PTMC的肿瘤多灶性(χ2=3.752,P=0.153)、颈部淋巴结转移(χ2=0.780,P=0.677)、甲状腺外侵犯(χ2=4.182,P=0.124)及远处转移(χ2=1.212,P=0.545)均没有明显相关性。PTMC和PTC组在肿瘤多灶性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742,P=0.187),在甲状腺外侵犯(χ2=13.000,P=0.000)、颈部淋巴结转移(χ2=12.819,P=0.000)和远处转移(χ2=5.316,P=0.02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C组与PTMC组与肿块大小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及甲状腺外侵犯(P=0.003);PTMC组和PTC组的甲状腺外侵犯率分别为16.10%和39.18%,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74%和91.7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1%和9.28%。结论 BRAF突变型PTMC伴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外侵犯能力,并表现出与PTC相似的多灶性侵袭性。当BRAF突变型PTMC伴有甲状腺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时,应给予131I治疗。
杨雪梁智勇孟超梁军于壮林岩松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BRAF突变侵袭性放射性碘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