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高位截骨辅助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HTO)辅助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OA 75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HTO辅助关节镜。观察2组围术期指标、疼痛、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量表评分、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TO辅助关节镜治疗OA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任志孟庆丰马煊
- 关键词:胫骨高位截骨关节镜检查膝关节功能
- 股骨头骨坏死的早期治疗-股骨头骨坏死死骨刮除、植骨、介入综合治疗
- 杨旭东赵鲁江郭晓忠窦宝信段从福张大奎常登科封国刚徐清平黄侠善陈宗文张智勇孟庆丰马志勇王渊
- 该项目综合运用介入+死骨刮除+异体骨植骨术治疗骨头坏死,可改善股骨头的血运和使股骨头不变形、不塌陷。该项目的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对股骨头的重要血供来源旋股内、外侧血管上下干骺支血管无影响;不破坏股骨头及髋关节的解剖结构...
- 关键词:
- 关键词:股骨头骨坏死髋关节
- 胫前近全长骨外露的软组织修复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用区域皮瓣修复胫骨全长或大部分骨外露的可靠方法。方法 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与腓肠浅动脉逆行筋膜瓣修复胫骨全长外露 ,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对患肢的影响。结果 所用皮瓣全部成活 ,骨折愈合 ,皮瓣外观良好、感觉恢复 ,患肢血运、感觉正常 ,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 (或肌瓣 )与含腓肠神经筋膜瓣均为经典组织瓣 ,两者联合修复胫骨外露 ,同属于区域皮瓣 ,互不影响 ,效果可靠 ,功能满意 ,不需牺牲主要动脉 ,为临床上解决复杂胫骨外露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的途径。
- 孟庆丰苏彦农彭太军杨旭东赵鲁江陈宗文张智勇徐清平
- 关键词:软组织修复软组织损伤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比较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6例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LCP组(47例)和PFNA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4例随访中死亡;8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PFNA组明显短(少)于LCP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2例切口脂肪液化延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螺旋刀片退出、髋内外翻畸形、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LCP或PFNA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
- 黄彬汤健孟庆丰黄侠善屠培培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中老年
-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 2014年
-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既往选择非手术治疗由于长期卧床制动而导致其伴有的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已逐渐被手术治疗所替代。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较多,其中钉板内固定系统及髓内固定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故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固定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08月-2013年01月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7例。现报告如下。
- 汪军玉孟庆丰高跃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接骨板内固定
- 基于Nomogram方程构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预测模型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响因素,并且基于Nomogram方程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自2017-01—2022-07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2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根据术后是否新发生椎体压缩骨折分为新发骨折组(30例)与未新发骨折组(210例)。采用LASSO回归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软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对其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通过LASSO回归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确定年龄、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骨密度T值、强化椎体数量、伤椎高度恢复比值、伤椎Cobb角矫正度、骨水泥渗漏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再通过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Nomogram预测模型内部验证前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95,灵敏度分别为0.867、0.833,特异度分别为0.929、0.924,准确度分别为0.921、0.913,平均绝对误差为0.012,表明该模型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风险能力与实际发生风险较为一致,决策曲线提示该模型临床实用性较好。结论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风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效率和临床实用性。
- 徐辛孟庆丰陈宗文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颈椎椎管狭窄症前路手术后脑脊液带改变与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颈椎椎管狭窄症(CSS)前路手术后脑脊液带的改变与手术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1月在淮北矿工总医院接受前路手术治疗的57例CSS患者临床资料,测量术前和术后3个月MRI T2加权像上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的硬膜囊前后径(Ds)、脊髓前后径(Dc),采用二者比值(Ds/Dc)判断脑脊液带的连续性和充盈性。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评估患者脊髓功能,采用m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手术效果。以mJOA评分改善率为因变量,以术后Ds、Dc、Ds/Dc及术前mJOA评分为自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脑脊液带变化对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57例患者脊髓受压1个节段18例,2个节段16例,3个节段14例,4个节段7例,5个节段2例。术前Ds、Dc和Ds/Dc分别为(8.92±2.09)mm、(6.02±2.83)mm和1.51±0.30,术后3个月Ds、Dc和Ds/Dc分别为(9.76±1.02)mm、(6.84±0.91)mm和1.43±0.14。术前mJOA评分为(11.95±2.47)分,术后3个月mJOA评分为(15.93±1.13)分,术后3个月mJOA评分改善率为(82.06±18.43)%。依据回归方程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Ds/Dc显著相关(r=0.842)。结论CSS患者前路手术后,MRI T2加权像上脑脊液带连续性恢复、充盈完全者疗效较好,预后佳。通过对MRI T2加权像上脑脊液带改变情况的观察可预判术后疗效。
- 乔峰吴伟史建刚张智勇孟庆丰
- 关键词:颈椎椎管狭窄硬膜下积液
- 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对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与跟骨力线纠正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淮北矿工总医院收治的6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研究组给予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踝足关节功能,比较两组跟骨力线解剖学参数和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有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踝足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的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在踝足关节功能恢复、内侧壁复位、跟骨力线纠正方面无差异,但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在减少手术创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段霄张智勇陈宗文孟庆丰徐磊
- 关键词:跟骨骨折
- 小腿后侧软组织完整的胫骨全长骨外露的修复
- 2003年
- 孟庆丰苏彦农杨旭东赵鲁江陈宗文张智勇徐清平王渊徐磊乔峰
- 关键词: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
- 无头双加压螺钉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比较无头双加压螺钉与空心螺钉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8年6月淮北矿工总医院骨科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6~71岁,平均48.2岁;道路交通伤33例,摔伤47例,扭伤20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无头螺钉组和空心螺钉组,各50例。无头螺钉组行无头双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7~71岁,平均48.3岁。空心螺钉组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6~68岁,平均48.1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无头螺钉组与空心螺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10.7±1.6)周vs.(12.6±1.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头螺钉组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空心螺钉组(P<0.05)。无头螺钉组与空心螺钉组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屈活动度[(28.1±5.2)°vs.(24.8±4.7)°]、伸活动度[(8.8±1.5)°vs.(7.6±1.6)°]、旋前活动度[(19.0±2.6)°vs.(17.2±2.4)°]和旋后活动度[(16.6±2.8)°vs.(14.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头螺钉组与空心螺钉组术后6个月的躯体功能[(72.5±8.8)分vs.(65.1±8.1)分]、心理功能[(73.6±9.1)分vs.(68.3±8.7)分]、社会功能[(68.5±7.2)分vs.(63.1±6.8)分]及物质生活状态[(73.1±9.2)分vs.(67.2±8.7)分]四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头螺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显著低于空心螺钉组的18%(P<0.05)。结论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比较,无头双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有利于骨折术后愈合,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
- 段霄孟庆丰汪军玉乔峰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空心螺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