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承鑫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前陆
  • 3篇北缘
  • 2篇扬子板块
  • 2篇扬子板块北缘
  • 2篇中段
  • 1篇叠加褶皱
  • 1篇扬子北缘
  • 1篇盆地
  • 1篇盆地演化
  • 1篇前陆盆地
  • 1篇走滑
  • 1篇左行走滑
  • 1篇褶皱
  • 1篇褶皱构造
  • 1篇晚造
  • 1篇陆盆
  • 1篇格架
  • 1篇构造格架

机构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西安地质矿产...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3篇姜承鑫
  • 3篇王平
  • 3篇刘少峰
  • 3篇王凯
  • 2篇郜瑭珺
  • 1篇孟勇
  • 1篇陈宇亮
  • 1篇郑洪波
  • 1篇潘峰
  • 1篇张岩

传媒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多期褶皱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叠加关系被引量:11
2015年
扬子板块北缘在中生代期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构造样式多被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破坏,仅在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大洪山弧形带之间的南漳一带较好地保存了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笔者通过对当阳复向斜北段发育的褶皱构造的构造要素测量统计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在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南漳一带识别出三期走向不同的褶皱叠加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NW-SE走向褶皱、NE-SW走向褶皱和近EW走向褶皱,分别对应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以及后期转入陆内变形、江南–雪峰褶皱逆冲带向NW逆冲推覆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大巴山向SW推进等构造变形过程。
王凯刘少峰姜承鑫王平张岩孟勇
关键词:叠加褶皱扬子板块北缘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前陆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前陆褶皱逆冲带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叠加和改造,其复杂的构造样式记录了早期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拼贴碰撞作用以及晚期转入的陆内变形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扬子板块北缘中段保康—房县地区前陆带构造变形样式及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划分出扬子板块北缘前陆褶皱逆冲带的根部、前锋及其内部次级的逆冲推覆构造单元;同时识别出一条过保康—神农架—蒲溪一带近东西走向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分析表明该左行走滑带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全面转入陆内变形之后、大巴山大规模向南西逆冲推覆运动之前的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期间。该左行走滑剪切带对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对于扬子板块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王凯刘少峰王平姜承鑫郜瑭珺
关键词:扬子板块构造格架左行走滑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弧形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被引量:12
2013年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的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的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的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的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 sedimentary 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的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的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的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的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背驼式盆地。
王平刘少峰郑洪波王凯郜瑭珺潘峰李王鹏姜承鑫陈宇亮陈宇亮
关键词:前陆盆地扬子北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