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振飞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规律和形态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别和定位雌雄各6只北方狭口蛙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5-羟色胺细胞。结果 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幽门部,胃体和十二指肠其次,贲门最低。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从食管至直肠呈"V"形分布,胃幽门部为比值的最低点。食管、贲门和肠道各段的5-羟色胺细胞以开放型细胞为主,胃体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数量几近相等,胃幽门部以闭合型细胞为主。结论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型和形态学特点与其他两栖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方式有关。
- 黄淑丽金晨晨牛鑫鑫咸振飞曹双凤张志强
- 关键词:消化道分布密度
- 泽陆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化定位被引量:3
- 2013年
- 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泽陆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进行了鉴别和定位研究,并统计分析了5-羟色胺细胞沿消化道各段的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5-羟色胺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71~1.50,食管和直肠以开放型细胞为主,十二指肠两种细胞的比值接近于1,其余部位以闭合型细胞为主。分布密度直肠和十二指肠最高,贲门和胃体最低。泽陆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与其他两栖动物相似,但分布密度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食性和生活习性有关。
- 咸振飞黄淑丽曹双凤金晨晨张志强
- 关键词:消化道免疫组织化学
- 基于中华蟾蜍的生态习性采集蟾酥和蟾衣的技术被引量:2
- 2016年
- 蟾蜍类动物,俗称癞蛤蟆,在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喜栖息于石下或草间,常在近水的地方夜出活动觅食,食量较大,喜捕食甲虫和蛾类等害虫,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员之一[1]。近年来,随着蟾酥、蟾衣及其他蟾蜍制品价格的升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人工养殖蟾蜍呈增长之势[2]。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过度捕捉和以药品刺激来获取蟾蜍制品的现象较为常见,蟾蜍制品的品质受到了极大挑战,
- 咸振飞瞿康山程俊殷李焱李娇张志强
- 关键词:蟾衣生态习性蟾蜍科无尾目黑眶蟾蜍
- 花背蟾蜍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被引量:6
- 2013年
- 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technique,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消化道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花背蟾蜍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食管、贲门、胃体和幽门的分布密度都显著高于肠道各段,胃幽门部密度最高,胃体部其次,直肠部最低。消化道各个部位5-HT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变化范围为2.48~4.71。消化道各段均以开放型细胞为主,大多呈锥体形、梭形或不规则形,少数为闭合型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花背蟾蜍5-HT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与其他两栖动物相似,但分布密度有自身特征,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摄取活动性小的食物的生活习性有关。
- 牛鑫鑫咸振飞金晨晨黄淑丽张志强
- 关键词:花背蟾蜍消化道分布密度
- 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被引量:8
- 2013年
-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分析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嗜银细胞可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两者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20~0.49,从食管至直肠都以闭合型细胞为主。分布密度食管和胃体最高,空肠最低。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习性有关。
- 牛鑫鑫金晨晨咸振飞黄淑丽曹双凤张志强
- 关键词:消化道嗜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