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纯良 作品数:39 被引量:142 H指数:7 供职机构: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湖南省农村饮用水消毒剂及其消毒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了解湖南省千吨万人规模农村水厂饮用水消毒剂的应用及其消毒效果,为农村水厂消毒剂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年对湖南省内所有千吨万人规模农村水厂进行每季度监测,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饮用水消毒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19—2022年湖南省千吨万人规模农村水厂使用的饮用水消毒剂以高纯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为主,占65.17%;液氯和次氯酸钠消毒水样的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6.54%、96.42%,均高于复合二氧化氯(94.63%)、高纯二氧化氯(92.03%)、漂白粉(90.62%)和其他消毒剂(94.19%)(P<0.05),漂白粉的消毒剂余量指标合格率最低,为80.40%,复合二氧化氯和液氯消毒水样的消毒剂余量指标合格率均为95.76%,均高于高纯二氧化氯(93.38%)、次氯酸钠(88.93%)和漂白粉(80.40%)(P<0.05);常用消毒剂处理的末梢水消毒剂余量合格率均高于出厂水(P<0.05);消毒设备按要求运行时,常用消毒剂处理的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均高于消毒设备不能按要求运行(P<0.05)。结论不同的饮用水消毒剂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农村水厂应严格落实消毒工艺,确保消毒设备的规范使用,同时加强消毒反应控制,充分发挥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张杏娥 周纯良 安宁关键词:农村饮用水 消毒剂 消毒效果 湖南省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甲醛净化效果对比研究 2007年 目的对湖南省内销售使用的各种类型的净化产品进行模拟现场甲醛净化效果实验,对比丁解其净化效果和各自的优缺点,探索科学有效的甲醛去除方法。方法20m^3密闭性良好的模拟现场空气试验室,采用人工模拟方式使试验间和对照问甲醛浓度达国家标准浓度的10~14倍,分别测定1h和12h各类空气净化产品对甲醛净化效果。结果静电吸附类净化产品A、B1h甲醛去除率分别为19%、15%,12h甲醛去除率分别为94%、66%;物理吸附类净化产品C和D1h甲醛去除率分别为15%、12%,12h甲醛去除率分别为84%、50%;化学消除类净化产品E和F1h甲醛去除率分别为12%、19%,12h甲醛去除率分别为44%、77%。结论不同的净化产品由于其作用原理和净化方式不同,对甲醛的去除效率和去除特征有所不同,去除甲醛应根据权威机构室内空气检测结果,采取综合、长期的科学治理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周纯良 饶俊 李原浩 王珏关键词:空气净化产品 甲醛 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YLL)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为气象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区(县)逐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和多变量Meta分析方法分析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该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本研究按不同死因中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总人群平均每日YLL率为23.6人年/10万,日均体感温度为15.7℃。不同人群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均呈“U”形曲线,由体感温度导致老年人的YLL率远远高于年轻人。日均超额死亡数也随着风险等级的升高而上升。结论基于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利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经验证预警效果良好。本研究为建立气象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陈思齐 俞敏 周脉耕 周纯良 肖义泽 黄飚 许燕君 赵亮 胡建雄 许晓君 刘涛 肖建鹏 曾韦霖 郭凌川 李杏 马文军关键词:体感温度 寿命损失年 夏季气温和湿度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联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研究夏季气温和湿度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广东省、浙江省、湖南省、云南省和吉林省等多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06—2017年共124个市(自治州)的夏季人群非意外死亡时间序列资料,分别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和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获取各研究市与死亡同期的气象数据和污染物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别拟合气温、湿度与人群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运用分位数g计算回归(quantile g-computation,qgcomp)模型评估气温和湿度复合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联合效应。结果夏季气温与人群死亡风险的累计死亡效应呈“J”型,而湿度与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则呈倒“J”型。气温和湿度复合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的关联呈非线性关系,以复合暴露的第一分位数作为参考,第二、三、四分位数对应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是1.01(95%CI:1.00~1.02)、1.04(95%CI:1.02~1.05)和1.08(95%CI:1.05~1.10),其中男性、≥65岁人群以及脑血管疾病患者是敏感人群,中部地区人群危险性较低。气温和湿度在全人群联合效应中的贡献分别为84.92%和15.08%,男性与≥65岁人群的气温效应占比大于同亚组人群,分别为86.98%和86.16%,北方、中部和南方地区气温效应占比均在80%左右。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气温效应占比分别为68.01%、72.44%和71.46%。结论在夏季随着气温和湿度均升高,人群的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气温在联合效应中的贡献占比较高。性别、年龄、地区和患病情况均对气温和湿度的联合死亡效应有修饰作用。 方雯 林自强 孟瑞琳 何冠豪 侯筑林 周脉耕 周纯良 肖义泽 俞敏 黄飙 许晓君 林立丰 肖建鹏 金东辉 秦明芳 殷鹏 许意清 胡建雄 刘涛 黄存瑞 马文军关键词:气温 湖南省近年来新装住宅室内空气污染情况调查 2007年 目的了解我省新装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状况,为防治室内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法依据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进行采样检测。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附录B进行检测;甲醛的测定按《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6,0.7进行检测;氡浓度的测定按《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14582—1993附录C进行检测。检测对象:装修时间在15d以_卜,2年以内新装住宅的。结果2004-2006年共检测5399户新装住宅,超标率分别为83.0%、71.0%、64.0%,毛坯房超标率分别为2%、2%、3%,夏秋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冬春季,超标率分别为96.3%、67.4%、76.5%,冬春季超标率为67.4%、52.0%、50.5%,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甲醛为首要污染物质,超标率为79.7%。结论我省新装住宅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 周纯良 李原浩 饶俊 王珏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 2015—201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饮用水中氨氮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湖南省洞庭湖区饮用水中氨氮含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5—201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直报数据,通过比较不同时间、采样类型、水源类型、供水方式、水样类型的氨氮含量,分析洞庭湖区饮用水中氨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201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氨氮浓度中位数为0.040(0.010,0.100)mg/L,总合格率为98.54%,不同年份间氨氮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24,P=0.001),其中2015—2018年呈上升趋势(χ^(2)=16.477,P<0.001)。与农村饮用水比较,城市饮用水氨氮浓度较低(Z=-107.403,P<0.001),合格率较高(χ_(趋势)^(2)=16 136.000,P<0.001)。不同水源类型、供水方式和水样类型的饮用水中氨氮浓度和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水(OR=7.569,95%CI:1.008~56.864)、地下水(OR=4.702,95%CI:2.397~9.224)及分散式供水(OR=6.28,95%CI:2.251~17.519)是湖南省洞庭湖区饮用水中氨氮超标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5—201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饮用水中氨氮平均浓度符合生活饮用水中氨氮限值标准,有时间性差异,采样类型、水源类型和供水方式均是其影响因素。 张杏娥 黄涛 周纯良 吕玲双关键词:洞庭湖区 饮用水 氨氮 影响因素 日温差对湖南省居民寿命损失年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2 2020年 [背景]温度变化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昼夜日温差(DTR)是衡量温度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其健康效应有助于制定人群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目的]了解湖南省DTR对居民寿命损失年(YLLs)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湖南省69个区县2013—2017年DTR与每10万人寿命损失年率(YLLsR)的暴露-反应关系,然后利用多变量meta分析合并每个县区的效应,并分冷暖季、亚组人群和DTR区间计算疾病负担。[结果]研究共涉及5000多万人口。各研究点非意外总死亡日均YLLs R为(22.6±13.4)/10万,暖季(5—10月)DTR中位数(8.1℃)高于冷季(11月—次年4月)(6.4℃)。暖季DTR与YLLsR的暴露-反应关系呈"U"形,较高DTR增加非意外总死亡(DTR≥14.3℃)和呼吸系统死亡(DTR≥15.8℃)YLLs的归因分值(AF)分别为0.2%(95%CI:0.0%~0.5%)和0.1%(95%CI:0.0%~0.3%)。女性和≥65岁老年人为暖季敏感人群。冷季DTR与YLLsR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形,最小归因YLLsR对应的DTR(MYD)在2.1~2.2℃之间。冷季归因YLLs高于暖季,DTRMYD均增加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归因YLLs。在冷季,各亚组人群DTR的非意外总死亡AF均大于0且有统计学意义,男性AF(13.8%,95%CI:4.5%~23.0%)高于女性(12.3%,95%CI:1.7%~22.9%);≥65岁人群的归因YLLsR及其95%CI为[13.1/10万(2.7/10万~23.6/10万)]高于0~64岁人群[1.8/10万(0.5/10万~3.1/10万)],但0~64岁人群AF值更大,达14.6%(95%CI:4.1%~25.0%)。[结论]DTR变化能增加湖南省居民YLLs。女性和老年人为暖季脆弱人群,冷季则人群普遍受影响,且危害效应较暖季更大。 许意清 蔡敏 陈思齐 吕玲双 周纯良关键词:META分析 时间序列 寿命损失年 环境气象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2年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已成为全球大流行病。气象条件被认为是影响传染病流行和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情景下,世界气象组织及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气象因素与COVID-19的关系展开了积极探讨。本文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了不同统计模型下环境气象因素对COVID-19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将环境气象因素分为典型气象因素(温度、湿度、风速等)、局部环境因素(室内封闭环境、通风、空气消毒、空调等)和空气污染。目前研究证据提示,典型气象因素、局部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物与COVID-19的传播密切相关,但由于影响机制的不明确、研究地域和研究方法的差异等,当前不同研究的结果仍存在分歧。本综述阐明了环境气象因素对COVID-19传播的重要性,为控制COVID-19进一步的大规模传播及制定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下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蒙丽君 胡国清 姚梦 周翠 周纯良 李杏莉关键词:气候变化 环境因素 气象因素 空气污染 基于我国5省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数据构建AQHI的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背景]大气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是大气污染健康风险预警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但目前的AQHI构建大多基于单污染物模型,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目的]建立基于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的AQHI(J-AQHI),为进行大气污染健康风险预警和风险沟通提供科学工具。[方法]本研究从云南、广东、湖南、浙江和吉林省疾病监测点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每日非意外死亡数据,包括死亡日期、年龄、性别和死因,同时分别通过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和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收集同期逐日气象(温度、相对湿度)及大气污染数据(SO_(2)、NO_(2)、CO、PM_(2.5)、PM_(10)和8 h O_(3)最高浓度)。首先使用Lasso回归筛选大气污染物;然后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将每个病例死亡日期的同一月份的同一星期几作为对照,为每个病例分配3~4个对照日;随后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建立筛选出的大气污染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进一步计算AQHI;最后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AQG 2021)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指导限值,将AQHI分为四个等级,并比较单污染模型构建的AQHI和多污染物模型构建的J-AQHI的超额死亡风险(ER)。[结果]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PM_(2.5)、SO_(2)、NO_(2)、O_(3)共4种污染物,建立DLNM模型,发现PM_(2.5)、NO_(2)、SO_(2)、O_(3)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ER及其95%CI分别增加0.71%(0.34%~1.09%)、2.46%(1.78%~3.15%)、1.25%(0.9%~1.6%)和0.27%(−0.11%~0.65%)。构建的J-AQHI呈右偏态分布,将其划分为四级,分别是低风险(0~1)、中风险(2~3)、高风险(4~5)、严重风险(≥6),分别占比为11.25%、64.61%、19.33%和4.81%。对于多污染物模型构建的J-AQHI和单污染物模型构建的AQHI,污染物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浓度,对应的ER(95%CI)分别增加3.61%(2.93%~4.29%)和3.39%(2.68%~4.11%)。[结论]本研� 高静华 周纯良 胡建雄 孟瑞琳 周脉耕 侯筑林 肖义泽 俞敏 黄彪 许晓君 刘涛 龚巍巍 金东辉 秦明芳 殷鹏 许意清 何冠豪 吴娴波 曾韦霖 马文军关键词:大气污染 病例交叉设计 基于死亡风险的中国不同气温带气温预警阈值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估算中国不同气温带气温健康预警的阈值,为发展基于死亡风险的气温健康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县、区作为研究点的死亡与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和多变量Meta方法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划分气温预警阈值。结果研究期间日平均气温16.0℃,日平均相对湿度73.0%,日均死亡人数为8.3例。不同气温带的气温-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总体上呈倒"J"型。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南亚热带冷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9.1~13.8℃、0.1~19.3℃、8.8~24.3℃以及9.9~25.3℃,中风险分别为1.8~9.1℃、-6.1~0.1℃、1.5~8.8℃以及4.8~9.9℃,高风险分别为<1.8℃、<-6.1℃、<1.5℃以及<4.8℃;热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为23.4~24.8℃、28.6~29.3℃、27.2~29.5℃以及28.2~28.6℃,中风险分别为24.8~26.1℃、29.3~30.1℃、29.5~31.0℃以及28.6~29.0℃,高风险分别为>26.1℃、>30.1℃、>31.0℃以及>29.0℃。所有气温带在高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均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而除了暖温带+北亚热带外,其他气温带在低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结论基于死亡风险可以确定气温预警的阈值并进行预警等级划分,预警效果较好。 吴君乐 俞敏 周脉耕 周纯良 肖义泽 黄彪 许燕君 孟瑞琳 赵亮 胡建雄 何冠豪 许晓君 刘涛 肖建鹏 曾韦霖 郭凌川 李杏 马文军关键词: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