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娟
- 作品数:36 被引量:52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母婴传播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对2001—2015年报告的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或接触史有母亲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且现住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用Kaplan-Mel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40例,中位观察时间为2.39人年,死亡207例,死亡率为7.79/100人年。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首次CD4细胞计数、报告来源、治疗情况与研究对象死亡有统计学关联。经控制混杂因素后,首次CD4细胞计数为500~351个/μL、350~200个/μL、<200个/μL的死亡风险是>500个/μL的1.72倍、2.64倍和3.74倍;来源于医院就诊检测的死亡风险是检测咨询的2.13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62倍,2者的生存率曲线分布有统计学意义(X^2=386.705,P<0.001)。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母婴传播艾滋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尚存在较大空间,首次CD4细胞计数、报告来源和治疗情况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 周信娟沈智勇阮玉华孟琴刘玄华吴秀玲黄精华朱秋映
-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
- 广西柳州16~25岁HIV-1感染者中流行毒株亚型及耐药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11-2013年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新近感染者毒株基因特征的研究,了解当地HIV毒株流行及耐药毒株发生传播的情况。方法采集当年新确证的、16~25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共176份。提取病毒核糖核酸(RNA),通过扩增HIV-1 pol区片段,进行测序和耐药基因变异分析。结果 3年共获得pol区序列176条,主要以CRF01_AE为主(86.9%,153/176);其次也发现了少量CRF07_BC、CRF08_BC和B亚型。共有5例(2.8%,5/176)出现耐药突变,4例为异性性传播,1例为注射吸毒传播,其中1例针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3例针对非核苷类抑制剂(NNRTIs),另有2例针对核苷类抑制剂(NRTIs)发生耐药突变。结论当地主要流行毒株为CRF01_AE,广西柳州HIV-1新近感染者耐药传播目前处于低度传播水平,但仍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近感染者的耐药监测和病人的治疗管理。
- 梁富雄梁淑家张晶陈柳军李剑军刘鑫朱秋映周信娟王江伟周月姣李峥何翠廖玲洁阮玉华邵一鸣邢辉
- 关键词:基因序列
- 广西医疗机构2010-2014年HIV抗体检测及病例发现情况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了解广西医疗机构2010-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及病例发现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西医疗机构开展HIV抗体检测人次数,从2010年的262万增至2014年的591万,占全区的比例约为50%;新发现报告病例占全区的比例历年都在50%以上;粗检出率从2010年的21.17/万降至2014年的9.97/万。新发现报告病例以男性为主,呈逐年上升趋势,历年所占比例均在70%以上;年龄分布2010年以30-39岁所占比例较大,占20.43%;2011-2014年60-69岁占的比例较大,约为20%;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所占比例从2010年的67.12%增至2014年的75.76%;已婚有配偶历年约占60%;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历年约占90%。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呈逐年增长趋势,注射毒品传播呈下降趋势。CD4^+T淋巴细胞检测比例从2010年的70.45%增至2014年的89.62%,5年来新发现报告病例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350个/Μl的占76.46%。结论广西医疗机构检测发现艾滋病病例占全区较大比例,且所发现的病例大部分CD4+T淋巴细胞水平已较低。应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重点科室艾滋病监测检测力度,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HIV的传播。
- 周信娟沈智勇孟琴唐振柱朱秋映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流行病学
- 广西HIV新近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通过对新近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实时动态反映广西艾滋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模式,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匹配新发现报告病例的既往HIV抗体检测记录,甄别新近感染病例,面对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重点了解人口学基本特征、高危行为史、传播来源、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测情况等。结果调查的219例新近感染病例中,男性占66.7%,20~59岁年龄组占77.2%,汉族占68.0%,已婚有配偶者占50.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3%,农民占57.1%;异性性传播占71.7%,同性性传播占27.9%。97.7%的新近感染病例报告了首次CD4细胞检测结果,中位数为334个/mm^3,其中200~349个/mm^3占35.5%,〈200个/mm^3占19.2%。结论广西新近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与近年来新报告病例特征基本一致,但部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或许已经成为新发感染的主要人群,亟待加强针对性防控。部分新近感染者CD4细胞水平下降快,是否为快速进展型有待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 朱秋映刘玄华沈智勇苏锦明唐帅周信娟唐振柱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 互联网+防艾警示性宣传教育模式下微信公众号关注人群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了解互联网+防艾警示性宣传教育模式微信公众号关注人群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精准防艾宣传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向反馈防艾宣传教育激励机制基于互联网云平台设计开发移动应用终端系统微信公众号"广西防艾宣传管理平台"(简称公众号),建立微信群及培训专业防艾宣传员并通过他们发展线下业余防艾宣传员,向受众推送防艾警示性宣传教育资讯,基于公众号后台程序采集关注人群性别、年龄、参与问卷调查、阅读防艾资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 (1)公众号关注人群除广西本土外还能覆盖广西实时流动到全国各地人群;(2)关注人群涉及各年龄段成年人,30~49岁占42.6%、50岁以上占33.9%,男女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9,P <0.001);(3)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100 580人,8个关键问题回答正确率在59%~92%之间,不同性别、年龄段关注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4)防艾资讯有效阅读比例在47%~83%之间。结论互联网+防艾警示性宣传教育模式影响快速、覆盖各年龄性别成年人群,是一项实用、便捷、有效的防艾宣传教育新模式。
- 周信娟刘帅凤丁冬妮蓝光华周月姣朱秋映阮玉华杨文敏沈智勇
- 关键词:艾滋病
- 2010—2016年广西15~24岁新发现HIV/AIDS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广西15~24岁新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传播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6年广西新发现年龄在15~24岁HIV/AID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广西新发现HIV/AIDS病例76 502例,其中15~24岁4 407例,占5.76%。2010—2016年,新发现报告15~24岁病例数逐年下降,但新发现报告15~24岁学生病例数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175.185,P<0.001)。15~24岁病例中,男性占54.23%,女性占45.77%;职业以农民为主(39.75%),其次为家政、家务及待业(24.57%)和学生(9.96%);未婚占67.69%,初中文化占52.92%;样本来源以检测咨询(32.95%)和其他就诊者检测(17.54%)为主;传播途径以异性为主(75.88%),同性性传播占的比例逐年增高;报告同性性传播的15~24岁病例中,学生所占比例(62.64%)明显高于非学生(1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61,P<0.001)。结论2010—2016年以来广西新发现15~24岁HIV/AIDS病例数逐年下降,但学生病例数逐年上升;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同性性传播已成为HIV主要感染途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HIV对该人群的危害。
- 吴秀玲朱秋映沈智勇周信娟陆于昕黄精华戚佳明
-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免疫缺陷
- 2014年广西晚发现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33
- 2016年
- 目的了解2014年广西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广西艾滋病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病人9526例,其中晚发现病例4926例(51.71%)。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病例的晚发现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离异或丧偶、农民、异性性传播感染和样本来自临床就诊的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分别为56.66%(3878/6844)、60.05%(1096/1825)、55.24%(3787/6855)、53.37%(4722/8847)和59.30%(3342/5636)。结论 2014年广西HIV/AIDS病人晚发现比例较高,应加强主动监测力度,扩大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宣传和检测,从而及早发现感染病例,降低晚发现比例。
- 孟琴朱秋映周信娟唐振柱沈智勇
-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2018年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了解2015-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非婚非商性传播)HIV/AIDS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报告HIV/AIDS的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影响因素。结果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 35497例,异性性传播32648例(占92.0%),非婚非商性传播10500例,占新报告HIV/AIDS的29.6%(10500/35497),占异性性传播的32.2%(10500/32648),男性占53.5%(5617/10500),男女性别比为1.2∶1(5617∶4883),已婚/有固定性伴占55.9%(5873/10500)。男性的商业性传播占64.4%(16516/25633),而女性的非婚非商性传播占49.5%(4883/9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婚非商性传播的HIV感染风险:女性是男性的3.98倍(95%CI:3.78~4.20),<50、50~59岁组分别是≥60岁组的1.35倍(95%CI:1.27~1.44)、1.13倍(95%CI:1.05~1.21),未婚/离异/丧偶是已婚/有固定性伴的1.53倍(95%CI:1.45~1.61),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以上的分别是小学及以下的1.22倍(95%CI:1.16~1.29)、1.18倍(95%CI:1.10~1.27)。结论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中,非婚非商性传播的构成比接近30.0%,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60岁、未婚/离异/丧偶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应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
- 刘玄华朱秋映孟琴沈智勇阮玉华吴秀玲周信娟黄精华唐帅杨文敏
- 关键词:异性性传播
-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外暴露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 目的: 分析Ⅰ相代谢酶基因(CYP2E1、CYP1A1)和Ⅱ相代谢酶基因(GSTM1、EPHX1)的多态性与广西西南部地区人群中肝癌易感性的关系,并从基因-基因、基因-处暴露因素的角度,探讨代谢酶基因间以及各代谢酶基因...
- 周信娟
- 关键词:肝细胞癌代谢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 文献传递
- 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被引量:90
- 2017年
- 目的了解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和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5年艾滋病新发现并报告病例疫情信息资料。结果广西新发现并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数2011年比2010年增长22.34%,2012-2015年各年分别报告12 229例、10 877例、9 460例、9 190例,晚发现比例连续6年维持在50%以上。97%以上乡镇(街道)历年都有病例报告,男女比例为2.45∶1,男性新发现并报告为AIDS病人的从26.19%上升到35.41%;25~49岁占48.70%,25~49岁和0~14岁从54.40%下降到43.14%和从1.15%下降到0.52%,而50~64岁从22.44%上升到33.58%;农民占67.92%,从9 515例下降到6 483例,学生从36例上升到126例;异性性传播占90.42%,同性性传播从0.93%上升到5.33%,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从10.74%下降到1.98%和从1.04%下降到0.48%。报告病例来源于医疗机构占57.0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占34.22%,HIV抗体检测医疗机构占66.08%,医疗机构检出阳性比例从2010年的1.91‰下降到2015年的0.88‰,不同机构不同年份阳性检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西2012-2015年新发现并报告HIV/AIDS病例数连续4年下降,但晚发现比例较高,且以性传播途径为主,提示广西艾滋病流行模式已发生转变,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亟须在策略及防治措施和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 葛宪民唐振柱朱秋映王学燕沈智勇蓝光华陈怡吴秀玲孟琴周信娟
- 关键词:艾滋病描述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