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群
- 作品数:52 被引量:552H指数:15
-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小曲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微生物菌群合成高级醇代谢特征被引量:19
- 2021年
- 为揭示小曲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菌群合成高级醇的代谢特征,使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GC-FID)分析春秋两季白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变化规律,通过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揭示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差异微生物,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固态模拟发酵分析了高级醇代谢及调控规律。结果表明,春季发酵,产生高级醇总量为(179.43±9.57)mg/kg,秋季产量更高,达(276.86±26.80)mg/kg。Saccharomyces、Pichia、Rhizopus、Lactobacillus、Weissella是两季发酵过程绝对优势微生物中的差异属。其中Saccharomyces、Pichia、Lactobacillus跟高级醇产量有显著的相关性(|ρ∣>0.6,P<0.05)。模拟固态发酵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产生(43.52±2.43)mg/kg高级醇,Pichia kudriavzevii与Lactobacillus brevis高级醇产量均较低(<3 mg/kg),当三者共培养时,高级醇产量较S.cerevisiae单培养降低了8.49 mg/kg(P<0.05),说明P.kudriavzevii、L.brevis能够调控S.cerevisiae合成代谢高级醇。利用高级醇合成代谢调控微生物可以有效控制白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合成代谢。该研究对生产高级醇含量低的优质小曲清香型白酒有指导意义,为发酵食品风味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曲冠颐唐洁姜健杨强刘源才吴群陈申习徐岩
- 关键词:小曲清香型白酒高级醇代谢特征
- 植物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产生与生物控制研究进展
- 2024年
- 在植物基发酵食品的发酵过程中,植物来源的氰苷可进一步转化为氰化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解析植物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产生途径并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氰化物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控制:氰化物前体物质的降解和氰化物的酶促降解。作者综述了植物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来源及其控制方法,并提出了新的控制策略,旨在为发酵食品中氰化物的控制提供参考。
- 蒋育珊聂尧吴群徐岩
- 关键词:氰化物前体物质
- 白酒酿造谷物类原料中结合态香气物质的分离及检测分析被引量:28
- 2015年
- 为更好的了解酿造原料的香气物质,作者对以非挥发性前体形式存在的结合态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通过萃取、旋蒸、固相萃取(SPE)得到香气物质前体,水解后结合态香气物质从前体释放,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象色谱-质谱(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作者对高粱、玉米、大麦、小麦、糯米、大米等6种酿造原料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35种结合态香气物质,其中醇类4种,酯类3种,醛酮类10种,酸类6种,芳香族类4种,萜类6种,杂环类2种。
- 朱伟岸吴群李记明徐岩
- 关键词:酿造原料
- 清香型白酒固态酿造过程中酵母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5
- 2012年
- 【目的】探索清香型白酒固态酿造过程中酵母的种群结构和生态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科学认识白酒酿造的过程与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WL鉴别培养基和26S rRNA D1/D2序列分析方法对清香型白酒3种典型大曲和酒醅发酵过程的酵母进行分类学研究。【结果】从清香型白酒固态酿造过程中共鉴定出10种酵母,分别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Issatchenkia orientalis、Pichia anomala、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Pichia fermentans、Trichosporon asahii、Hanseniaspora osmophila、Pichia farinosa、Pichia membranifaciens和Clavispora lusitaniae。其中T.asahii、C.lusitaniae、H.osmophila、P.membranifaciens、P.farinose和P.fermentans为首次从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分离获得的酵母种类。考察3种典型大曲(清茬、红心、后火曲)和大茬、二茬酒醅发酵过程的酵母种群结构变化规律显示,3种大曲具有相同的优势菌种S.fibuligera,但三者酵母结构组成差异较大,且清茬曲含有最多的酵母数量和种类。酒醅发酵过程中的酵母种群结构与3种大曲均明显不同,大茬和二茬酒醅酵母结构也不同,两种酒醅发酵后期的优势酵母均为S.cerevisiae,而发酵前期优势酵母则分别是H.osmophila和P.membranifaciens。【结论】深入研究了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对认识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和群体微生物的发酵机制,以及丰富我国传统酿造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王薇吴群徐岩
- 关键词:清香型白酒酵母种群结构
- 生态发酵技术原理与应用被引量:5
- 2021年
- 传统发酵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传统发酵食品多通过自然接种的方式生产,导致产品存在批次稳定性差、生产效率低和食品安全不可控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生态发酵技术的概念。生态发酵技术基于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微生物学原理及微生物组学技术,由上游的发酵微生物菌群解构技术、中游的核心功能微生物菌群重组技术和下游的发酵过程控制技术三大部分组成。运用生态发酵技术有望实现传统发酵食品的稳定、效率和安全生产。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立生态发酵技术的必要性、内涵和未来发展方向。
- 杜如冰任聪任聪吴群
- 关键词:传统发酵食品
- 双层插值NAH噪声源定位方法研究
- 2021年
- 针对近场声全息(near-field acoustic holography, NAH)在实际测量环境下降低环境噪声的影响且保证全息面上声压重建精度的需求,基于空间面积分声压重建理论,在基于等效源法的近场声全息方法(near-field acoustic holography based on equivalent source method, NAH-ESM)基础上,利用Newton插值和克希荷夫积分的声压重构方法提出一种双层插值NAH噪声源定位方法。由少量麦克风测量点数据,重构多个全息面上任意位置点的声压值及声矢量,实现噪声源定位,进而重构噪声源。最后结合噪声源重构结果建立噪声源等效模型,通过实地测量,建立某制氧厂主厂房噪声数值仿真,仿真结果与实测值误差在5%以内。通过实验证明在一定复杂环境下,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噪声源定位效率及精度。
- 吕岩吴群吴群刘志红仪垂杰
- 关键词:声全息
-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生产乙偶姻的pH调控策略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为了提高Bacillus subtilis CCTCC M 208157发酵生产乙偶姻的效率。【方法】在7 L发酵罐水平上考察不同pH条件对菌株生长及乙偶姻合成的影响。【结果】pH对菌株合成乙偶姻有显著影响,pH 4.5有利于细胞合成乙偶姻,但是延迟期较长;pH 5.5时菌株生长较快,但乙偶姻的产量偏低。因此提出了两阶段pH控制策略:发酵前期(0 16 h),控制pH 5.5;发酵中后期(16 72 h),控制pH 4.5。【结论】通过此策略,菌株合成乙偶姻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乙偶姻的产量、产率和生产强度分别为32.7 g/L、0.41 g/g和0.91 g/(L.h),分别比初始发酵条件下提高了41%、42%和69%。
- 郝飞吴群徐岩
- 关键词:乙偶姻枯草芽孢杆菌
- 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功能微生物及其风味代谢特征解析被引量:13
- 2020年
- [背景]青稞酒是一个多菌种固态发酵的产物,解析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特征对调控青稞酒发酵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功能微生物并解析其风味代谢特征。[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跟踪酒醅的风味信息;通过微生物属与风味物质的关联分析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并采用蒙特卡洛检验分析进一步揭示发酵过程理化因子对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于实验室环境下重构6株微生物发酵体系,以揭示其风味代谢特征。[结果]青稞酒发酵过程中9个真菌属和8个细菌属(相对丰度>1%)占据优势,其中Aspergillus、Komagataella、Lactobacillus、Pichia、Saccharomyces和Weissella是青稞酒发酵过程主要风味功能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还原糖(r^2=0.946 9,P=0.013 2)和酸度(r^2=0.847 6,P=0.048 6)是驱动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演替的关键因子;6株菌的组合发酵实验揭示了体外系统与原位系统具有相同的微生物演替现象与相似的风味轮廓。[结论]研究揭示了青稞酒发酵过程关键的风味功能微生物以及驱动该菌群演替的重要环境因子,并通过组合发酵实验验证了这些微生物的风味代谢特征,为青稞酒发酵过程的风味调控提供了新的视角。
- 刘冲冲冯声宝吴群黄和强陈占秀李善文徐岩
- 关键词:青稞酒高通量测序
- 一株耐受酒精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GMCC 6262)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从酱香型酒醅中分离鉴定得到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CGMCC 6262)。该菌具有良好的耐受乙醇特性,能够耐受12%(v/v)的乙醇,且4%以下乙醇对其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该菌耐受乙醇机制,发现发酵过程中乙醇的浓度下降,且4%乙醇显著促进该菌产生有机酸,并诱导该菌产生酯酶,最高酶活达到8.01 U/mL,在酯酶作用下,该菌能够代谢产生丙酸乙酯、丁酸乙酯、庚酸乙酯和苯乙酸乙酯等酯类物质。
- 吴徐建吴群徐岩
- 关键词:酱香型白酒解淀粉芽孢杆菌酯酶
-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解析耐酸乳杆菌G10的多碳源利用特征被引量:2
- 2022年
- 【背景】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是白酒发酵过程中的优势乳酸菌,对白酒发酵具有重要作用。L.acetotolerans G10是分离自芝麻香型白酒发酵酒醅的一株能够利用多种碳源的菌株。【目的】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解析菌株G10多碳源利用机制。【方法】通过三代测序平台Oxford Nanopore完成菌株G10全基因组测序,分别利用Circlator和Prodigal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和基因预测;通过细菌基因组分析工具(bacterial pan genome analysis tool,BPGA)进行泛基因组分析。【结果】G10能够利用22种糖类及糖类衍生物,其全基因组大小为1627828 bp,含有1878个编码基因;基于Koy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注释获得292个碳源代谢相关基因,基于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数据库注释获得44个CAZy家族的编码基因。与其他发酵食品来源的耐酸乳杆菌相比,G10基因组最小,但其总基因数量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数量均最多且含有426个独有基因;与发酵食品中植物乳杆菌ATCC 14917^(T)、发酵乳杆菌ATCC 14931^(T)、干酪乳杆菌ATCC 393^(T)、短乳杆菌ATCC 14869^(T)和布氏乳杆菌ATCC 4005^(T)等其他主要代表性乳酸菌相比,G10基因组最小,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数占比最高,而且具有glvA、malP和glvC等独有基因。【结论】L.acetotolerans G10底物选择范围广,可利用多种碳源,能够适应碳源种类多变的发酵环境,对L.acetotolerans G10基因组信息的分析为进一步阐明L.acetotolerans的发酵性能提供了遗传学基础。
- 林麟杜如冰吴群徐岩
- 关键词:全基因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