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承鑫
- 作品数:69 被引量:312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 2002年
- 血小板在参与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TXA2、5HT引起血管收缩:PDGF、β—TG、PF4刺激平滑肌细胞引起动脉硬化,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引起血小板聚集,与凝血系统活化形成的纤维蛋白构成血小板栓子。
- 包承鑫
-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聚集性动脉血栓形成药物监测比浊法血栓性疾病
- 血小板聚集动态图象分析仪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装置。它由微机图象系统、摄象机、光学接口、显微镜及聚集器几个部分组成,动态图象经摄象机拾取、送微机图象系统进行动态量化处理。与本仪器配合使用的自行设计的软件,保证了仪器对血小板聚...
- 李家增张崧赵鲁包承鑫罗满泉
- 文献传递
- 计算机图象识别技术测量血小板及其聚集体面积
- 1991年
- 用计算机图象识别技术测定血小板及其聚集体面积的速度及精度优于目前采用的其它方法。首先从显徽图象中将血小板从背景中分割出来,若是聚集体,则将其分裂,以估算其中的血小板数;最后采用聚合算法得到血小板的分布情况,列表显示结果。本文给出了100例健康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中悬浮血小板的大小。平均血小板面积在70例男性和30例女性中分别为3.64±0.87μm^2和3.54±0.66μm^2.血小板轴率为0.84±0.05。
- 林贻佳王洪梅包承鑫陈关珍袁学文
- 关键词:血小板
- 肿瘤与凝血被引量:1
- 1993年
-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常伴有凝血、纤溶、血小板及血管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或血栓形成。这些异常也参与肿瘤转移。本文介绍近年来肿瘤与凝血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以有助于对肿瘤治疗及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的了解。恶性肿瘤的临床出血与血栓形成 90%肿瘤转移患者和50%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止血功能异常。 10%恶性肿瘤患者有出血症状,主要原因是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而肿瘤细胞的组织侵袭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是原因之一。急性白血病的出血发生率达18~60%,占急性白血病死因10%。
- 包承鑫李家增
- 关键词:肿瘤凝血白血病
- 细胞因子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8
- 2003年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局部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的表达上调构成了缺血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随后白细胞向缺血区的聚集和浸润导致了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和梗死面积的扩大[1].
- 张东菊张志强包承鑫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
- 剪切应力作用下血小板活化反应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通过剪切应力对血小板细胞骨架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犤Ca2+犦i)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物理作用下血小板活化机制。方法:利用锥板式血小板聚集仪、SDS-PAGE方法及Fura-2/AM法观察剪切应力对血小板聚集、细胞支架和胞浆内犤Ca2+犦i变化。结果:剪切前肌动蛋白纤维含量为(40.16±15.03)%,细胞内犤Ca2+犦i浓度为(29.88±8.89)nmol/L,低剪切与高剪切作用1min后肌动蛋白纤维含量分别达(47.42±18.00)%与(48.62±18.04)%,而细胞内犤Ca2+犦i浓度升高达(57.32±18.32)nmol/L及(128.28±56.28)nmol/L,与剪切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此外,钙调蛋白抑制剂阻碍血小板肌动蛋白纤维的形成及血小板聚集。结论:剪切应力作用下血小板发生了肌动蛋白纤维含量及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增高,并与剪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存在着平行关系,物理作用对体内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助于对血栓形成和一级康复干预的进一步认识。
- 张民花包承鑫汪及元
- 关键词:血栓形成细胞支架血小板活化
- 蛇毒抗血小板vWF受体的研究
- 研究目的: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反应需要有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WF)参与,这些成份在血小板参与血管壁的粘附反应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致的狭窄部位所产生的高切应力诱导的血小板聚...
- 包承鑫马丽陈立昌招兆明
- 关键词:抗血小板多聚体VWF
- 文献传递
- 抗磷脂综合征被引量:3
- 2006年
- 1概述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常见的获得性易栓症的原因之一,是由两类抗磷脂抗体(APA)所致,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类抗体作用于磷脂,另一类抗体作用于磷脂结合蛋白,通过干扰依赖磷脂的各种凝血与抗凝血因子的功能而导致血栓形成.狼疮性抗凝物(LA)和抗心磷脂抗体(aCP)都属于APA。
- 包承鑫
- 关键词:抗磷脂抗体抗磷脂综合征APS获得性易栓症
- 血浆凝血因子Ⅷ增高与血栓形成被引量:2
- 2001年
- 血栓形成是一类多因子疾病,至今已提到的危险因子约300余个.1865年Virchow提出血流或血液的有形成分以及血管壁的改变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使人们在Virchow理论的基础上对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65年Egeberg等报道在一个挪威家族中首例抗凝血酶Ⅲ缺陷症.患者表现有反复静脉血栓形成.随后Egeberg又相继报道了蛋白C、蛋白S缺陷,异常纤维蛋白原,FⅤ Leiden或凝血酶原G20120A突变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最近的研究又提出血浆FⅧ升高是继FⅤ Leiden后又一个重要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并与动脉血栓形成也密切相关.目前认为,FⅧ升高是静脉血栓形成新的危险因素.本文就FⅧ水平增高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综述如下[1].
- 汲淼包承鑫崔娴维
- 关键词:血栓形成病理学
- 抗凝因子基因突变与血栓形成
- 2002年
- 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由这类原因引起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约占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596~15%.其病因多与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缺陷有关[1,2].90年代中后期,新的与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性危险因子不断被发现.强调通过对危险因素在血栓形成中的发病机理研究,可使人们认识到检测这些抗凝因子有助于因这类因子缺陷所导致的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本文目的在于对抗凝因子所致的血栓形成,并结合当前在基因水平上对本类疾病的研究进展和认识综述如下.
- 张志强包承鑫
- 关键词:基因突变血栓形成抗凝因子静脉血栓栓塞症蛋白C蛋白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