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鹏

作品数:50 被引量:322H指数:9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眩晕
  • 8篇前庭
  • 7篇缺血
  • 6篇细胞
  • 5篇蛋白
  • 5篇血管
  • 5篇阵发
  • 5篇阵发性
  • 5篇位置性
  • 5篇位置性眩晕
  • 5篇小胶质细胞
  • 5篇良性阵发性位...
  • 5篇疗效
  • 5篇胶质
  • 5篇胶质细胞
  • 5篇成像
  • 4篇头痛
  • 4篇头晕
  • 4篇偏头痛
  • 4篇缺氧

机构

  • 49篇陕西省人民医...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宝鸡市人民医...
  • 2篇复旦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浙江省人民医...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西安医学院
  • 2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包头市中心医...
  • 1篇西安高新医院

作者

  • 49篇刘鹏
  • 24篇唐鹏
  • 23篇刘玥
  • 23篇种莉
  • 20篇李锐
  • 18篇陈丽
  • 16篇李晓青
  • 13篇张欣
  • 11篇郭民侠
  • 8篇侯辰
  • 6篇张李娜
  • 4篇汤敏
  • 4篇王瑾
  • 4篇张小玲
  • 4篇刘西玲
  • 3篇张鑫
  • 3篇苗常青
  • 2篇吴小红
  • 2篇赵性泉
  • 2篇高甜

传媒

  • 7篇脑与神经疾病...
  • 5篇中国医学前沿...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3篇中华老年多器...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族聚集型前庭性偏头痛与散发型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家族聚集型前庭性偏头痛(VM)与散发型VM的疗效差异,为进一步提高VM的精准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眩晕门诊就诊的VM患者386例,根据是否有家族聚集倾向分为家族聚集型VM组(89例)和散发型VM组(297例),再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前庭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其眩晕、抑郁及焦虑程度,并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家族聚集型VM组DHI、HAMD及HAMA评分均明显高于散发型VM组(P<0.05)。散发型VM和家族聚集型VM试验组治疗前后的DHI、HAMD及HAMA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相同治疗方案下,家族聚集型VM组与散发型VM组DH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散发型VM各组HAMD及HAMA评分差值均较家族聚集型VM对应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VM患者的眩晕及焦虑抑郁症状,且散发型VM患者的改善程度较家族聚集型VM患者明显,提示应重视VM患者的精神心理治疗,尤其是有家族聚集倾向的VM患者。
张李娜吉林祝刘鹏种莉张欣
关键词:散发型
二甲双胍对缺氧状态下高血糖诱导N9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缺氧状态下高血糖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N9小胶质细胞分为四组:正常血糖组、正常血糖+二甲双胍组、高血糖组、高血糖+二甲双胍组。正常血糖+二甲双胍组与高血糖+二甲双胍组细胞均加入2 mmol/L二甲双胍处理12小时,四组细胞均进行缺氧处理24小时(3%O2)。采用小干扰RNA(si RNA)靶向沉默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MPKα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水平。结果二甲双胍对缺氧状态下高血糖诱导的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蛋白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高血糖组IL-6、IL-1β、TNF-αm RNA及蛋白分泌水平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高血糖+二甲双胍组IL-6、IL-1β、TNF-α蛋白分泌水平低于高血糖组(P<0.05);正常血糖组与正常血糖+二甲双胍组IL-6、IL-1β、TNF-α蛋白分泌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沉默AMPKα1能够上调高血糖+二甲双胍状态下IL-6、IL-1β、TNF-α蛋白分泌水平,与仅转染si-control细胞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缺氧状态下高血糖诱导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释放,而AMPKα1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陈丽李晓青种莉刘鹏侯辰张李娜李锐
关键词:二甲双胍高血糖状态小胶质细胞炎性介质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被引量:64
2020年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并以前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对于部分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而言,其早期确诊仍极具挑战性。为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讨论,制定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王武庆付蓉毕国荣刘鹏杨怡吴子明赵性泉赵桂萍施天明崇奕梁燕玲韩军良
关键词:头晕眩晕卒中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自然变化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Ⅰ组(假手术组);Ⅱ组(脑缺血组)。用线栓法建立动物模型,不给予再灌注,各组在术后48h断头取脑,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Ⅰ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大脑皮层相应部位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正常。与Ⅰ组比较,Ⅱ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均严重受损;光镜下Ⅱ组缺血性病理改变较重,与Ⅰ组比较,Ⅱ组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增加(P<0.05)。结论脑缺血本身可上调缺血半暗带NGF、BDNF的表达水平。
刘鹏王瑾苗常青刘玥唐鹏侯辰张欣种莉李晓青李锐
关键词:脑缺血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双嘧达莫联合用于脑血栓治疗的临床分析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被引量:33
2017年
目的:对脑血栓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双嘧达莫联合疗法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双嘧达莫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方面,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淀率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淀率和纤维蛋白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双嘧达莫联合的方法极大程度治疗患者脑血栓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更高,而且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对于脑血栓患者NIHSS评分的降低有帮助,临床上应加以推广应用。
种莉陈丽唐鹏刘鹏刘玥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及丹参乙酸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丹参乙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乙酸镁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假手术+安慰剂组);Ⅱ组(缺血-再灌注+安慰剂组);Ⅲ组(缺血-再灌注+药物组)。用线栓法建立动物模型,各组在术后48h断头取脑,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BDNF的表达。结果Ⅰ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大脑皮层相应部位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正常。与Ⅱ组相比,Ⅲ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Ⅲ组缺血性病理改变较轻,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加(P<0.01)。与Ⅰ组相比,Ⅱ组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丹参乙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缺血半暗带NGF、BDNF的表达而实现的。
刘鹏王瑾苗常青李正仪李晓青李锐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家系型前庭性偏头痛与散发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对比家系型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与散发型VM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差异,以明确家系型VM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本院眩晕门诊就诊的所有VM患者共386例,根据是否有家族聚集性将其分为家系型VM和散发型VM,对比两类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结果 (1)所有VM患者中,23.06%(89/386)为家系型。(2)家系型VM男女患者发病比例为1∶1.41,散发型VM为1∶2.5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3)家系型VM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20.35±4.18)岁,散发型VM为(28.27±5.50)岁,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4)家系型VM患者VM发作频率高于散发型VM(P <0.05),平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于散发型VM(P <0.05);两类患者均以眩晕为最常见表现,头晕及前庭视觉症状较少见,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但家系型VM患者主要症状的严重程度较散发型VM患者严重(P <0.05);出现典型伴随症状的比例均高于散发型VM(P_均<0.05)。结论相比散发型VM,家系型VM患者的起病年龄更小,症状更典型,病情更严重,提示基因因素可能影响了VM的相关症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张李娜刘西玲刘鹏种莉侯辰
关键词:眩晕散发型
绝经后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本科治疗的158例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及同期行健康体检的180例正常绝经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检测ERαPvuⅡ和Xba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ERαPvuⅡ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89,P=0.641;χ2=0.864,P=0.353);两组Xba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13,P=0.047;χ2=5.000,P=0.02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ERαPvuⅡ和XbaⅠ两位点之间呈较强的连锁不平衡(D'=0.916,r2=0.320)。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单体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40,P=0.008)。与p-x单体型比较,携带P-x单体型的绝经后女性发生原发性BPPV的风险显著增加(OR=1.648,95%CI 1.129~2.406,P=0.009)。结论 ERαXbaⅠ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易感性相关,x等位基因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的易感基因;ERαPvuⅡ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易感性无明确关联;携带P-x单体型可能增加绝经后女性发生原发性BPPV的风险。
李玉娟刘鹏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雌激素受体Α单核苷酸多态性绝经后期
不同性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再按是否复发分为亚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BPPV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吸烟和饮酒比例较高,合并骨质疏松比例较低(均P<0.05)。男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率为20.2%,显著低于女性组31.5%(P=0.033)。年龄、家族史、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和骨质疏松与男性BPPV患者复发相关(均P<0.05);年龄是男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OR=1.331,95%CI 1.015~4.072,P=0.002)。女性BPPV患者复发亚组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和骨质疏松比例更高(均P<0.05);年龄、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均是女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OR=2.040,95%CI 1.314~5.680,P=0.000;OR=1.375,95%CI 1.072~4.044,P=0.007;OR=1.216,95%CI 1.081~5.087,P=0.011)。结论:不同性别BPPV患者临床特征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均存在差异。
李玉娟刘鹏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性别复发
脑血疏口服液对急性脑梗死炎性反应物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入选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并进行病因治疗及神经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血疏口服液。30d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NIHSS)评分,测定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血疏口服液能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失,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刘玥唐鹏刘鹏种莉李晓青陈丽郭民侠李锐
关键词:脑梗死脑血疏口服液高敏C-反应蛋白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