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竹君

作品数:5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教学
  • 1篇义务
  • 1篇义务教育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学
  • 1篇语文教学大纲
  • 1篇阅读教学
  • 1篇整体感
  • 1篇整体感知
  • 1篇身体
  • 1篇身体状况
  • 1篇随感
  • 1篇体悟
  • 1篇秋天
  • 1篇文本
  • 1篇文本意义
  • 1篇文教
  • 1篇误用
  • 1篇理性看待
  • 1篇教学随感

机构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刘竹君

传媒

  • 2篇中学语文(教...
  • 1篇教育研究与评...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误用和适用
2010年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第一次提出“整体感知”这个概念,主要是教学内容实用化、多样化、素质化,且以语言为主,突出能力训练.在建立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系列的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整体感知”作为一种阅读机能,被列为阅读训练的目标之一。
刘竹君
关键词:整体感知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大纲误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内容
在词语体悟中追寻意义——《秋天的怀念》教学随感
2014年
初中词语教学,不是简单的字典意义的展示。偶尔为之,是必须的;但是天天展示、Et日投影、月月齐读,势必让学生有点“审词疲劳”,更是有悖于词语是语境的另一种呈现的意义原则。于是,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我尝试和学生一起,在词语的体悟中,追寻人物形象的意义和史铁生笔下的生命意义。第一个是描写史铁生的身体状况的词语一“瘫痪”。
刘竹君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词语教学体悟随感身体状况
理性看待成长中的“应当”和“必须”——读《孤独之旅》兼与杨先武先生商榷
2017年
《语文学习》2015年第12期刊登了杨先武先生的《从〈孤独之旅〉看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以下简称“杨文”),从人物的成长角度,杨老师认为人为制造的苦难,给杜小康带来的是摧残;孤独给杜小康带来了精神折磨。从文本意义的角度,杨老师认为,杜小康的“不抵抗”泯灭了人的抗争性,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沉沦”。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杨老师认为,许多授课老师在“苦难使人成长”的主题影响下,或误读,或诱导,会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重蹈“孤独之旅”的悲剧。
刘竹君
关键词:文本意义教学行为教学价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