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
- 作品数:38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天文地球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雷电自主监测及主动防御系统和方法
- 一种雷电自主监测及主动防御系统和方法,包括:电流传感器,安装在易形成上行连接先导并易于监测其形成的脉冲电流的金属物体上,用于监测上行连接先导产生的电流脉冲信号;天线,安装在所述电流传感器附近,用于监测下行梯级先导产生的场...
- 刘昆蒋如斌杜雨洺贾佳明
- 一种雷电多脉冲防护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雷电多脉冲防护装置,包括金属板、第一继电器开关K1、第二继电器开关K2和第三继电器开关K3,第一继电器开关K1的一电源端和第二继电器开关K2的一电源端相连在节点E,且节点E和金属板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开关...
- 刘昆夏晴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波导的新型天馈线直击雷/感应雷防护装置
- 本发明涉及雷电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波导的新型天馈线直击雷/感应雷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波导本体和第二波导本体,第一波导本体一端和第二波导本体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可拆卸对接,第...
- 刘昆贾堰秋
- 基于人工触发闪电对击间过程近区磁场的测量与仿真被引量:2
- 2019年
- 在相关研究文献中,基于天线理论建立闪电回击天线模型得到回击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场计算结果已与传输线模型(TL)等其他回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验证,并得到较好的结果。然而基于该模型,针对相关击间过程,计算在闪电通道附近磁场的有效性并未进行实验验证。文中基于2014年夏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基地获取的观测数据,利用回击天线模型对由上行正先导(UPL)始发阶段的电流脉冲簇、UPL发展导致的初始连续电流(ICC)和回击后连续电流上叠加的M分量产生的磁场进行计算,并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由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可见,虽然在距离闪电通道78 m和970 m处的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但应该注意的是天线模型只能针对雷电流流经整个闪电通道的闪电过程所产生的磁场进行计算,对于云内闪电过程所辐射的电磁场,则无法利用天线模型进行有效模拟。
- 贾佳明刘昆
- 关键词:磁场
- 一种基于波导的新型天馈线直击雷/感应雷防护装置
- 本发明涉及雷电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波导的新型天馈线直击雷/感应雷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波导本体和第二波导本体,第一波导本体一端和第二波导本体一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可拆卸对接,第...
- 刘昆贾堰秋
- 用于左手材料的对称开口谐振环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重构了X波段对称开口谐振环结构,通过仿真实验比较并分析了影响其谐振特性的重要结构因素,讨论了对称开口谐振环在不同电磁场极化方向下的谐振特性,并基于散射参数法对其带有金属线的单元结构进行了本构参数即有效介电常数和有效磁导率的提取,从而验证了该结构的双负特性,这对构造实用性左手材料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杜国宏刘昆
- 关键词:左手材料负折射率
- 基于神经网络的导体柱单站微波成像被引量:2
- 2012年
- 提出基于神经网络对导体柱目标实现单站微波成像的方法。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获得横磁波(TM)模式下一系列不同形状导体柱目标的散射场,组成神经网络训练样本。再通过组合运用整数微分进化策略和误差反向传播(BP)算法形成混合自学习策略,克服传统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等不足,提高系统自学习能力。最终基于所得神经网络获得二维导体柱微波成像结果。
- 刘昆杨了夏晴唐涛
- 关键词:微波成像
- 宽带高功率螺旋天线的模拟研究
- 本文从理论与模拟的角度研究了宽带高功率螺旋天线。经分析选定工作于轴向模状态的螺旋天线来定向辐射高功率微波,提出并设计了工作在0.47至0.52GHz之间,中心频率为0.5GHz的螺旋天线,其实现带宽10%,增益12.8d...
- 张明芳廖成唐涛刘昆
- 关键词:螺旋天线宽带天线高功率微波
- 文献传递
- 一种智能主动防雷天线及防雷系统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主动防雷天线及防雷系统,该防雷天线包括介质板,以及设置在介质板上的垂直极化组件和水平极化组件;垂直极化组件依次连接同轴电缆和受控开关;水平极化组件连接同轴电缆。本发明能大幅度降低雷电防护器件的保护动作与...
- 刘昆夏晴
- 文献传递
- 人工引发闪电上行负先导的发展传输特征被引量:3
- 2021年
- 在地面大气电场为正极性的条件下,成功实现12次人工引发闪电,对其放电特征、初始阶段上行负先导的传输特征与机理进行了研究.引发闪电时地面大气电场强度均值约5 kV/m,最高超过13 kV/m.除一次个例的放电发生了正、极性反转并产生多次负回击以外,其他11次引发闪电均未产生继后回击过程,闪电放电电流总体上在几百安培量级.引发闪电起始后,其向上传输的负梯级先导平均二维速度为1.85×10^(5)m/s,获得132次梯级的长度范围为0.8—8.7 m,平均3.9 m.先导起始阶段的电流和电磁场呈现显著的脉冲特征,其脉冲间隔、电流峰值、转移电荷量、半峰值宽度、电流上升时间T^(10%—90%)平均值分别为17.9μs,81 A,364μC,3.1μs和0.9μs,单次梯级的等效线电荷密度为118.5μC/m.先导通道的分叉一般伴随梯级过程发生,存在两种方式:1)先导头部前方成簇的空间茎/空间先导在同一梯级周期内先后与先导头部发生连接,对应的电流脉冲表现为多峰结构,峰值点时间间隔约2—3μs,最长6—7μs;2)曾熄灭的空间茎/空间先导重燃后侧向连接至先导通道.
- 李宗祥蒋如斌吕冠霖刘明远孙竹玲张鸿波张鸿波刘昆张雄
- 关键词:梯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