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承虎

作品数:18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心脏
  • 11篇手术
  • 10篇动脉
  • 10篇心脏病
  • 10篇先天
  • 10篇先天性
  • 10篇先天性心脏
  • 10篇先天性心脏病
  • 9篇肺动脉
  • 7篇肺动脉高压
  • 4篇婴幼
  • 4篇婴幼儿
  • 4篇直视
  • 4篇重度肺动脉高...
  • 3篇氧代谢
  • 3篇直视手术
  • 3篇外科
  • 3篇分期手术
  • 2篇代谢
  • 2篇动脉调转术

机构

  • 17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市心肺血...

作者

  • 18篇刘承虎
  • 16篇苏俊武
  • 12篇刘迎龙
  • 8篇范祥明
  • 8篇程沛
  • 7篇李志强
  • 6篇刘爱军
  • 5篇李刚
  • 5篇张辉
  • 5篇张晶
  • 4篇许耀强
  • 4篇杨学勇
  • 4篇李斌
  • 4篇李玲
  • 3篇吴永涛
  • 3篇贺彦
  • 3篇陈焱
  • 2篇杨明
  • 2篇侯嘉
  • 2篇张晗

传媒

  • 9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幼儿期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术后心脏功能与氧代谢变化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对比研究幼儿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脏直视术后心脏功能与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幼儿期先心病患儿55例,其中男34例,女21例。分为2组:简单组30例,包括单纯室间隔缺损(室缺)15例;室缺+房间隔缺损(房缺)9例;室缺+房缺+动脉导管未闭6例,均合并肺动脉高压。复杂组25例,包括法洛四联症12例,肺动脉狭窄型右室双出口8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5例。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中低温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心脏直视手术。分别于手术完成后即刻(术后0h)、术后4、8、12、24、48、72h时热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CO)。经桡动脉及漂浮导管顶端抽取血标本行血气分析。计算心排血量指数(CI),氧供应指数(DO2I)、氧消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R)。同时记录中心温度、动脉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及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对比分析两组间心脏功能与氧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1)术后8h时ScVO2两组患儿最低(简单组68%±14%;复杂组65%±9%);术后12h时CI(L·min^-1·m^-2)两组患儿最低(简单组3.29±0.65;复杂组2.88±0.54);DO,I(ml·min^-1·m^-2)、VO,I(ml·min^-1·m^-2)复杂组最低(分别为492±153和138±45);(2)术后DO2I、VO2I、O2ER、ScVO2随CI变化而改变,简单组高于复杂组;(3)术后CI与DO2I、VO2I、ScVO2正相关,与O2ER负相关。结论先心病心脏直视术后心功能下降,氧代谢紊乱,术后12h最重,复杂畸形更明显。术后早期积极提高心排量可以改善组织氧合。
刘承虎李玲侯嘉魏丹刘迎龙
关键词:心脏功能试验手术后期间
Glenn手术治疗合并静脉畸形引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索双向Glenn手术治疗合并静脉畸形引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2月我科共对29例合并静脉畸形引流的复杂先心病病例实施双向Glenn手术。20例合并体静脉回流异常,6例合并肺静脉畸形引流,3例同时合并体肺静脉畸形引流。结果全组病例均行单侧或双侧双向Glenn手术,并有3例结扎细小的左上腔静脉,1例左侧改良B-T分流术,3例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4例房室瓣成形术,3例肺动脉环缩术。围术期全组1例(3.4%)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2例开胸止血;2例心包积液,1例脑栓塞,1例切口裂开。随访17.4个月±10.9个月无死亡,血氧饱和度(84±6)%,2例行完全性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1例因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术,2例需降肺动脉压力药物治疗。结论合并体静脉和/或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复杂先心病病例行双向Glenn手术早中期效果满意,肺静脉畸形情况和是否梗阻将直接影响手术方式,联合多种术式可能是改善手术效果的重要方法。
李刚刘爱军苏俊武范祥明李志强张晶许耀强刘承虎杨学勇张辉刘迎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静脉畸形引流外科手术
右后外侧小切口剖胸治疗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
2019年
目的:总结经右外侧腋下小切口入胸体外循环辅助直视下治疗冠状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瘘的手术经验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矫治术患儿31例,其中经胸骨正中开胸完成手术矫治的患儿16例(正中组),男性9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11.8个月(6~32)个月,中位体质量12.7 kg(7.5~29 kg)。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9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5例,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2例;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右侧组)行手术矫治的患儿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10.8个月(5~28个月),中位体质量11.6 kg(5.6~18)kg。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9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2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冠状动脉右心室和/或右心房瘘矫治术。结果:右侧组术后无死亡。术后残余瘘2例。正中死亡1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术后残余瘘2例。右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ICU停留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显著低于正中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38个月,心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行冠状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瘘矫治手术,手术安全可靠,术野清晰,创伤小,术后恢复良好。
刘承虎程沛刘爱军李磊吴永涛李斌王执一苏俊武
关键词:右外侧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心排量与氧代谢的变化规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直视术后心排量与氧供、氧耗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0.5~2.75(1.25±0.68)岁,体质量5~13.7(8.68±2.49)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0.95~0.99(0.97±0.70),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肺动脉压力65~82(67.86±21.35)mmHg(1 mmHg=0.133 kPa)。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麻醉时经颈内静脉置入4F Swan-Ganz漂浮导管,经桡动脉置入动脉测压管。分别于手术结束即刻、术后4 h、8 h、12h、24 h、48 h及72 h,由桡动脉及漂浮导管抽取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热稀释法测定心排量(CO),PHLIPS M:8007 A计算心排指数(CL)、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R)。结果:①术后DO2I与VO2I显著相关,术后即刻呈线性依赖;②术后8 h CI、DO2I、VO2I最低;O2ER最高。结论: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即刻存在着病理性氧供依赖,术后8 h既存在氧供不足又有氧耗下降,应积极提高心排量改善组织氧分。
刘承虎苏俊武李玲张辉侯嘉吴永涛魏丹刘迎龙
关键词:氧供氧耗肺动脉高压婴幼儿
手术矫治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矫治右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手术指征、方法,并对2005年前后手术效果进行比较。方法:1993年1月至2011年7月,一期矫治右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15例,年龄5个月~14岁,中位数年龄3.0(2.0,7.3)岁,体质量5~37 kg,中位数体质量11.5(9.5,21.8)kg,2005年前8例,2005年后7例。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005年前漏诊3例。全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0例,室间隔缺损3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2例。全部手术在静吸复合麻醉体外循环下完成根治手术。2005年前在深低温低流量下人工材料连接6例,其中同种异体血管5例,Gore-Tex血管1例,自体肺动脉直接连接2例;2005年后在中低温常流量下自体肺动脉直接连接7例,同期矫治心脏合并畸形。结果:手术死亡2例,均在2005年前死于术后肺部感染所致败血症。均在2005年前,2005年后无死亡。2005年后体外循环转机、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ICU停留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全组随访6~37个月,1例2005年前行Gore-Tex人工血管连接者右肺动脉流速240 cm/s,压差23 mmHg(1 mmHg=0.133 kPa),余无狭窄。结论:右肺动脉起源升主动脉手术效果良好;中低温常流量自体肺动脉直接连接术后效果明显改善;术后肺部感染为常见并发症;
刘承虎李玲苏俊武张晶李志强程沛刘迎龙
关键词:升主动脉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环缩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肺动脉环缩术(PAB)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儿中的应用,对比不同心脏畸形中应用的手术效果,总结PAB术前应用强心利尿靶向药物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行PAB治疗的98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AH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畸形类型将患儿分为单心室矫治组(52例)和延迟根治组(46例),比较2组手术前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析2组手术效果。结果13例患儿(单心室矫治组10例、延迟根治组3例)就诊时行强心利尿靶向药物治疗。全组患儿PAB术后sPAP及Sp02均明显低于术前[单心室矫治组:(284-8)mmHg(1mmHg=0.133kPa)比(59±20)mmHg、(79±6)%比(90±6)%;延迟根治组:(27±11)mmHg比(53±14)mmHg、(88±7)%比(9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死亡3例,病死率为3.1%(3/98),2例术后再次调整环缩带,2例并发心包积液,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单心室矫治组19例患儿行Ⅱ期手术,包括1例内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6例右侧Glenn术,5例右侧双向Glenn术,7例双侧双向Glenn术;延迟根治组10例患儿行Ⅱ期手术,包括5例右心室双出口矫正术及5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结论PAB可有效限制肺血流,围术期配合靶向药物治疗可以辅助加强手术效果,为日后单心室修补及双心室修补赢得机会。
乔飞李刚张晗刘承虎许耀强苏俊武刘迎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右腋下小切口剖胸矫治5公斤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矫治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与正中切口手术的病例(正中组,n=113)比较,分析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右侧组,n=85)矫治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术前资料、围术期指标、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大多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正中组体质量[(4.61±0.41)vs.(4.95±1.18)kg,P<0.05]、体表面积[(0.27±0.02)vs.(0.28±0.01)m2,P<0.05]、术前有肺炎史的病例所占比例(44.2%vs.64.7%,P<0.05)低于右侧组。右侧组手术切口小于正中组[(6.01±0.85)vs.(9.13±1.04)cm,P<0.05],手术时间[(143.64±22.41)vs.(152.12±22.80)min,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正中组短[(7.13±2.60)vs.(8.86±3.67)d,P<0.05],引流量[14.6(12,16)vs.16.4(13,20)mL/kg,P<0.05]和输血量[10(0,20)vs.11.1(0,20)mL/kg,P<0.05]也较正中组少,两组其他围术期指标类似(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婴儿室间隔缺损病例的效果确切、可靠。
李刚苏俊武范祥明李志强张晶许耀强刘承虎杨学勇张辉刘迎龙
关键词:婴儿室间隔缺损微创手术
肺动脉环缩术治疗不同年龄伴肺动脉高压单心室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总结肺动脉环缩术(PAB)在不同年龄段伴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单心室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9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仅能行单心室修复的复杂畸形患儿,男31例,女18例;年龄0.2~10岁,平均(7.8±3.8)岁;体重5—24kg,平均(8.82±4.24)kg;经皮血氧饱和度(SPO,)0.85~1.00,平均(0.90±0.04);术前肺动脉平均压(mPAP)52—91mmHg(1mmHg=0.133kPa),平均(54.6±16.8)mmHg。合并单心室13例,三尖瓣闭锁12例,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伴左心室发育不良型右室双出口11例,三尖瓣重度狭窄5例,心室不均衡型完全型房室通道5例,十字交叉心3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0.5岁17例、0.5~2.0岁17例、≥2.0岁15例。全组均先期行PAB,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氧浓度40%时,SPO2 0.85,肺动脉平均压20mmHg。对比分析3组术后SPO2、mPAP、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手术死亡比率。结果手术死亡1例系1岁6个月患儿,死因为肺部感染。全组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3组术后SPO2、mPAP、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无明显区别。随访6—72个月,1例1岁2个月患儿术后2个月因误吸死亡;3例已完成双向格林或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结论PAB能有效降低不同年龄段伴肺动脉高压拟行单心室修复的先心病患儿的肺动脉压力,术后效果良好。
刘承虎苏俊武李志强范祥明陈焱贺彦刘迎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对婴儿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研究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对婴儿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手术矫治的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病例198例,手术入路包括右腋下小切口剖胸85例(右侧组)和正中切口开胸113例(正中组).比较围术期资料和呼吸参数(气道峰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差异.结果 右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正中组短[(144±22)min比(152±23) min,(7.1±2.6) d 比(8.9±3.7)d,均P〈0.05],其他围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均为0,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组3.5%(3/85),正中组5.3%(6/113)](P>0.05).2组病例麻醉后、手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时、拔管前4个时间点的气道峰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不加重婴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李刚苏俊武范祥明李志强张晶许耀强刘承虎杨学勇张辉刘迎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心脏手术呼吸功能障碍
肺动脉环缩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观察肺动脉环缩(PAB)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行PAB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05例,其中男101例,女104例;中位数年龄0.6个月;体重2.5~26.0 kg,中位数6.6 kg。根据实施PAB手术的目的分为双心室矫治组(97例)、单心室矫治组(72例)和左心室训练组(36例)。分别检测相应的临床指标,并进行随访。结果双心室矫治组和单心室矫治组Ⅰ期PAB术后肺动脉平均压(mPAP)以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训练组术后mPAP、SpO2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205例患儿住院内期间死亡7例,死亡率为3.4%。PAB术后共实施Ⅱ期手术117例(57.1%)。其中双心室矫治组47例,距PAB术后间隔时间5~40个月,中位数17.6个月。单心室矫治组行双向腔肺吻合术(Glenn术)43例,距PAB术后间隔时间15~53个月,中位数18.3个月;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Fontan术)13例,距PAB术后间隔时间52~112个月,距Ⅱ期Glenn手术间隔27~52个月。左心室训练组完成大动脉调转术(ASO)27例,距PAB术后间隔时间6 d至35个月,中位数时间0.3个月。结论PAB作为姑息手术,在降低肺动脉压力,保护肺血管床、实施心室功能训练、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的分期矫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刘爱军刘承虎王执一范祥明程沛苏俊武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大动脉调转术分期手术肺动脉平均压经皮血氧饱和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