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炳杲
- 作品数:24 被引量:266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L-精氨酸与精胺延缓大麦离体叶片衰老效应的比较被引量:5
- 1989年
- L-精氨酸和精胺均具有延缓大麦离体叶片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下降的作用。L-精氨酸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移动性。但其最适浓度高于精胺100倍,作用时间也滞后于精胺。L-精氨酸可使叶片内多胺含量增加,多胺合成抑制剂ABA则削弱L-精氨酸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L-精氨酸转变成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多胺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 杨浚俞炳杲
- 关键词:L-精氨酸精胺大麦衰老
- 精胺对离体大麦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0
- 1989年
- 10^(-3)mol/L精胺(Spermine)能够有效地延缓离体大麦叶片的叶绿素、蛋白质总量的下降,并保持chla/chlb值,阻止非水溶性蛋白质的降解,提高结合态叶绿素相对含量。精胺对幼叶的作用大于其对老叶的作用。
- 杨浚俞炳杲
- 关键词:精胺大麦叶绿素
- 贮藏条件对枇杷贮藏期及主要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8
- 1994年
- 采用室温(25±5)℃、低温(3±1)℃两种温度和散装、自然降氧、气调3种方式组成6种贮藏条件,研究其对“照种“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果实的保鲜效果及其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室温下,即使采用气调,对批把贮藏的效果也不明显;低温可明显延长贮在期,尤以低温气调能大大延缓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等品质的损失,果实可贮藏40d以上.这与低温和低氧抑制果实呼吸和乙烯产生有关.低温散装或自然降氧虽能延缓果实衰老腐烂,但贮藏后期果实品质下降,腐烂增加.
- 刘勤俞炳杲王薛修
- 关键词:枇杷贮藏条件
- 汕优63及其亲本穗发芽若干特性初探被引量:7
- 1992年
- 1989~1991年对杂交水稻汕优63制、繁种田的穗发芽研究表明,除恢复系明恢63的穗发芽率低于5%外,其余包括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杂交种汕优63的穗发芽均高于20%,后3个品种的穗发芽均随着籽粒的发育而逐渐提高。至始穗后24天出现一急剧上升时期,这种穗发芽的田间变化趋势与品种本身潜在发芽率的变化一致,杂交稻制繁种过程中的穗发芽主要与保持系的胎萌特性有关。GA可提高结实率50%,同时也促进了穗发芽(为对照2倍),在被调查品种中裂谷率与穗发芽的程度并非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 俞炳杲杨浚夏少卿
- 关键词:杂交水稻种子穗发芽
- 滇中高原光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3
- 1995年
- 滇中小麦生长期间,冬温不低,夏温不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春性和弱冬性小麦一直以较高达率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形成,加之昼夜温差大(14℃~15℃),对干物质的积累十分有利.小麦生长季节,日光合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光能利用率达1.7%~2.3%,干物质积累高于内地乃至青藏高原,即使在冬季(12月~2月)干物质日增长量最高也有148.7kg/hm^2(内地最高仅为15~75kg/hm^2),开花一灌浆初期平均可达378.0kg/hm^2.
- 程在全宋令荣陈利田玉仙路季梅俞炳杲
- 关键词: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光照
- 离体稻苗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简报)被引量:11
- 1990年
- 离体稻苗叶片暗下衰老时,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迅速,其组分也同时改变。水溶性蛋白质中,Fraction Ⅰ蛋白质含量迅速下降,而Fraction Ⅱ蛋白质含量则显著增加。Fraction Ⅰ蛋白质中,RuBP羧化酶小亚基降解速率比大亚基快。叶片衰老时有两条新电泳蛋白质谱带出现。
- 沈波俞炳杲
- 关键词:水稻叶片衰老蛋白
- 滇中高原高产小麦的产量形成特点被引量:1
- 1998年
-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的光合生产和物质积累,促进产量器官的形成和群体的协调发展。秋冬晴暖,麦苗无越冬过程,苗期的光温有效性高,分蘖早生快发,叶蘖生长出现n-2的超同伸现象。分蘖高峰持续期长,分蘖成穗率高。拔节孕穗期长,幼穗分化充分,有利于壮秆大穗的形成。抽穗灌浆期长,不出现30℃以上的逼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叶面积指数大,灌浆速率高,籽粒饱满。干旱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效的灌溉是实现高产的基础。
- 路季梅李亚俞炳杲俞炳杲程在全
- 关键词:滇中高原高产品种小麦
- 多胺在小麦种子萌发初期的变化和作用被引量:6
- 1995年
- 本试验以小麦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萌发初期内源PAs含量的变化及结合外源PAs、PAs合成抑制剂D—arg和ABA研究PAs在种子萌发初期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种子萌发初期内源PAs尤其Put大量增加。在三种不同浓度外源PAs中,0.01~1mMPut对种子萌发的促进效应最明显,Spd仅在0.01mM有一定促进效应,但不显著,Spm在试验浓度范围(0.01~1mM)内都有抑制效应。外源PAs合成抑制剂D—arg和ABA抑制种子萌发,与其抑制萌动早期PAs尤其Put的合成有关。Put积极参与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为种子萌发引动之需。Put为禾本科种子萌发的重要PA。
- 黄雪梅俞炳杲
- 关键词:多胺小麦种子萌发
- 植物多胺的薄层—荧光测定法被引量:43
- 1988年
- 多胺(PAs)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它包括精胺(Spm)、亚精胺(Spd)、尸胺(Cad)和腐胺(Put)。近年的研究表明:多胺广泛地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内,和核酸、蛋白质以及激素等重要的生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密切相关。关于多胺的定量测定,目前国外已报道的大都采用以层析分离为基础的检测方法,但在国内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多胺的丹磺化衍生,薄层分离、荧光检测等处理,结合对大麦叶片内源多胺的测定,对薄层一荧光法的准确性、精密度、最小检出量和标样的参比范围作一分析。
- 杨浚贺平清俞炳杲
- 关键词:多胺磺化提取液激发波长薄层
-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被引量:3
- 1995年
- 分析了滇中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与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滇中高产田块(13.5~16.6t/hm2)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株数67500~105000,每穗粒数550~670,千粒重250~320g,穗粒重0.18~0.2kg。滇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条件和受季风影响,形成了高原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玉米生长期降水集中,气候温和平稳,夏无酷暑,太阳辐射强,日较差大。玉米的生育期特别是生殖生长期显著延长,有利于小花分化和大穗形成。株型紧凑,整齐度高,有利于增加种植密度。籽粒灌浆期处于高原雨季,日照时数偏少,气温偏低,光合速率和灌浆速度处于中等水平,但滇中玉米的灌浆期长,叶面积稳定期长,干物质总的积累水平较高,其千粒重偏低与籽粒总库容大有关。
- 路季梅李坤阳俞炳杲宋令荣程在全
- 关键词:滇中高原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