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 作品数:40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青海省地震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青海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2009年青海大柴旦MS6.4地震序列参数的稳定性分析
-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ETAS)模型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大柴旦MS6.4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对于青海大柴旦MS6.4地震序列...
- 余娜
- 关键词:地震序列参数估计稳定性分析
-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ETAS模型参数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为考察其结果的稳定性,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和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分别进行序列参数估算。选用截止震级M_C=M_L1.5对玉树M_S7.1地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拟合,计算获得α=0.948 2,p=1.059 6和b=0.817 3。与中国大陆M>7.0地震序列的平均序列参数相比较表明,玉树M_S7.1地震序列表现为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较弱,序列衰减速率较快。研究表明,截止震级M_C对α、k和p值有一定的影响。随截止震级逐渐增大,参数k值逐渐减小,α值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而对p值的影响较小。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ETAS模型参数中的p值和α值在震后14天内随时间的变化幅度较为明显,其后各参数变化相对平稳。
- 余娜蒋长胜马玉虎
- 关键词:玉树MS7.1地震余震地震序列ETAS模型
- 2010年4月14日玉树余震震源机制解算及初步分析
- 通过选取信噪比较好的青海省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运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计算青海省玉树2010年4月14日7.1级地震余震序列中的51个ML≥3.5级地震的矩震源机制.从空间上表现特征,青海及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平均P轴...
- 张晓清余娜袁伏全马震
- 青海区域震群标准及其预测意义研究
- 2024年
- 由于青海地区中小地震活跃和区域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升,采用全国统一震群判别标准时,面临震群数量多、难以有效区分其预测意义和是否提取为异常等实际问题,急需建立适合青海震情特点的区域震群新标准。本文以1980年以来青海地区中小地震目录为研究对象,在全国测震学科组推荐的震群标准基础上,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区域震情特点、预报效能评价,经多次测试给出预测效能更好的区域震群新标准,即在青海地区仅挑选M_L≥3.0震群,将新的震群筛选方式纳入日常工作,为震情跟踪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此外,通过整理1980年以来青海及邻区M≥6.5地震发生前震群年频次,发现震前1—2年M_L≥2.0震群活动显著增强,表明该震群指标对该区M≥6.5地震有一定时间预测意义。
- 郭瑛霞张丽峰李启雷胡维云余娜刘文邦孙玺皓
- 关键词:震群活动
- 青海玉树井水温与强震条带的关系特征
- 2018年
- 目前针对地震条带研究大部分是从地震活动性方面,较少有结合前兆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本文尝试研究强震的条带分布与水温之间的特征关系,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北东向条带内外区域的强震,与玉树井水温的井震距、震级、地震前异常持续时间和最大异常幅度等4方面的相互关系。玉树井位于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团结村,井点坐标为(33.01°N,97.02°E)。地热观测井深105 m,井内套管下设深度100 m,水温观测仪器为SZW-1A型数字式温度计,传感器放置深度为100 m,此处为中生代侏罗纪花岗岩,井内有水,观测的是水温。
- 袁伏全张晓清屠泓为余娜
- 关键词:地震条带水温强震
-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的回溯性研究
- 2022年
- 1研究背景临震微波动是在强震临震阶段叠加在正常地脉动上的“干扰事件”。而这种“干扰事件”有可能是塌陷、爆破等已知信息,也有可能是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活动构造微活动、微破裂等。通过不同来源信息的频率特征,可以较好地分辨已知信息,而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活动构造微活动、微破裂等正是临震预测追寻的目标。杨立明等(2018)利用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对2008年汶川M_(S) 8.0和2010年玉树M_(S) 7.1地震进行反复对比研究,认为大震前可能存在临震微波动现象,并对青藏块体2012-2014年间发生的5级及以上地震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初步得出强震前临震微波动现象的判定依据。
- 余娜王建军孙玺皓
- 关键词:青藏块体
- 青海及邻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被引量:9
- 2020年
- 在强震多发且台站分布极不均匀的青海地区开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青海区域地震台网定位的地震目录,利用"震级-序号"法和多参数方法分析了Mc的时间演化特征;采用"完整震级范围"方法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时段青海及邻区Mc的空间分布存在非均匀性,其与测震台站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分布密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15年6月后祁连、柴达木、巴彦喀拉区域的东部区域最小完整性震级Mc较小,ML1.4以上的地震目录基本完整,羌塘区域的最小完整性震级最大,为ML2.5左右;研究区的Mc随着测震台站数的增加、台网布局的优化而降低。
- 余娜张晓清杨晓霞
- 运用地脉动资料开展青海及周边区域中强震震前应变场时空异常特征初步研究
- 张晓清余娜袁伏全
- 1980年以来青海地区震群活动与前震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 L≥2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5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软件6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的34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个,占总数的71%。100%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
- 陈玉华姚家骏李戈云余娜刘文邦王培玲张晓青
- 关键词:震群活动前兆震群前震序列
-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跟踪实践
- 2024年
- 为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实时波形资料和实时跟踪监控技术系统,对2019—2022年间青藏高原发生的44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全程实时跟踪及动态监控,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和客观性,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频谱、时间、空间等特征。
- 杨立明王建军张增换余娜李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