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胜香
-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介入性无水乙醇留置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78例被引量:2
- 2007年
- 苑洪菲王晓蓉车丽萍张伟伏胜香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治疗无水乙醇
- 子宫肌瘤组织在注入甲氨蝶呤后的病理学改变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在注入MTX(甲氨蝶呤 )后缩小的机制。方法 对 5例子宫肌瘤在注入MTX半个月及 1个月后行手术治疗 ,对其标本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并与同期未注药标本进行了比较。结果 所有注入MTX的标本光镜下 ,均可见明显的平滑肌细胞的水肿、变性 ,单位视野内的血管数目明显减少 ,血管腔变窄 ;电镜下见平滑肌细胞内变性、水肿、扩张的内质网和线粒体等。结论 MTX的缩瘤效果是通过减少肌瘤内的血供和直接的细胞凋亡来完成的。
- 苑洪菲伏胜香崔红艳孙淑清薛红艳车丽萍
- 关键词:甲氨蝶呤病理学改变肌瘤组织平滑肌细胞内子宫肌瘤血管数
- 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与剖腹手术比较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的疗效。方法 41例异位妊娠病人随机分为 2组 ,腹腔镜组 18例 ,剖腹组 2 3例 ,将两组术中及术后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孕产次及异位妊娠的类型及位置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在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术后止痛药应用及 1个月后输卵管复通及半年、1年内的妊娠情况等方面有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行异位妊娠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具有损伤小、恢复快。
- 苑洪菲王艳杰孙淑清伏胜香丁红
- 关键词:腹腔镜异位妊娠剖腹术
- 甲氨喋呤瘤体内注射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瘤体内注射氨喋噙(MTX)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对16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瘤体内注射MTX治疗,剂量50-60mg,每月1次,连续注射3个月,超声下观察肌瘤体积变化。其中9例患者在注药1个月后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的肌瘤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注药1个月后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3次注药6个月后肌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明显缩小(P〈0.01),注药1年后肌瘤体积与注药2年后的体积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注药后的肌瘤标本光镜下可见其单位视野内的血管数明显减少,并有管腔变窄,肌瘤细胞有明显的水肿及变性;电镜下可见瘤细胞内内质网及线粒体有明显的水肿及变性,而正常子宫肌组织未见异常。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瘤体内注射MTX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明显,操作简单,副作用小。
- 苑洪菲王晓蓉车丽萍伏胜香郭婕姝
- 关键词:子宫肌瘤超声引导甲氨喋呤
- 腹腔镜手术治疗巨大卵巢肿瘤
- 2008年
- 伏胜香史君王亚茹苑洪菲王晓荣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治疗巨大卵巢肿瘤巨大卵巢囊肿腹壁切口开腹手术
- 子宫腔内胎儿骨片残留继发不孕1例
- 2001年
- 孟凡艳林春红伏胜香
- 关键词:子宫腔内不孕钳刮术
- 超声引导下注射氨甲喋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与血流变化观察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瘤体内注射氨甲喋呤(MTX)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血流变化。方法对31例子宫肌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瘤体内注射MTX治疗,剂量50—60mg,每月1次,连续注射3个月,超声下观察肌瘤体积和注射前后血流信号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月经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注药1个月后肌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第2、3次注药1个月后肌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明显缩小(P〈0.01),注药6个月后肌瘤体积与注药3个月后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注药后肌瘤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结论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瘤体内注射MTX治疗子宫肌瘤,近期疗效明显,操作简单,副作用小。
- 苑洪菲王晓蓉车丽萍伏胜香张伟崔洪艳
- 关键词:子宫肌瘤超声引导氨甲喋呤
- 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附187例报告)被引量:2
- 2013年
-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的多发病、常见病,目前内科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但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疾病治疗观念的转变,对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微创有效,能够完全保留器官完整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推崇,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物理热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实体肿瘤的治疗[1],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18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伏胜香王晓蓉史军
-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热疗技术实体肿瘤
- Klippel—Trenaunay综合症(附5例报告)被引量:2
- 1996年
- Klippel—Trenaunay综合症(以下简称K—T综合症)是一种先天性肢体静脉曲张伴血管瘤、骨皮质及软组织肥大疰候群,又称血管—骨肥大综合症。1900年由法国医师Klippel和Trenaunay首先报告。1907年Parkes和Weber报告了类似的病例。其血管改变为静脉曲张伴动静脉瘘、骨质软组织肥大,称为Parkes—Weber综合症。后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本质上属于一种疾病。
- 黄大伟范建华杨致富侯延君伏胜香苏宝库
- 关键词:KLIPPEL血管瘤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皮肤溃疡静脉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