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
- 作品数:23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渭南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渭南市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军民融合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更多>>
- 乙二醇介质中铜微粉表面化学镀银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在新生成的铜微粉表面化学镀银,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动态光散射粒径测试仪和热重仪对粉体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分析了粉体导电性、抗氧化性及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乙二醇介质中采用液相还原法,通过葡萄糖预还原,用甲醛进行二次还原,控制银与铜物质的量之比为2∶1,可得到抗氧化性、导电性良好的银包铜微粉。
- 李雅丽付新党蕊
- 关键词:乙二醇化学镀银导电浆料
- MgO/Al_2O_3吸附剂对CO_2静态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MgO/Al2O3吸附剂。利用X光电子衍射(XRD)、氮气吸附、原位红外吸附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的方法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到的MgO/Al2O3吸附剂,主要存在3个不同的碱性位,CO2吸附后主要是以碳酸氢盐、双齿碳酸盐和单齿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当MgO的负载量为10wt%时,其对CO2的吸附量是最大的。在30℃条件下,其对CO2的吸附量为54.1mg/g,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有所降低,在100℃时,其对CO2的吸附量为31mg/g,吸附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碳酸盐的分解所致。
- 付新
- 关键词:二氧化碳吸附量MGOAL2O3
- 木质纤维表面改性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改善木质纤维与热塑性塑料的界面相容性,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毛细管上升法测定不同探测液在未改性玉米秸秆粉和硅烷偶联剂改性玉米秸秆粉表面的接触角,通过Owens法计算玉米秸秆粉改性前后的表面张力及其分量。结果未改性玉米秸秆粉的表面张力为28.88mN/m,极性分量为22.20 mN/m;而改性玉米秸秆粉的表面张力为35.69 mN/m,极性分量为3.51 mN/m。结论在与热塑性塑料复合时,改性玉米秸秆粉有更好的界面相容性,其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有更好的力学强度。
- 李雅丽付新高锦红刘娟
- 关键词:玉米秸秆粉复合材料
- 二氧化碳选择性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综述了二氧化碳选择性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膜吸收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 付新
- 关键词:二氧化碳膜吸收
- 二氧化碳的生产、回收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从CO2基本特性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出发,介绍了CO2在国内外的生产情况,综述了CO2的分离回收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 付新
- 关键词:吸收法食品加工超临界萃取
- 农业废弃生物质制备碳化硅纳米颗粒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业废弃生物质制备碳化硅纳米颗粒的方法,将1.5g硝酸钴溶于100ml无水乙醇中,完全溶解后加入50ml正硅酸乙酯。强力搅拌下,加入8ml草酸溶液。充分搅拌24小时后,加入36g玉米苞叶粉末,待混合均匀后...
- 王冬华付新
- 文献传递
- 固体碱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综述了固体碱的种类,选择一些以固体碱作为催化剂的反应来说明固体碱催化剂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固体碱催化剂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并做简短的论述,进而对固体碱催化剂的研究作了展望。
- 付新
- 关键词:固体碱催化剂
- 聚乙烯亚胺修饰的介孔材料对CO_2的吸附性能被引量:3
- 2011年
- 在MCM-41上负载修饰剂—聚乙烯亚胺(PEI),采用氮吸附、红外光谱和热重(TG)等手段表征材料的结构,利用静态吸附的手段测定其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EI改性后的MCM-41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有了明显改善。MCM-41分子筛吸附量由改性前的8.8mg/g增加到了改性后的90.2mg/g。此吸附剂具有较低的脱附温度,在130℃左右时CO2脱附完毕,对于实现CO2的吸附/脱附非常有利。同时此材料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
- 付新王冬华
- 关键词:吸附剂修饰剂
- 农业废弃生物质制备碳化硅纳米颗粒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业废弃生物质制备碳化硅纳米颗粒的方法,将1.5g硝酸钴溶于100ml无水乙醇中,完全溶解后加入50ml正硅酸乙酯。强力搅拌下,加入8ml草酸溶液。充分搅拌24小时后,加入36g玉米苞叶粉末,待混合均匀后...
- 王冬华付新
- 文献传递
- 纳米氧化铜球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被引量:1
- 2013年
- 以CuSO4.5H2O和NH3.H2O为反应物,在高压反应釜内130℃下反应24 h,产物在400℃的马弗炉中焙烧1 h,制备CuO纳米球。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差热-热重分析和红外光谱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CuO纳米球的直径为70~100 nm,Cu2+与NH3.H2O分子成核是形成纳米球的主要原因。
- 刘娟付新
- 关键词:CUO水热法纳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