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井伟

作品数:10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理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三聚氰胺
  • 10篇氰胺
  • 6篇迁移
  • 5篇食品
  • 4篇色谱
  • 4篇食品接触
  • 4篇食品接触材料
  • 3篇迁移量
  • 2篇电化学
  • 2篇电化学发光
  • 2篇衍生物
  • 2篇液相
  • 2篇液相色谱
  • 2篇三聚氰酸
  • 2篇氰酸
  • 2篇相色谱
  • 2篇纳米
  • 2篇纳米棒
  • 2篇化学发光
  • 2篇高效液相

机构

  • 9篇福建农林大学
  • 9篇福建出入境检...

作者

  • 10篇井伟
  • 9篇李小晶
  • 7篇吕水源
  • 7篇陈锦权
  • 7篇陈旻实
  • 4篇唐熙
  • 4篇江晓芬
  • 3篇郑思远
  • 3篇吴洪成
  • 2篇陈锦东
  • 1篇林华
  • 1篇林柏玲
  • 1篇许才明
  • 1篇刘正才
  • 1篇陈长虹

传媒

  • 2篇食品科学
  • 2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分析化学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年份

  • 5篇2012
  • 5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色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以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中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为重点,对现有检测方法的样品提取、色谱分析、基质效应等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食品领域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的限量制定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林华陈长虹李小晶吕水源江晓芬陈旻实唐熙井伟陈锦权
关键词:三聚氰胺色谱
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单体的迁移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结合蜜胺餐具的实际使用情况,选用合适的食品模拟物进行迁移实验,采用LC-MS/MS法测定三聚氰胺迁移量,研究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单体的迁移规律。重点考察了食品模拟物种类、接触时间、接触温度、乙酸浓度、乙醇浓度、重复使用和微波加热等迁移条件下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酸性食品和牛奶中的三聚氰胺迁移风险较高,且需控制蜜胺餐具的使用温度、盛放时间、重复使用次数及微波加热功率和时间以降低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风险。
井伟吕水源李小晶陈旻实唐熙陈锦权
关键词:三聚氰胺食品模拟物迁移
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检测、迁移及控制技术
三聚氰胺(melamine,MEL)及其衍生物三聚氰酸二酰胺(ANE),三聚氰酸一酰胺(ADE)和三聚氰酸(CYA)本身的物质毒性很小,但同时被人体摄入后,三聚氰胺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会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以三聚氰胺...
井伟
关键词:食品接触材料三聚氰胺迁移风险评估
文献传递
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及其衍生物迁移量被引量:2
2012年
建立了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HILIC-MS/MS)法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MEL)、三聚氰酸一酰胺(ADE)和三聚氰酸(CYA)的方法。食品接触材料分别采用水、4%乙酸、10%乙醇和橄榄油在70℃烘箱浸泡4h。水基浸泡液过0.45μm微孔薄膜后进入色谱柱,橄榄油提取物以凝胶色谱法净化后进入色谱柱。在优化条件下,亲水作用色谱柱分离,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检测器检测,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测定。MEL、ADE和CYA分别在5~100、2~200、2~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检出限分别为4.0、8.0、8.0μg/L。在5.0μg/L的添加水平下,MEL、ADE、CYA的平均回收率在98.9%~106.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49%~5.44%之间。结果表明,该法可简便、快速、准确地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及其衍生物的迁移量。
江晓芬井伟李小晶钟茂生朱品玲梁剑陈舒奕叶海峰
关键词:三聚氰胺迁移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接触产品中的三聚氰胺及其衍生物的迁移量被引量:13
2011年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三聚氰胺(MEL)及其衍生物———三聚氰酸二酰胺(ANE)、三聚氰酸一酰胺(ADE)和三聚氰酸(CYA)单体迁移量的方法。样品分别采用水、4%乙酸、10%乙醇作为食品模拟物,在70℃浸泡4h,浸泡液过0.45!m微孔薄膜后进入色谱柱。色谱分离采用Luna NH2柱,柱温:30℃,流动相为V(乙腈)∶V((5mmol/L PBS缓冲溶液,pH 6.5)=75∶25,流速:1.0mL/min;DAD检测波长为205和214nm。在此优化条件下,MEL,ANE,ADE和CYA的浓度在0.5~10mg/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分别为0.06,0.08,0.12和0.15mg/L(S/N=3)。在1.0mg/L的添加水平下,MEL,ANE,ADE和CYA的平均回收率在96.4%~10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79%~4.39%之间。结果表明,本方法可简便、快速、准确地同时测定食品接触产品中三聚氰胺及其衍生物的迁移量。
陈旻实井伟吕水源李小晶吴洪成林柏玲郑思远陈锦权
关键词:三聚氰胺衍生物高效液相色谱迁移
CdS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三聚氰胺被引量:9
2011年
本文将CdS纳米棒修饰到玻碳电极上制作了CdS修饰玻碳电极(CdS/GCE)并研究了其在K2S2O8溶液中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基于三聚氰胺能淬灭CdS-K2S2O8电化学发光的性质建立了一种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在最优条件下,体系的ECL强度与三聚氰胺浓度在1.0×10-9~1.0×10-7 mol/L范围内与ECL响应值成线性关系,检出限(S/N=3)达8.0×10-10 mol/L。
井伟李小晶吕水源许才明陈旻实江晓芬陈锦权
关键词:CDS纳米棒电化学发光三聚氰胺
HPLC同时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被引量:17
2011年
建立了一种用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分析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的方法。样品采用水、4%乙酸和10%乙醇3种模拟物进行浸泡。色谱分离采用Phenomenex Luna NH2柱,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5 mmol/L,pH=6.5 PBS缓冲溶液(75∶25,V/V),流速1.0 mL/min,DAD检测波长为214 nm。在优化条件下,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分别在0.1~110 mg/L和0.3~135 mg/L范围内,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在0.5 mg/L的添加水平下,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7%~102.2%和88.0%~8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5%~3.42%和3.54%~4.10%,检出限分别为0.02 mg/L和0.08 mg/L。方法可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
井伟陈旻实李小晶吕水源陈锦东吴洪成郑思远陈锦权
关键词:三聚氰胺三聚氰酸食品接触材料高效液相色谱迁移
电化学发光淬灭法检测三聚氰胺
CdS纳米棒用Nafion膜固定在玻碳电极,制备CdS/GCE修饰电极并研究电极在PBS缓冲溶液中,与共反应体KSO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基于三聚氰胺能淬灭CdS-KSO体系电化学发光,实现电化学发光发检测三聚氰胺...
井伟李小晶吕水源许才明陈旻实陈锦权
关键词:CDS纳米棒电化学发光三聚氰胺
文献传递
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食品接触产品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被引量:6
2012年
建立一种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同时检测食品接触产品中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的方法。样品采用水、体积分数4%乙酸溶液、体积分数10%乙醇溶液、异辛烷和橄榄油模拟物进行浸泡。在优化色谱及质谱条件下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能很好分离,且分别在1~100ng/mL和2~200ng/mL范围内,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在50ng/mL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2%~134.0%和78.9%~156.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44%~17.93%和5.95%~11.78%。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同时测定食品接触产品中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
吕水源井伟李小晶江晓芬刘正才唐熙陈旻实陈锦权
关键词: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迁移
LC-ESIMS/MS测定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的迁移量被引量:17
2011年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正离子源质谱(LC-ESI MS/MS)检测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量的方法。采用强阳离子交换柱,流动相为乙腈-10 mmol/L乙酸铵/乙酸缓冲溶液(pH4.0)(40∶60,体积比),以多反应离子监测对三聚氰胺做定性定量分析。在水、3%乙酸、10%乙醇模拟物中,三聚氰胺在3.00~130.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目标物的峰面积和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00μg/L;而其在橄榄油和异辛烷模拟物中的线性范围为5.00~130.00μg/L,检出限(S/N=3)为3.00μg/L。在10.00、50.00、80.00μg/L加标水平下的样品回收率为98%~104%,RSD为3.0%~3.6%。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满足蜜胺餐具及相关产品中三聚氰胺迁移量的检测需求。
井伟唐熙吕水源李小晶陈旻实陈锦东吴洪成郑思远江晓芬陈锦权
关键词:三聚氰胺迁移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