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强

作品数:18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9篇冠状
  • 9篇冠状动脉
  • 8篇血管
  • 7篇心血管
  • 7篇介入
  • 5篇心血管病
  • 5篇心血管病学
  • 5篇血管病
  • 5篇血管病学
  • 5篇梗死
  • 5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介入治疗
  • 3篇动脉介入治疗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室
  • 2篇动脉介入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动态血压

机构

  • 18篇保定市第一中...
  • 2篇保定市第五医...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河北保定市第...

作者

  • 18篇齐强
  • 9篇田祥
  • 7篇赵万里
  • 6篇李放
  • 3篇王培军
  • 3篇甄利波
  • 3篇耿巍
  • 3篇李影
  • 2篇张晓锁
  • 2篇王惠琴
  • 2篇刘素芬
  • 2篇王伟
  • 2篇刘沙沙
  • 1篇崔向辉
  • 1篇吴继红
  • 1篇李子志
  • 1篇刘艳茹
  • 1篇孟惠茹
  • 1篇王保申
  • 1篇郭淑琴

传媒

  • 6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199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肱动脉用圈套器取出脱载于桡动脉的冠状动脉支架一例被引量:4
2013年
患者男,53岁。因活动时胸痛3年,加重1天入院。既往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吸烟30余年,约40支/d。查体无阳性体征。心肌酶正常。心电图示: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钙化,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给予硝酸酯类、β阻滞剂、
齐强田祥李放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桡动脉圈套器肱动脉主动脉瓣钙化舒张功能降低
临时心脏起搏器感知不良致室速、猝死1例
2011年
1病历摘要 男,73岁。因间断头晕2 d,加重4 h入院。ECG:Ⅲ度AVB,RBBB,Ⅱ、Ⅲ、aVF Q波。心电监测显示:心室率22次/min左右,最长R-R间期大于8 s。入院3 h经左侧股静脉入路置入临时起搏器,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起搏频率60次/min,脉宽1 ms,起搏阈值1 V,输出电压5 V,R波高度12 mV,感知灵敏度5 mV。
齐强赵万里朱宁崔向辉
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酒后大面积心肌梗死一例被引量:5
2003年
患者男性 ,42岁。大量饮酒后突发急性前壁、侧壁、正后壁、下壁心肌梗死。溶栓后无再通指征。经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发现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 ,余未见异常。考虑冠脉痉挛是大面积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不排除本例患者大量饮酒、心肌桥与冠脉痉挛存在着因果关系。
齐强赵万里刘艳茹田春英王国权刘丙木
关键词:心肌梗死酒后冠脉痉挛心肌桥
溶栓介入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血清cTnI、BNP、PCT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溶栓介入联合治疗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AMI患者94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7例,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入院90 min内接受PCI手术;联合组先给予溶栓干预,再行PCI手术。记录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ST段下移、支架植入情况;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肌钙蛋白I、脑钠肽、降钙素原水平以及并发症;出院后6个月随访评估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患者比例、ST段下移患者比例均高于单纯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1、21.226,P<0.05);联合组治疗后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低于PC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单纯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1、4.324、9.020、5.556,P<0.05);联合组治疗后肌钙蛋白I、脑钠肽、降钙素原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6、12.546、6.903,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与P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4,P>0.05);术后6个月随访,联合组再梗死率、再发心绞痛率、复住院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4.065、3.887,P<0.05);联合组治疗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总分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9,P<0.05)。结论溶栓与介入联合应用治疗AMI患者能够改善治疗效果与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刘倩梅齐强张艳刘净敏陈云肖
关键词:溶栓治疗
叶酸干预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通过口服叶酸治疗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观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心衰的关系及血Hcy水平变化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26例血Hcy水平增高(Hcy>15μmol/L)的冠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3例,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基础药物)和叶酸治疗组(63例,在服用上述基础药物的同时,加用叶酸5 mg,1次/d)。所有观察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空腹血Hcy水平、B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1)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心功能Ⅱ、Ⅲ、Ⅳ级冠心病心衰患者的血Hcy、BNP水平逐渐升高,LVEDD逐渐增大,LVEF逐渐降低,6MWT逐渐缩短,各级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心衰患者血Hcy水平与血BNP水平(r=0.733,P<0.001)、LVEDD(r=0.511,P<0.001)呈直线正相关关系,与LVEF(r=-0.382,P<0.001)、6MWT(r=-0.410,P<0.001)呈直线负相关关系(;3)治疗3个月后,叶酸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血Hcy水平分别降低(8.43±1.87)μmol/L和(3.29±1.68)μmol/L,血BNP水平分别降低(891.84±456.10)pg/ml和(682.24±463.79)pg/ml,LVEDD分别缩小(4.33±1.231)mm和(2.06±1.73)mm,LVEF分别增加(6.59±2.28)%和(2.52±2.37)%,6MWT分别增加(142.97±55.15)m和(86.35±59.06)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Hcy水平升高是心衰的危险因素,叶酸可治疗HHcy,并且可进一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
刘沙沙田祥李放王伟齐强邸书华耿巍
关键词:叶酸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心力衰竭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宫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曾有多种学说从不同角度阐述,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克隆学说,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皮、内膜损伤做出的炎症纤维反应的结果。所以,
李影刘素芬齐强孟惠茹
关键词:内皮损伤心血管疾病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渐进开通梗死相关血管预防心室颤动的发生
齐强赵万里李影田祥李放刘颖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用以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挽救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死亡率。但再灌注治疗可出现再灌注损伤,其中再灌注损伤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颤直接威胁患者的生...
关键词: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律失常血管栓塞
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急性期突发冠状动脉栓塞一例
2014年
患者女性,70岁,阵发性心房颤动,因急性大面积脑梗死3天入院。入院后第5天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病2 h后行急诊介入治疗,根据造影影像及球囊扩张情况证实心肌梗死的原因是冠状动脉栓塞。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急性左心衰、梗死后脑出血以及再发重要脏器、肢体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病1个月后好转出院。
齐强张明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脑梗死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合并硬膜下血肿一例
2010年
患者男性,67岁。因冠心病入院,成功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第2天,患者感头痛,第4天头痛剧烈,后意识不清。CT回报:右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右侧侧脑室受压。行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清除积血约100 ml,未见畸形血管。本病发病初期,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但进展快,后果严重。
齐强赵万里商丽芳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冠状动脉介入硬膜下血肿冠心病
PCI对左心室舒张或收缩功能的改善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成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前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或收缩功能改善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成功实施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住院患者112例,根据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累积积分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射血分数(EF),A峰、E峰及其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低分组、高分组术后EF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0.01),且高分组术后EF值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低分组(P<0.05),低分组、高分组术前术后E/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成功PCI后无论术前冠状动脉病变轻或重其左心室收缩功能都有明显改善,且对冠状动脉病变相对严重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赵勇王彦李放付绍莉李玉兰王惠琴齐强刘丙木周韦娜李子志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左心室舒张功能左心室收缩功能冠状动脉狭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