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清川

作品数:20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1篇卒中
  • 11篇脑卒中
  • 6篇康复
  • 4篇卒中后
  • 3篇偏瘫
  • 3篇下肢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3篇脑卒中后
  • 3篇急性
  • 2篇动功
  • 2篇伤患者
  • 2篇疼痛
  • 2篇偏瘫患者
  • 2篇卒中患者
  • 2篇疗效
  • 2篇颅脑损伤患者
  • 2篇脑损伤患者
  • 2篇急性期

机构

  • 20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自贡市中医院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20篇魏清川
  • 9篇高强
  • 8篇何成奇
  • 6篇贾程森
  • 2篇杨霖
  • 2篇奚颖
  • 2篇汤颖珍
  • 2篇刘建华
  • 2篇关敏
  • 2篇屈云
  • 2篇马惠
  • 1篇姜花
  • 1篇李磊
  • 1篇魏楠楔
  • 1篇康霞
  • 1篇李懿
  • 1篇沈晓华
  • 1篇刘沙鑫
  • 1篇苏建华
  • 1篇李莎莎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华西医学
  • 2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贵州医药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循证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区域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2019年1月至1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3周,治疗前后,DTI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部位,患侧和健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双侧FA比(rFA)。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FMA-UE评分显著增加(t=9.074,P<0.001)。梗死灶FA与rFA显著升高(t>14.519,P<0.001)。治疗前后各部位患侧FA和rFA差值均与FMA-UE评分差值正相关(r=0.445~0.565,P<0.05),以患侧内囊后肢相关性最强。结论缺血性脑卒中,脑内FA的改变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相关,尤其是内囊后肢。
刘建华魏清川胡秀茹叶赛青闫志宇闫志宇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弥散张量成像
体表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1
2012年
目的:观察体表电刺激(ES)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临床效果,探讨排尿障碍治疗的新方法、新思路。方法:将95例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留置或间歇清洁导尿、膀胱训练、药物治疗,共43例;ES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耻骨上区、第2骶孔至第4骶孔体表投影区电刺激治疗,共5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排尿日记、膀胱容量测定、生存质量(QOL)评分、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LUTS),并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72h尿频次均低于治疗前(P<0.05),单次尿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ES组72h尿频次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低(P<0.05),而单次尿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残余尿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后ES组膀胱容量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残余尿量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LUT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后ES治疗组QOL评分、LUTS评分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ES治疗组中尿潴留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68.75%,P<0.05);ES治疗组中尿失禁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29%,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62.96%,P<0.05)。结论:对耻骨上区、第2骶孔至第4骶孔体表投影区行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疗效肯定,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无创、简单、方便、经济且无任何不良反应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魏清川奚颖马惠贾程森高强
关键词:脑卒中排尿障碍电刺激
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7年
低频脉冲电磁场是一种无创且安全的物理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用于骨折、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以及软骨损伤等的临床辅助治疗。最近有研究表明,除了具有促进骨折愈合、加速软骨细胞的增殖、增加骨密度等作用外,低频脉冲电磁场还能够有效地治疗和改善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及其神经损伤症状。本文就近年来脉冲电磁场对脑卒中、帕金森病以及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新思路。
魏清川李懿何成奇杨霖
关键词:脉冲电磁场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姿势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2021年
姿势控制是一项复杂的运动任务,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尤为重要。一般认为,姿势控制主要由皮质下神经网络和脊髓网络参与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在姿势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额叶和顶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主要是通过检测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反映神经活动,具有方便简单、实时检测等优势,是研究脑功能连接的重要工具,且其成像深度主要在皮质表面。衰老、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的姿势控制自动化调节水平降低,其机制和表现上有所不同。本文综述了fNIRS在姿势控制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姿势控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指导思路。
江汉宏魏清川高强
关键词:脑机接口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规范化三级康复策略探讨被引量:7
2022年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脑卒中的三级康复治疗体系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文着眼于在各时期及各级医院中脑卒中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的选择方法和具体流程,旨在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三级康复策略作一总结,为各级医院、社区的脑卒中分级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康复目的,获得同质化的康复疗效。
王婷婷魏清川魏清川屈云马锡超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三级康复物理治疗
低强度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探讨低强度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急性期颅脑损伤意识障碍的影响。方法  72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 4 2例 )和对照组 ( 3 0例 )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 ,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外科治疗 ,治疗组加入低强度激光血管内照射 ,并对每例患者进行深入观察和 3个疗程后测试两次 ,Glasgowcomaseain(GCS) [1] 。结果 治疗组两次评定分别为9 74± 2 60 ,11 88± 2 48,对照组为 9 81± 2 5 9,10 3 1± 2 5 1,两组中前组无显著差异 ,后组有显著差异。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 :治疗组 1个月后意识恢复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 3 0天后的意识障碍具有促进的作用 。
贾程森魏楠楔汤颖珍刘沙鑫魏清川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性期低强度激光血管内照射
高频电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腰腿痛的影响
2005年
贾程森何成奇汤颖珍魏清川吴涛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腰腿痛脑脊液检查根性疼痛下肢活动腰骶丛
躯干控制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核心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躯干训练组和联合组各3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躯干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入躯干控制训练,联合治疗组在躯干控制训练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治疗前后使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对患者躯干功能进行评估,次要结局指标的平衡、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Rivermead指数(MRM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3组TIS、BBS、MRMI、MBI评分均提高(P<0.01)。3组间比较,躯干训练组和联合治疗组所有结局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又优于躯干训练组(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躯干控制训练可进一步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及平衡功能,联合使用肌内效贴可增加其临床疗效。
刘建华魏清川胡秀茹董继革张如锋
关键词:脑卒中
其他痉挛肌联合胫骨前肌肉毒毒素注射改善偏瘫稳定期患者足内翻步态的1例报告被引量:4
2017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0岁,2013年5月5日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7+h,跌倒1次”入我院神经内科。 现病史:7+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起床时突然感右侧肢体无力,跌倒1次,头部着地,当时意识清楚,无头昏、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二便失禁等不适,自行坐起,但不能站立,约10min后被家人发现,扶起后不能独自站立及行走,家属发现其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立即送入当地医院,
高强范子言李程魏清川何成奇
关键词:肉毒毒素现病史胫骨前肌二便失禁背屈
运动疗法对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影响1例被引量:3
2012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于5年前发现走一段路程后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诊断为"间接性跛行";4年前发现口角歪斜入住我院,诊断为"脑梗死",以神经节苷脂,血塞通及针灸理疗等治疗2~3个月后生活可自理出院;3年前又突然无法行走,稍有口角歪斜,立即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全身动脉硬化"行"双侧颈内动脉支架治疗”,1个月后发现双下肢疼痛,血液循环差,根据双下肢血管B超,
贾程森李然魏清川黄斌
关键词:运动疗法双下肢疼痛口角歪斜下肢麻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