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英

作品数:27 被引量:198H指数:7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血压
  • 9篇高血压
  • 8篇细胞
  • 7篇血管
  • 6篇肌细胞
  • 5篇平滑肌
  • 5篇平滑肌细胞
  • 4篇平滑肌细胞迁...
  • 4篇患病
  • 3篇蛋白
  • 3篇动脉
  • 3篇心肌
  • 3篇血管平滑肌
  • 3篇血管平滑肌细...
  • 3篇患病率
  • 2篇蛋白类
  • 2篇血管平滑肌细...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源
  • 2篇影响因素

机构

  • 24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国家心血管病...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北京医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韩英
  • 16篇谢良地
  • 6篇王华军
  • 5篇许昌声
  • 4篇陈纯娴
  • 4篇王叶舟
  • 3篇徐国焱
  • 3篇沈逸华
  • 3篇蔡文钦
  • 2篇蔡晓琪
  • 2篇王增武
  • 2篇苏津自
  • 2篇吴可贵
  • 1篇鲍慧慧
  • 1篇李莉
  • 1篇陈小明
  • 1篇陈水龙
  • 1篇李建华
  • 1篇张廷星
  • 1篇林从容

传媒

  • 12篇中华高血压杂...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益寿宝典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5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颈动脉结构异常与大动脉硬化的关系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正常血压者发生颈动脉结构异常和大动脉硬化的差异,并分析两组人群颈动脉结构异常与大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非高血压患者581例,分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270)和正常血压组(n=311)。所有受检者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和静息心率,测定血生化指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测。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定义为IMT增厚,颈动脉IMT增厚和/或存在颈动脉斑块定义为颈动脉结构异常,cfPWV≥10.0 m/s定义为大动脉硬化。结果与正常血压组相比,正常高值血压组的颈动脉结构异常患者百分比(60.7%比51.4%)、cfPWV[(8.78±1.48)比(7.92±1.30)m/s]、大动脉硬化患者百分比(13.7%比5.8%)明显增高(均P<0.05)。在正常高值血压组中,与颈动脉结构正常受检者(n=106)比较,颈动脉结构异常受检者(n=164)的大动脉硬化患者百分比明显升高(20.1%比3.8%,χ2=14.551,P<0.001)。在正常高值血压组中,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结构异常、年龄、糖尿病、静息心率、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服降糖药与大动脉硬化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在校正了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后显示,颈动脉结构异常、年龄、糖尿病、静息心率与大动脉硬化独立相关,颈动脉结构异常者发生大动脉硬化的风险是颈动脉结构正常者的5.25倍(OR=5.250,95%CI 1.580~17.448,P=0.007)。而在正常血压组中,颈动脉结构异常与大动脉硬化无独立相关。结论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颈动脉结构异常和大动脉硬化明显增加,并且两者独立相关。
张玲玉李建华沈逸华徐国焱韩英谢良地
关键词:正常高值血压大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非高血压人群中脂肪肝指数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非高血压人群脂肪肝指数(FLI)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高血压患者511例及非高血压者(未用药治疗的血压<140/90 mm Hg)312人。根据三酰甘油、体质量指数(BMI)、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和腰围计算FLI值:FLI=e^(0.953×lg三酰甘油+0.139×BMI+0.718×lgγ-GGT+0.053×腰围-15.745)/(1+e^(0.953×lg三酰甘油+0.139×BMI+0.718×lgγ-GGT+0.053×腰围-15.745))×100。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LVMI。在高血压患者及非高血压人群中按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LVH)、年龄、BMI及FLI水平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亚组人群中FLI对LVMI的影响。结果在非高血压人群及高血压患者中,合并LVH者的年龄[(60.2±9.6)比(53.8±10.2)岁,t=-4.031,P<0.001;(64.2±11.7)比(60.5±12.5)岁,t=-3.261,P<0.001]、收缩压[(119.2±11.1)比(116.5±11.3)mm Hg,t=-1.530,P=0.127;(142.4±20.0)比(136.7±17.1)mm Hg,t=-3.202,P<0.001]、LVMI[(117.1±23.9)比(81.9±13.8)g/m^(2),t=-9.882,P<0.001;(125.7±27.0)比(88.7±13.6)g/m^(2),t=-17.221,P<0.001]高于不合并LVH者,两组间FLI[23.02(15.52~43.13)比18.98(9.50~42.38),U=1.134,P=0.257;33.35(18.35~56.01)比39.28(19.53~58.76),U=-1.446,P=0.14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层分析发现,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中,老年(年龄≥60岁)患者LVMI水平高于中青年(年龄<60岁)患者(均P<0.05),高血压组中,老年组FLI水平低于中青年组[33.83(18.30~56.17)比40.94(22.52~62.09),U=-2.446,P=0.014]。按BMI分层分析发现,超重肥胖(BMI≥24 kg/m^(2))组FLI、LVMI高于正常体质量(BMI<24 kg/m^(2))组(均P<0.05)。在非高血压人群中,FLI≥30组LVMI水平高于FLI<30组[(92.0±22.1)比(84.6±18.6)g/m^(2),t=-3.158,P=0.002]。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对于非高血压人群,FLI、年龄、吸烟、心率是LVMI的影响因素(P<0.05),而在高血压患
欧筱雯蔡晓琪吴萍萍刘宇珑刘宇珑谢良地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老年人难治性高血压小知识
2023年
韩英
福建省成年人不同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分析福建省成人不同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系,探讨不同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使用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重要心血管病患病率调查及关键技术研究”福建省数据库资料。该研究为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抽取年龄18周岁以上,肥胖指标数据完整者共14 152人,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指数、体脂率、腰围、腰高比(腰围与身高的比值)、内脏脂肪指数(VFI)与高血压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个、一般性(体重指数、体脂率)和中心性(腰围、腰高比、VFI)肥胖指标联合对高血压的预测效力。结果 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4 482例,患病率31.67%。高血压组体重指数、体脂率、腰围、腰高比、VFI高于非高血压组(均P<0.001)。随着肥胖指标(体重指数、体脂率、腰围、腰高比、VFI)数据的升高,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指数、体脂率、腰围、腰高比、VFI与高血压患病风险相关(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各指标在总人群、男性及女性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6,总人群、男性、女性中预测效力最好的分别是腰高比、体脂率、腰高比,AUC分别为0.720(95%CI 0.711~0.729)、0.694(95%CI 0.681~0.707)、0.754(95%CI 0.742~0.766)。指标联合后,总人群、男性中预测效果最好的分别是体重指数联合腰高比(AUC=0.725,95%CI 0.717~0.734)、体脂率联合腰高比(AUC=0.703,95%CI 0.690~0.715),女性中AUC均<0.6。结论 体脂率、腰围、腰高比、VFI与高血压患病相关,单个肥胖指标预测效力最佳的是腰高比,两类肥胖评价指标联合预测效力最佳的是体重指数联合腰高比。与单一肥胖指标相比,联合一般性肥胖指标和中心性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没有更高的效力。
黄雅丽潘忞林黛茜韩英韩英陈纯娴王叶舟
关键词:肥胖指标高血压体重指数体脂率腰围
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的福建省居民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探究福建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高血压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省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9725人,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相关资料,并筛选其中健康生态学模型涉及的个人特质层、行为特征层、人际关系层、生活和工作条件层、政策环境层5个维度的变量,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福建省居民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构建可视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其预测能力进行验证与评估。结果福建省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4.2%,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3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人特质层中男性、年龄较大、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患病呈高风险相关;行为特征层中无体力活动、饮酒与高血压患病呈高风险相关;人际关系层中现居地为农村与高血压患病呈高风险相关;生活和工作条件层中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为非农民、自评经济状况较高与高血压患病呈低风险相关(均P<0.05)。依据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内部验证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95%CI)分别为0.835(0.826~0.844)和0.843(0.825~0.860),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校准度较好,决策曲线验证该模型具有临床适用性。结论福建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健康生态学模型的多个维度中均有成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高血压患病列线图预测模型可帮助医疗卫生工作者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从多维度、个人防治与环境防治相结合角度制定有针对性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常华靖林晨晗黄婧如林黛茜潘忞陈纯娴许昌声谢良地韩英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影响因素列线图
老年血脂异常的科学防治措施
2023年
韩英
一种病毒DNA提取试剂盒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病毒DNA提取试剂盒,属于核酸检测技术领域,包括盒体,盒体上侧设有盒盖,盒体中设有核酸分离机构,核酸分离机构设有接料件,核酸分离机构包括:若干呈竖向排列的反应层,反应层的左侧均设有楔形槽,反应层的右侧...
韩英
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调控机制被引量:8
2003年
韩英谢良地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迁移动脉粥样硬化
福建省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8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城乡居民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建省年龄>15岁常驻居民15 176人,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相关资料。结果福建省年龄>15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0.3%,标化后为24.2%。其中,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9.4%(标化率23.5%),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1.2%(标化率25.1%),农村高于城市(χ~2=5.720,P<0.05)。福建省城乡居民高血压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长、文化程度低下、高血压家族史、高体质量指数、中心性肥胖。此外,饮酒的农村居民患高血压危险较高。结论福建省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城乡间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存在细微差异。
林黛茜韩英王叶舟陈纯娴王华军谢良地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影响因素城乡
福建省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使用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福建省高血压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资料,抽取老年(年龄≥60岁)常驻居民4483人,观察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比较不同性别之间、沿海及内陆之间、城市及乡村之间高血压患病情况的差别,分析高血压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福建省老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60.2%,标化患病率59.1%,知晓率为55.8%,治疗率50.1%,控制率仅17.0%。其中女性高血压患病率(63.2%比57.1%)明显高于男性(P<0.05),知晓率(55.9%比55.6%),治疗率(50.6%比49.6%)及控制率(17.6%比16.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城乡间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比61.4%,P>0.05),但城市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明显高于乡村地区(60.2%比51.5%,56.1%比44.4%,25.4%比8.8%,均P<0.05)。与内陆地带相比,沿海地带患病率(77.0%比55.9%),及2、3级高血压患病率较高(25.9%比15.3%,15.5%比5.6%,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老年人群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中心性肥胖、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身体脂肪率及体质量指数(BMI)。结论福建省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在女性、沿海地带及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尤为明显,全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仍偏低。
潘忞余明众林黛茜韩英王叶舟王叶舟谢良地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