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赟
-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12年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作为克隆性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但因其并发血栓和向白血病转化等原因导致死亡,使得患者的寿命缩短。近年来,JAK2V617F和MPLW515L/K等基因突变的发现使人们对于PMF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进一步应用到PMF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的研究中;而高龄、既往血栓等因素也被确定为PMF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笔者就基因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 陈赟曾小菁
- 关键词: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血栓基因突变
- 人类血小板抗原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患者(AMI组)和对照者(对照组)各43例,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进行HPA1基因分型。比较2组HPA1基因多态性分布,Logistic回归分析HPA1基因多态性与AMI发病的关系。结果:2组HPA1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PA1ab杂合子患AMI的危险度较HPA1aa纯合子增加了4.308倍。结论:HPA1ab杂合子患AMI的危险度较HPA1aa纯合子增加。
- 陈赟曾小菁杨芳罗福敏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急性心肌梗死
- HPA3和传统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交互作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人类血小板抗原(HPA3)基因多态性与传统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15例AMI患者和2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SSP-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进行HPA基因分型,分析其在AMI中的危险因素,使用叉生分析法分析HPA3基因与传统危险因素在AMI中的交互作用。【结果】①HPA3基因多态性在AMI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PA3b等位基因与年龄≤60岁对AMI发病不存在交互作用(OR=1.361,95%CI=0.824-2.250);HPA3b等位基因与有吸烟史、伴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病史对AMI发病存在拮抗作用(OR=0.238,95%CI 0.130~0.436;OR=0.415,95%CI 0.248~0.695;OR=0.279,95%CI0.122~0.640;OR=0.372,95%CI 0.212~0.654)。【结论】HPA3b等位基因在AMI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与有吸烟史、伴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病史相互抵消。
- 陈赟曾小菁杨芳张婧罗福敏
- 关键词:人类血小板抗原急性心肌梗死
- HPA1~6、1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贵州地区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6、1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患者86例(61.05±10.27岁),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并行冠脉造影证实;对照组85例(60.74±6.88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血栓性疾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进行HPA基因分型,回归分析其在AMI中的危险因素。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PA2基因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34.169,95%CI 14.553~80.221),而HPA1、3~6、15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影响AMI发病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MI组中HPA1ab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在AMI发病的危险度比HPA1aa纯合子增加了4.256倍;HPA2aa基因型和HPA2b等位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0.148,95%CI 0.071~0.307;P<0.01,OR=6.221,95%CI 3.201~12.091)。结论①HPA1ab杂合子患AMI的危险度较HPA1aa纯合子增加;②HPA2aa纯合子可能是AMI发病的保护因子,而HPA2b等位基因可能是AMI发病的独立遗传性危险因素。
- 陈赟曾小菁
- 关键词:人类血小板抗原基因多态性急性心肌梗死
- 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血栓性疾病被引量:4
- 2012年
- 20世纪末至今,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之相应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原本在输血领域发现的血小板膜糖蛋白,被许多研究证实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科研人员又开始从宏观到微观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获得诊治血栓性疾病的手段。本文主要对二者联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陈赟曾小菁
- 关键词:膜糖蛋白血栓性疾病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