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虎

作品数:18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动脉
  • 10篇动脉瘤
  • 8篇颅内
  • 6篇栓塞
  • 6篇颅内动脉
  • 5篇颅内动脉瘤
  • 4篇疗效
  • 4篇覆膜支架
  • 3篇颈内
  • 3篇颈内动脉
  • 3篇颈内动脉海绵...
  • 3篇海绵窦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术后
  • 2篇椎动脉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栓塞
  • 2篇颈内动脉海绵...

机构

  • 17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医学院

作者

  • 17篇陈虎
  • 14篇邓剑平
  • 14篇张涛
  • 13篇赵振伟
  • 9篇于嘉
  • 8篇李江
  • 7篇高国栋
  • 5篇方伟
  • 5篇陆丹
  • 3篇刘福德
  • 3篇李帅
  • 2篇张登文
  • 2篇闫忠军
  • 1篇郝璞珩
  • 1篇刘宇峰
  • 1篇王军锋
  • 1篇宋锦宁
  • 1篇屈延
  • 1篇金鑫
  • 1篇曲友直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5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位置、尺寸和破裂与否,技术的操作成功率等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8±5.2)岁;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9例,后循环16例,平均大小为(2.05±0.72)mm,其中36例为破裂动脉瘤,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操作成功率100%。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1例继发脑梗塞,遗留轻偏瘫,其余均无并发症。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弹簧圈突出,达到致密栓塞。
于嘉邓剑平李江张涛陈虎方伟闫忠军赵振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附48例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48例(破裂动脉瘤25例,未破裂23例)VBDAs的临床资料,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9例,单纯支架置入术4例,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15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例,近全栓塞12例,不全栓塞8例。3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梗死,32例(破裂13例,未破裂19例)预后良好,6例(破裂5例,未破裂1例)不佳;术后复发5例(破裂2例,未破裂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VBDAs是安全有效的,但存在动脉瘤复发可能,长期随访很有必要。
刘福德邓剑平张涛陈虎李帅王俭博曲友直赵振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基底动脉椎动脉血管内治疗
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
邓剑平陈虎张涛李江于嘉陆丹高国栋赵振伟
关键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覆膜支架疗效评价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影像学分析及治疗策略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并根据其而采取不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均通过双侧眼动脉或筛前动脉供血,其中脑膜中动脉前支也参与供血7例。采用开颅手术9例,血管内治疗4例。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对选择治疗方式的影响。结果术后DSA复查示所有病人的动静脉瘘均消失,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逐渐好转。术后1年,DSA复查7例,均未复发。结论开颅手术治疗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明确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供血的病变,也可行介入栓塞治疗。
邓剑平陈虎张涛于嘉李江陆丹高国栋赵振伟
关键词:动静脉瘘影像学
大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动脉灌注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体会
陈虎
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区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区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区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巨大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夹层动脉...
陈虎邓剑平张涛李江于嘉赵振伟陆丹高国栋
关键词:覆膜支架颈内动脉海绵窦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文献传递
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中的使用
刘永张涛方伟陈虎胡焱孙鹏邓剑平赵振伟高国栋屈延
皮层扩散性抑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明确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对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利用皮层给以KCl的方法诱导CSD的发生,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行皮层脑血流测定,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AH组大鼠脑皮层血流较空白组和盐水组明显下降,其中5d组最低;皮层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5d组最明显;CSD发生后SAH组脑血流下降更明显,凋亡更严重,空白组和盐水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SAH后CSD的发生使脑血流进一步下降,皮层细胞的凋亡更加严重,CSD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郝璞珩宋锦宁陈虎安吉洋闫文涛李宇王军锋张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皮层扩散性抑制脑血流凋亡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探讨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行术后定期随访,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共78个动脉瘤,其中68个采用单LVIS支架辅助栓塞,6个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3个采用LVIS 3支架辅助栓塞,1个采用Neuroform支架+LVIS支架呈“Y形”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78个动脉瘤中,Raymond Ⅰ级39个(50.0%),Ⅱ级23个(29.5%),Ⅲ级16个(2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3/62).术中1例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穿支血管破裂,术后继发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术后1例患者非动脉瘤性出血死亡.6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 ~ 13个月,平均(7.2±3.1)个月.影像学随访32例(44个动脉瘤),完全栓塞率达70.5% (31/44).1例(2.3%)轻度复发,继续临床观察.电话随访28例(32个动脉瘤),临床症状均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于嘉邓剑平张登文李江张涛陈虎方伟闫忠军赵振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颞浅动脉-颞浅筋膜-脑贴敷术治疗烟雾病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颞浅筋膜-脑贴敷术治疗烟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4年运用颞浅动脉-颞浅筋膜-脑贴敷术治疗的31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共行36侧半球手术,术后随访6~59个月,平均20个月;临床预后优秀或良好26例(83.9%)。22例术后6~45个月(平均17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血供重建效果良好12例(54.5%)。术后发生脑梗死、硬膜下血肿及头皮缺血各2例,均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只有1例遗留术区头发生长障碍。结论颞浅动脉-颞浅筋膜-脑贴敷术是治疗烟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张登文邓剑平张涛陈虎赵振伟
关键词:烟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