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超
- 作品数:18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胡瑗《周易口义》中的天道观
- 2014年
- 本文从"道"与"气"、"形"与"用"、"理"与"分"三组概念出发讨论了胡瑗在《周易口义》中对天道的阐述,指出胡瑗之天道观的特点在于进一步破除孔颖达《周易注疏》中的玄学倾向,而通过天道为儒家的价值秩序观念奠基。这种奠基表现为:一方面,天道是人世秩序的根基;另一方面,人应该发挥主体性,以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实现天地给予的秩序。
- 陈睿超
- 关键词:易学思想天道观
- “所以”与“当然”——程颐天理观念的易学解读
- 2020年
- 程颐“天理”观念的内涵可以在易学哲学的视域下加以解读。在易学诠释中,程颐引入“所以”概念表述天理,揭示出其所蕴含的事物活动之法则与事物生成之根据两重意涵。此两重意涵的统一,意味着天理必须被把握为“所当然”之理,其作为对于事物活动之“所当然而不容已”的本质趋向的规定,构成了易道“生生”变化的普遍基础。程颐易学文本中出现的实然、必然含义的“理”,或者规定应然之理在现实中的具体实现方式,或者追究现实之恶偏离应然之善的原因,均被应然性所主导,展现出程颐易学与理学“以应然统摄实然”的贯通性思想路径。
- 陈睿超
- 关键词:天理
- 竹简《五行》篇中的“忧”
- 2016年
- 竹简《五行》篇第二章云:"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而依据帛书《五行》,此句以下还应校补以"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一句,与开头的结构完全相同。这提示我们关注《五行》篇"圣—天道—德之行"与"智—人道—行"线索背后更具根源意义的心灵环节——"忧"。
- 陈睿超
- 关键词:校补为己之学孟子思想
- 性论与理本——论程颐对王安石坤卦六二爻注解的批评
- 2023年
- 程颐对王安石注解坤卦六二爻的“因物之性而生之”之说提出了激烈的批评,此为易学史上的一桩公案。从思想来源看,王安石《易解》中对坤六二的诠释根本立足于儒家立场,但“因物之性”之说实有玄学思想的渊源。而程颐的批评则一般性地指出了“因物之性而生之”无论在玄学还是儒家思想中都难以成立的原因,即在于此说违背了自然物性观念本有的内在性与自发性特质。程颐与王安石在“性”论上的分歧,亦密切关系着二程理学的独特哲学建构思路,以及理学与新学的思想分野。
- 陈睿超
- 关键词:坤卦
- 胡瑗《周易口义》研究
- 作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是北宋义理易学的奠基性人物。由其弟子倪天隐编篡的《周易口义》,上承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下启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在义理易学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尽管《周易口义》一书如此重要,但目前...
- 陈睿超
- 关键词:易学思想
- 张载“气论”哲学的“两一”架构被引量:5
- 2021年
- 张载深刻思考差异与统一之关系而提出的"两一"架构,是其"气论"哲学的核心线索。这一思想架构将旧有宇宙论的"一生两"逻辑转变为"有两则有一",从而在形而上学层面解决了本原之"一"产生差异之"两"缺乏逻辑必然性的问题,将"一"理解为以差异性为前提的统一性;同时,在价值论层面通过"两一"之"一"的非现成化明确揭示了其作为差异对立因素之间的统合一致而具有的价值奠基意义。另外,通过将差异性之合一把握为气化活动的本质倾向性,张载又立足于"两一"架构论证了于气化世界的生生变化何以必然是一个无尽不息的过程,展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所特有的哲学品质与论证品格。
- 陈睿超
- 关键词:气论
- 邵雍《观物内篇》元会运世之数的价值意涵被引量:1
- 2015年
- 对于邵雍《观物内篇》所述先天易学"元会运世"之数的演算关系及其意义,学界尚缺乏较为准确的阐释。而根据《观物内篇》的文本内证及宋人张行成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元会运世"交错而成的从"元之元"到"世之世"的十六数实际上表达的是以大小不同的计时单位对同一"元"之时间跨度的换算。此种换算作为数量抵当关系,又象征着对应于"元会运世"的"皇帝王霸"之治道就其可持续性而言的价值等次划分,从而使"元会运世"之数具备了纪年功能之外的价值意涵。
- 陈睿超
- 胡瑗《周易口义》在释卦体例上的创新被引量:2
- 2015年
- 胡瑗的《周易口义》相对于孔颖达《周易注疏》在释卦体例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创新:1、重视对卦序与时义的阐释;2、成卦之义多"以二体言之";3、主张"诸卦四德亦天地四德"。这些体例创新均是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借易学解释"阐明儒理"的思想意图的体现。
- 陈睿超
- 朱子“心与理一”义辨
- 2023年
- 尽管朱子与陆九渊在心性论上的分歧通常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之别,但实际上朱子的哲学文本中亦不乏“心与理一”这样揭示心、理之一致性的思想表达。这种表达与阐释天理之“所当然而不容已”之义紧密相关,与朱子一贯主张的“性即理”说并不矛盾,其实质含义是性理作为“所当然”规定了心灵不容自己的本质倾向性,心灵的全部活动与状态都是对此本质倾向性的实现,理想的“本心”“明德”状态与实际的“心有善恶”状态尽可皆溯源于理。就此而言,朱子之心性论也可谓是建立了一种有别于陆氏心学、从“当然”之性理出发贯通心体的“纵贯系统”与“圆密宏大之心学”。
- 陈睿超
- 试论《潜虚》对《太玄》拟《易》方式的继承与调整
- 2018年
- 司马光的《潜虚》是仿效扬雄《太玄》而作的拟《易》著作。在文本结构和思想方法方面,《潜虚》对于《太玄》的拟《易》方式多有继承借鉴,也做出了诸多重要的调整改造,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太玄》体系存在的数字、符号、取象三方面因素相割裂的缺点,尽管相对于《周易》严整的象数系统仍有不足,但仍体现出其易学宇宙观体系独具的思想特色。
- 陈睿超
- 关键词:《太玄》《周易》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