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荣

作品数:58 被引量:48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身体活动
  • 9篇肥胖
  • 7篇代谢
  • 6篇成人
  • 5篇血压
  • 5篇身体
  • 5篇成年人
  • 4篇心肌
  • 4篇心肌梗死
  • 4篇膳食
  • 4篇农村
  • 4篇农村居民
  • 4篇卒中
  • 4篇脑卒中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减盐
  • 4篇高血压
  • 4篇梗死
  • 4篇村居
  • 4篇H

机构

  • 47篇中国疾病预防...
  • 9篇北京大学
  • 6篇山东省疾病预...
  • 6篇浙江省疾病预...
  • 5篇北京市疾病预...
  • 5篇青海省疾病预...
  • 4篇江苏省疾病预...
  • 4篇泰安市疾病预...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北京市心肺血...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青岛市疾病控...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宁波市疾病预...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河北省疾病预...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4篇陈晓荣
  • 21篇颜流霞
  • 16篇赵文华
  • 15篇马吉祥
  • 13篇白雅敏
  • 13篇徐建伟
  • 11篇王丽敏
  • 11篇吴静
  • 11篇蔡小宁
  • 8篇厚磊
  • 7篇张梅
  • 6篇姜勇
  • 6篇陈波
  • 5篇高荣涛
  • 5篇周敏茹
  • 5篇葛增
  • 5篇郭晓雷
  • 5篇姜莹莹
  • 4篇张新卫
  • 4篇李剑虹

传媒

  • 17篇中国慢性病预...
  • 6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国健康教育
  • 3篇中国运动医学...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营养学报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卫生研究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预防医学文献...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4
  • 2篇2003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5—2019年中国居民缺血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中国居民缺血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死亡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覆盖全国31个省份100个县(市、区)的中国心脑血管事件登记系统中2015—2019年缺血、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死亡数据,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发病率;以缺血、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比值计算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比;以死亡数量(例)与报告发病数量(例)的比值计算死亡发病比,并计算出血/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发病比的比值( RR)。采用Joinpoint 模型分析卒中发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变化趋势。 结果:2015—2019年共累计报告新发脑卒中病例1 354 614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 077 244例(79.52%),出血性脑卒中277 370例(20.48%);共报告脑卒中死亡病例248 620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病例119 819例(48.19%),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病例128 801例(51.81%)。2015—2019年各年度的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比依次为3.50∶1、3.76∶1、3.63∶1、4.23∶1和4.35∶1。2015—2019年全人群、城乡地区以及男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年度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趋势>0.05),但女性呈下降趋势(APC=-1.02%, P趋势=0.042);全人群、农村、男女性的出血性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均 P趋势<0.05);45~49岁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3.82%, P趋势=0.011),70~74岁(APC=-7.37%, P趋势=0.034)、80~84岁(APC=-9.75%, P趋势=0.001)及≥85岁组(APC=-11.22%, P趋势=0.017)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降低趋势。2015—2019年全人群出血性脑卒中 RR值为4.2,城市低于农村(3.8比4.3),55~59岁组城乡 RR差距最大(6.8比9.3)。 结论:2015—2019年间中国居民缺血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死亡形势严峻,且存在地区和人群差异。
陈晓荣颜流霞龙政厚磊蔡小宁王丽敏吴静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
青岛市城乡部分中老年人肥胖现况调查被引量:3
2003年
陈晓荣汪韶洁逄增昌董礼艳石学香苑妹
关键词:中老年人肥胖
山东省部分地区减盐干预人群盐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评价山东省减盐项目对该省部分县(市、区)居民盐与高血压相关知识改善的效果,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山东省自2011年启动全人群综合减盐干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于2011、2013年对3 061、1 206例18~69岁常住居民进行基线与中期评估问卷调查,利用赋分法进行知识得分评价,了解干预前后居民相关知识知晓率变化,运用χ2检验、t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率和知识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两年多的干预,居民12个分项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盐与高血压综合知识水平得分由2011年的(4.15±3.05)分增至2013年的(6.67±2.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011年比较,2013年农村与城市居民知识平均分均有所增加(P〈0.01),不同年龄组居民知识平均分均有所增加(P〈0.01),50~59岁与60~69岁年龄组平均分增加较多。经多重线性回归校正城乡与年龄构成的影响后,总体知识得分增加2.40分。结论减盐干预明显提高了居民盐与高血压相关知识水平,农村居民及老年人知识提高较为明显,城市居民及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干预措施需加强。
李惠先陈晓荣郭晓雷徐建伟张吉玉蔡小宁陈希葛增马吉祥
关键词:减盐高血压知识知晓
人群两次24小时尿量及食盐摄入量关联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两次24 h尿量和尿盐排出量,探讨24 h尿用于评估群体和个体食盐摄入量的价值。方法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和江苏省4个项目县,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69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间隔1 d两次24 h尿液,比较两次24 h尿量的差异,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分析两次24 h尿盐排出量的差异。结果128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42.3±14.0)岁,男性626名(48.6%)。24 h平均尿量为(1462±437)ml,第1次24 h尿量(1427±488)ml低于第2次24 h尿量(1498±552)ml(t=-4.439,P<0.001)。调查对象每日食盐摄入量为(9.8±3.3)g,男性每日食盐摄入量(10.1±3.5)g高于女性(9.5±3.1)g(t=3.09,P=0.002),不同年龄组人群每日食盐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7,P<0.001),1136名(88.2%)研究对象每日食盐摄入量高于推荐值。从个体层面比较,调查对象两次24 h尿盐排出量绝对差异<1 g,人数为279(21.7%),而有48.5%的调查对象差异>3 g。从群体层面比较,调查对象两次24 h尿盐排出量分别为(9.9±4.1)g和(9.7±4.0)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两次24 h尿盐排出量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508(95%CI:0.451~0.559)。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24 h尿钠能较好评估人群食盐摄入量,但不能准确反映个体食盐摄入量。
徐建伟白雅敏刘敏陈晓荣颜流霞吴静
关键词:尿量
2010年中国成年人就餐行为情况分析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成年人的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问卷调查数据,对97 016名18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进行分析,描述不同性别、年龄和城乡就餐行为差异。结果我国居民中92.9%是一日三餐,6.7%是一日两餐,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4%,在家和在外用早餐的比例分别为85.1%和14.9%,在家和在外用午餐的比例分别为81.7%和18.3%,在家和在外用晚餐的比例分别为89.3%和10.7%。女性居民在家用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78.56、1 922.68、1 515.95,P<0.01),随着居民年龄增加,在家用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均逐步升高,农村居民在家用早餐、午餐和晚餐比例均高于城市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814.42、2 965.02、1 328.71,P<0.01),西部地区居民在家用餐比例较高。结论在家用餐仍是我国居民主要用餐方式,但在外就餐和不吃早餐日趋增多应引起关注。应该加强营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徐建伟陈晓荣李镒冲王丽敏马吉祥
关键词:饮食行为
青岛地区35~64岁城乡居民血脂异常特点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35~64岁城乡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青岛市首次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分析702名35~64岁城乡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城乡居民血脂异常率达74.1%,以高胆固醇(TC)血症为主要类型。45~岁组男性高于女性(P<0.01),55~64岁组女性高于男性(P<0.01)。核黄素摄入不足(OR=0.480,95%可信区间0.277~0.832),饮酒(OR=1.585,95%可信区间1.024~2.455),体质指数(BMI)较高(OR=1.057,95%可信区间1.002~1.115),维生素E摄入不足(OR=0.986,95%可信区间0.971~1.002),收缩压偏高(OR=1.012,95%可信区间1.002~1.022),脂肪摄入较高(OR=1.009,95%可信区间1.002~1.017)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OR=0.996,95%可信区间0.992~1.000)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人群特点,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改善膳食结构获得理想血脂。
陈晓荣逄增昌肖颖汪韶洁石学香苑妹
关键词:血脂异常膳食调查
美国50年间职业相关体力活动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肥胖的相关性
2012年
迄今为止,肥胖的流行病学原因尚无较满意的解释,缺乏纵向的人群研究资料。该研究分析了1960年以来的50年间,美国人群职业活动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体重的相关性。该研究利用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私营行业统计数据,计算了职业活动的能量消耗,并从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结果中获取人群的体重数据。分析发现,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私营行业的工作岗位中,约50%需要中等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而2010年该比例已不足20%。经估算,
陈晓荣
关键词:肥胖
2010年中国成年人业余锻炼和业余静态行为情况分析被引量:48
2012年
目的了解我国成年人业余锻炼和业余静态行为现况。方法2010年在全国162个监测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有效涮查对象98649名。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采用WHO推荐的全球体力活动问卷(GPAQ),询问了调查对象的业余锻炼等身体活动情况与平均每天用于看电视、阅读、使用电恼、玩电子游戏等静态行为的时问。结果中国成年人、世余时间经常锻炼率为11.9%(95%CI:10.5%-13.3%),18-24岁组最高(15.6%,95%CI:12.2%-18.9%),25-34岁(9.9%,95%CI:8.0%-11-7%)和75岁以上居民(9.9%,95%CI:8.2%-11.6%)最低(P〈0.01),呈“双峰”型。男性(13.1%,95%CI:11.6%-14.6%)高于女性(10.6%,95%CI:9.3%-12.0%)(P〈0.01)。城市(19.9%,95%CI:17.4%-22.5%)高于农村(8.2%.95%CI:6.7%-9.8%)(P〈0.01)。不同职业人群中,农林牧渔水利类职业者最低(4.2%,95%CI:3.4%-4.9%)。东部(14.8%,95%CI:11.9%-17.6%)高于中部(9.7%,95%CI:8.1%-11.3%)和西部地区(10.3%,95%CI:8.4%-12.3%)(P〈0.01)。业余静态行为时间为(2.7±2.0)h/d,18-24岁组业余静态行为时间最长,为(3.8±2.6)h/d,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P〈0.01)。男性[(2.9±2.1)h/d]多于女性[(2.6±1.9)h/d](P〈0.01);城市[(3.3±2.2)h/d]高于农村[(2.5±1.9)h/d](P〈0.01);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9±2.1)、(2.7±2.0)和(2.6±2.0)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成年人业余时间经常锻炼率普遍较低,平均业余时间静态行为时问较长。
陈晓荣姜勇王丽敏李镒冲张梅胡楠赵文华
关键词:身体锻炼身体活动
2015~2019年中国居民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24年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中国居民脑卒中发病、死亡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2014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100个县(市、区)建立的中国心脑血管事件登记系统中2015~2019年脑卒中发病和死亡数据,以监测地区常住人口为分母,计算年度脑卒中粗发病率;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运用Joinpoint模型分析脑卒中发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变化趋势;以年度脑卒中病例的死亡数量(例)与报告发病数量(例)的比值计算死亡发病比。结果:2019年脑卒中粗发病率为468.48/10万,比2015年升高9.41%(APC=2.12%,95%CI:1.43%~2.82%,P_(trend)<0.01),且男性脑卒中粗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男性和女性的粗发病率分别升高11.26%(APC=2.53%,95%CI:1.83%~3.24%,P_(trend)<0.01)和7.26%(APC=1.63%,95%CI:0.81%~2.46%,P_(trend)<0.01)。2019年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523.82/10万,比2015年下降7.47%(APC=-1.72%,95%CI:-3.23%~-0.20%,P_(trend)<0.05),女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降低9.56%(APC=-2.27%,95%CI:-3.99%~-0.52%,P_(trend)<0.05),城市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降低13.19%(APC=-3.49%,95%CI:-5.34%~-1.61%,P_(trend)<0.05),城市女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幅度(15.82%,APC=-4.27%,95%CI:-6.34%~-2.15%,P_(trend)<0.01)大于城市男性(11.40%,APC=-2.95%,95%CI:-4.56%~-1.31%,P_(trend)<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粗发病率升高。相比2015年,2019年45~49岁年龄段的脑卒中粗发病率升高了12.48%(APC=3.18%,95%CI:1.67%~4.72%,P_(trend)<0.01),而80~84岁年龄段则降低15.76%(APC=-4.39%,95%CI:-7.63%~-1.04%,P_(trend)<0.05)。2015~2019年总体脑卒中死亡发病比为0.19。总体死亡发病比的年龄分布呈现“U”型,50~54岁及55~59岁人群的死亡发病比最低(0.10),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85岁最高(0.45),且各年龄段的城市死亡发病比均低于农村。结论:2015~2019年间监测地区脑卒中发病形势严峻,存在城乡、年
陈晓荣颜流霞厚磊蔡小宁龙政吴静
关键词: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
运动传感装置计步功能的效度研究
目的对国内市售的不同品牌型号的加速度计和计步器在不同身体活动情况下的计步功能的反应性评价。方法选取39名北京市高校学生及社区居民,年龄35.2±12.8岁,背侧腰间佩戴8种装置, 在塑胶跑道上按照节拍器设定步频(90、1...
陈晓荣李可基
关键词:传感装置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