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少斌 作品数:26 被引量:246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普通小麦双端二体的细胞学行为及在易位系检测中的应用 1989年 端体是指具有端着丝粒的染色体,它是非整倍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普通小麦完整染色体的错分裂而产生的。最早于四十年代,在普通小麦中发现了3B和4D染色体的各两个端体。随后,许多学者又发现了普通小麦的其它端着丝粒染色体。Sears在以“中国春”为材料培育出的缺体、单体、三体和四体的完整系列的基础上,近年来制备出了42个染色体臂的完整端体系列,并通过对“中国春”单体自交后代的不断选择、鉴定。 蒋建东 钟少斌 徐杰 姚景侠关键词:易位系 细胞学鉴定 双端 染色体构型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及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94年 本文综述了小麦近缘种属对白粉病的抗性、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小麦的RFLP分析、RAPD分析和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概况,为我国小麦抗病遗传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张德玉 钟少斌 姚景侠关键词:小麦 白粉病 基因定位 抗病性 阿拉拉特小麦染色体的C-带和N-带分析 被引量:2 2000年 应用C 分带和N 分带技术对阿拉拉特小麦 (TriticumararaticumJakubz ,2n =2 8,AbAbGG)的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构成分析 ,结果表明 :(1)C 分带和N 分带方法均可以使阿拉拉特小麦染色体显示稳定的带型 ;(2 )根据带型可以明确区分阿拉拉特小麦各条染色体 ;(3)阿拉拉特小麦A、G组染色体带型与普通小麦A、B组染色体带型差异明显 ,利用分带方法可以区分阿拉拉特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染色体 . 张旭 臧宇辉 钟少斌 刘朝晖 秦浚川 姚景侠关键词:阿拉拉特小麦 染色体 C-分带 麦类染色体图像电脑自动分析 被引量:1 1990年 以图像电脑自动分析技术研究了普通大麦(Hordeum vulgare L.)四个品种和栽培黑麦(Secale cereale L.)一个品种的染色体N-带和C-带,如染色体图像分割、单个染色体的提取、黑白灰度的调整、交叉染色体分离和弯曲染色体的拉直等.在此基础上对染色体特征带纹的提取和染色体电脑模式的建立,以及根据电脑模式而进行的同源染色体自动匹配方法均作了探索。证明这些方法和技术在植物染色体研究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姚景侠 钟少斌 徐杰 蒋建东 吕玉琦 鲍旭东关键词:麦类 计算机 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的RAPD分析 被引量:20 1993年 以10个核苷酸长的随机引物,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1对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旨在鉴定出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10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筛选,发现有4个引物(OPV03,OPV06,OPW15和OPX05)在这对近等基因系间表现出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其中由引物OPV03和OPV06扩增的多态DNA片段OPV03—1950和OPV06—1150只出现在抗病的近等基因系Khapli/8 chancellor中,推断其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但其连锁关系仍有待通过F2分离群体分析进一步确定。 钟少斌 张德玉 姚景侠 李松涛 张忠廷 王斌关键词:小麦 近等基因系 白粉病 DNA 麦类作物原位杂交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 1995年 为了更好地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麦类作物外源染色体的检测和基因定位,对麦类作物原位杂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利用缺口转译法对克隆的DNA 片段进行生物素标记,即节省时间,又可以获得较高的标记效率;对麦类作物的基因组DNA,宜采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标记法进行生物素标记,适当延长标记时间可以提高标记效率。(2)共变性法比较适宜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分别变性法如掌握不当易使染色体产生膨胀现象,变性温度过高也会使黑麦(Secale cereal)染色体的轮廓模糊不清。(3)应根据麦类作物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决定封阻DNA 的使用浓度,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DNA 为探针,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簇毛麦双二倍体的染色体中识别了簇毛麦的染色体。(4)麦类作物的原位杂交受洗脱强度的影响很大,利用甲酰胺进行洗脱可以获得背景清晰的原位杂交带型。随着原位杂交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 张德玉 钟少斌 李浩兵 姚景侠关键词:生物素 麦类作物 外源染色体 原位杂交 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小麦异源染色质及定位核糖体DNA 被引量:16 1991年 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品系“Badger”(Triticale)1B/1R 易位系“宁8026”和1R(1D)代换系“84056-1-36-1”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样本,以生物素标记的整个黑麦基因组 DNA 和小麦核糖体 DNA(r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如下:(1)利用整个黑麦基因组 DNA 作探针时,棕色的杂交信号分布于整个黑麦染色体上,使其与 Wrights 染色的小麦染色体明显不同,从而把“Badger”中的黑麦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区分开来,并且确定了“宁 8026”中的1B/1R 易位染色体及易位断裂点。(2)在“Badger”和“84056-1-36-1”中分别检测出6个和8个含核糖体 DNA 的杂交位点,分布在1B、6B、1R 和5D上。(3)用原位杂交发现小麦核糖体 DNA 基因在细胞分裂间期的表达行为。 钟少斌 张德玉 周楠 蒋建东 姚景侠 A.RLeitch I.JLeitch关键词:小麦 黑麦 原位杂交 核糖体DNA 小麦与玉米杂交及单倍体的产生 被引量:14 1995年 应用普通小麦不同品种(品系)与苏玉4号杂交,喷洒100ppm的2.4-D一至二次,授粉后子房膨大,其膨大率因品种不同而异。在部分膨大子房中剥取到发育幼胚,经组织培养后,获得单倍体小麦植株,植株未结实。 姚景侠 李浩兵 钟少斌 吴鹤鸣关键词:小麦 玉米 杂交 单倍体 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DNA原位杂交研究 被引量:10 1994年 以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基因组DNA作探针与小麦-簇毛麦杂种双二倍体及异附加系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旨在探索一种鉴定小麦中簇毛麦染色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首先试验了标记的簇毛麦DNA与小麦DNA之含量比对原位杂交效果的影响,发现探针混合液中不加未标记的小麦DNA时,获得的原位杂交结果较理想。在八倍体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2n=56)中,14对簇毛麦染色体出现明显的棕褐色原位杂交信号,而小麦染色体不显标记,使这2个物种的染色体很易相互区分开来。进一步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DNA与小麦-簇毛麦6V染色体附加系体细胞杂交,也可检测出其中1对附加的6V染色体。由于该方法标记的簇毛麦DNA覆盖各簇毛麦染色体的整个染色体臂,由此,用其鉴定小片段小麦-簇毛麦染色体易位是有效的。 钟少斌 张德玉 李浩兵 姚景侠关键词:小麦 杂交 杂种 染色体 用新的分子标记方法(RAPD)分析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α的近等基因系 被引量:84 1995年 RAPD是一种新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本实验利用这种技术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α的近等基因系进行分析。在10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3个引物在这对抗白粉病的近等基因系中所扩增出的带型出现差异。并根据理论计算所找到的差异与抗性基因Pm4α连锁的概率是0.7,即3个差异中应有2个标记与抗性基因连锁。 李松涛 张忠廷 王斌 钟少斌 姚景侠关键词:小麦白粉病 分子标记 抗白粉病基因 近等基因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