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新庆

作品数:48 被引量:221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海藻
  • 9篇海洋生物
  • 8篇大型海藻
  • 8篇端足类
  • 8篇珊瑚
  • 6篇浮床
  • 5篇植物
  • 4篇养殖
  • 4篇栽培
  • 4篇生态浮床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食物网
  • 4篇食性
  • 4篇同位素
  • 4篇稳定同位素
  • 4篇海洋生物学
  • 4篇海域
  • 3篇营养化
  • 3篇营养盐
  • 3篇摄食

机构

  • 29篇国家海洋局第...
  • 25篇厦门大学
  • 4篇海南省海洋与...
  • 3篇海南省海洋开...
  • 2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海洋出版社
  • 1篇山东大学(威...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47篇郑新庆
  • 19篇黄凌风
  • 15篇林荣澄
  • 7篇施晓峰
  • 6篇杜建国
  • 6篇陈彬
  • 6篇杨小舟
  • 5篇谢天宏
  • 5篇吴佳鑫
  • 5篇洪清波
  • 5篇林玉美
  • 4篇黄丁勇
  • 4篇牛文涛
  • 4篇张博
  • 3篇蓝文陆
  • 3篇李元超
  • 2篇胡文佳
  • 2篇王建佳
  • 2篇黄邦钦
  • 2篇李琰

传媒

  • 7篇海洋学报
  • 6篇应用海洋学学...
  • 3篇生态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第十届全国生...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极地研究
  • 1篇福建省海洋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10篇2015
  • 1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著;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
郑新庆王倩黄凌风王建佳林荣澄黄丁勇孙晓红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端足类食性
中国海域海洋生物的营养级指数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50–2011年渔获物捕捞量资料,分析了我国海域(包括大陆海域、台湾海域、香港海域和澳门海域)129种渔获物的营养级指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0–1974年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在3.45左右波动,1975–1978年下降至3.35左右,1982–1987年急剧下降到3.25并维持到1996年,1997–2011年平稳回升至3.34。与全球海洋营养级指数相比,1984年之前我国高于全球水平,而1984年之后则低于全球水平。就生物类群而言,鱼类对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的贡献最大,达73.1–85.8%;甲壳动物次之,为9.2–15.5%;软体动物较小,为3.3–11.6%;其他无脊椎动物的贡献最小,不超过1.8%。过度捕捞使我国部分渔获物由原来的长寿命、高营养级的底层鱼类变为现在的短寿命、低营养级的无脊椎动物和中上层鱼类。渔业捕捞许可管理制度、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和"负增长"计划、增殖放流、扩大海洋保护区面积等措施的实施可能是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
杜建国叶观琼陈彬郑新庆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
近10年涠洲岛周边海域表层海水营养盐含量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15年
根据2004-2013年间涠洲岛邻近海域共30个航次的营养盐监测结果,分析了涠洲岛邻近海域海水中营养盐的组成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3-4-P)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冬季〉秋季〉夏季,Si O2-3-Si各季节浓度差别不大.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无机氮年际变化幅度比较大,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NO-3-N与DIN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且对无机氮的贡献最大;Si O2-3-Si和NH+4-N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Si O2-3-Si下降趋势比较明显;PO3-4-P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营养盐化学计量比以及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盐限制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涠洲岛邻近海域主要属于磷限制,整个海域处于贫营养化程度.近10年来涠洲岛邻近海域海水中的Si/N逐年降低,N/P先降低后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会导致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
韩丽君郑新庆蓝文陆施晓峰李天深
关键词:海洋化学营养盐
筼筜湖食物网营养结构和能流过程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筼筜湖冬春季颗粒有机物的来源,筼筜湖食物网营养结构的季节变化,并利用EwE软件构建了筼筜湖的能流模型,评估了筼筜湖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和稳定度。主要结果如下:筼筜湖冬春季水相颗粒有机物(POM...
郑新庆
关键词:生态系统
一种室内小规模养殖水处理的藻屏系统
一种室内小规模养殖水处理的藻屏系统,涉及养殖水处理。设有2列支撑框、照明装置以及藻屏装置;支撑框为“п”型结构,支撑框架设在养殖缸的缸壁上,支撑框与照明装置和藻屏装置固定;照明装置设有外框和灯具,外框靠近养殖缸壁的一面开...
郑新庆李琰蓝文陆林荣澄杨小舟施晓峰
文献传递
厦门筼筜湖十年来大型海藻群落的变化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处典型高污染咸水潟湖.从2001-2011年,每年的冬、春两季都出现了大型海藻的藻华.其中,在2002-2004年,石莼(Ulva lactuca)出现暴发性增殖,每月石莼的打捞量...
郑新庆黄凌风
关键词:湖泊污染海藻群落结构生态修复
文献传递
环境饵料丰度的季节变化对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食性的影响——来自稳定同位素的证据被引量:7
2014年
测定了不同时期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和腺带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及其潜在食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 N),研究环境饵料丰度的季节变化对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食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筼筜湖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的δ13C和δ15 N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3月,受到输入筼筜湖的西海域海水大量陆源有机碎屑以及湖区周围的生活污水以及餐饮业输入的影响,筼筜湖POM的δ13 C和δ15 N明显贫化;而在9月,POM中δ13 C和δ15 N明显富集的内源性浮游植物的贡献增加。沙筛贝是典型的底栖滤食者,主要以POM为食,但它比POM富集的δ13 C值(3月和9月二者之间的Δδ13 C分别为2.9‰和1.6‰)表明它还摄入其他δ13 C相对富集的食物来源:石莼来源的有机碎屑可能是3月份沙筛贝δ13C富集的原因,而9月份则是由于再悬浮的底栖微藻对沙筛贝食源的贡献引起的。食碎屑的腺带刺沙蚕和日本大螯蜚在3月以石莼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为食,而9月份底栖微藻和浮游植物来源的POM是它们食源的主要贡献者。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筼筜湖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δ15 N都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Δδ15 N介于2.2‰~4.3‰),这是由于它们食源稳定同位素的季节性波动及其食性的季节变化引起的,而消费者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则受到不同时期环境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郑新庆黄凌风林荣澄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食性稳定同位素
中国海域海洋生物的营养级指数变化特征
  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50-2011年渔获物捕捞量资料,分析了我国海域(包括大陆海域、台湾海域、香港海域和澳门海域)129种渔获物的营养级指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0-1974年我国海洋营养级指数在3.45左右波...
杜建国叶观琼陈彬郑新庆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一种用于室内海洋生物养殖水处理的藻屏系统
一种用于室内海洋生物养殖水处理的藻屏系统,涉及一种海洋生物养殖水处理。设有支撑框架、藻屏和照明装置;支撑框架设有外壳、环管、支撑片、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外壳下方设一开口,开口与出水管道相连,环管置于外壳内侧上缘,环管由支...
郑新庆杨小舟林荣澄
文献传递
筼筜湖绿潮期间颗粒有机物及沉积有机物的来源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以原子碳氮比Cat/Nat、TOC/Chl a、δ13C和δ15 N等为指标,分析了筼筜湖绿潮爆发期间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有机物(SOM)的来源。结果显示,筼筜湖的POM主要以外源输入为主。在靠近海水入口的引水渠,POM主要来自厦门西海域的陆源有机碎屑;位于筼筜湖上游的干渠,生活污水及餐饮业废水的有机质是其POM的主要贡献者;内、外湖POM的Cat/Nat(6.94~7.08)与浮游植物接近,但它们并不以浮游植物为主,而主要来自引水渠和干渠有机质的输入。以内湖为例,它们对内湖POM的联合贡献高达54%~97%。筼筜湖SOM的潜在来源多样,但不同湖区差异显著:在大型海藻覆盖区,主要以大型海藻和POM为主,而在无海藻覆盖的区域,则主要来自POM的自然沉降或与底栖微藻的联合贡献。结果表明,在来源复杂的潟湖系统,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并不能很好的指示有机物的来源和成因,它在有机质的示踪方面并不如稳定同位素来得有效可靠。不过,基于多种指标的分析结果可能更准确。
郑新庆黄凌风杜建国林荣澄
关键词:POMNATTOCCHL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