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东
- 作品数:26 被引量:17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华南氧化锰矿新生代大规模成矿:年代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成矿年代学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矿床形成时代的精确测定是正确理解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必由之路.过去二十多年来,随着超高灵敏度质谱仪的诞生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成矿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成矿过程的客观认识和现代矿床学的发展.但直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工作还主要集中在各种内生矿床(岩浆矿床、热液矿床、热水成因矿床和变质矿床等).相较而言,次生矿床的成矿年代学研究却进展缓慢;世界上绝大多数次生矿床还没有确切或可信的同位素年龄.……
- 李建威Paulo Vasconcelos颜代蓉邓晓东陈蕾
- 鄂东南地区鸡冠嘴铜金矿床Au-Ag-Bi-Te-Se矿物学研究与金银富集机理被引量:16
- 2016年
- 鸡冠嘴铜金矿床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下三叠统大冶组大理岩中,矿石矿物以黄铜矿和黄铁矿及少量金银矿物为主,与矿化有关的蚀变包括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等。根据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干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硫化物阶段为金矿化的主要阶段。矿相学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电子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铜矿和黄铁矿,金的赋存状态包括可见金和不可见金,可见金以银金矿为主,其次为自然金和含银自然金,不可见金为纳米级自然金。主要载银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银矿物多以可见银(硒银矿、碲银矿和辉银矿等)产出,包括独立银矿物和显微包体银;不可见银主要以次显微包体的形式分布于硫化物中。鸡冠嘴铜金矿床是高温岩浆热液与碳酸盐岩地层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Au在高温热液中可能主要以氯络合物、碲络合物或碲化物熔体的形式搬运。随着矽卡岩化等蚀变作用的进行和热液温度的降低,热液中氯被消耗的同时硫逸度快速上升,Au主要以金硫络合物的形式在热液中运移,硫化物阶段早期大量Bi-Te-S矿物及少量纳米级自然金以显微包裹体的形式包裹于近于同时沉淀的黄铁矿中,随后碲银矿、辉银矿及硫铋铜矿与硫化物及石英和碳酸盐矿物共生产出。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由于温度和硫逸度的进一步降低导致金络合物不稳定,当Logf Te2<-20且-14
- 张伟张伟邓晓东邓晓东胡浩
- 关键词:成矿机理鄂东南
- 湖北丰山斑岩型铜-钼矿床铂、钯的富集规律
- <正>铂族元素(PGE)是高度亲铁元素,被广泛用于镁铁-超镁铁质岩石成因和有关地幔过程的研究。根据各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通常将PGE分为IPGE(Os、Ir和Ru)和PPGE(Pd、Pt和Rh)。IPGE具有难熔和相容性...
- 王敏芳邓晓东李占柯
- 文献传递
- 铜绿山Fe-Cu(Au)矽卡岩矿床花岗伟晶岩及其文象结构的成因:来自钾长石^(40)Ar/^(39)Ar年龄、微量元素和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证据被引量:3
- 2012年
- 铜绿山Fe-Cu(Au)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最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矿床的形成与铜绿山石英闪长岩岩株有关.矿区东南部发育有花岗伟晶岩,其形成时间介于石英闪长岩和矽卡岩之间.花岗伟晶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由石英和钾长石组成的文象结构非常发育.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表明,花岗伟晶岩的侵位时间为136.5±0.7Ma(2σ),与石英闪长岩的侵位时代和铜绿山矿床的成矿时代完全一致.铜绿山石英闪长岩与花岗伟晶岩的钾长石具有非常相似的主量元素,平均组成分别为Or81Ab18和Or78Ab21.根据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花岗伟晶岩中的文象结构是在快速冷却体系条件下、钾长石晶体生长边界层的SiO2和Al2O3浓度因生长不平衡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导致石英和钾长石交替生长形成的.铜绿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伟晶岩中钾长石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含量均较高,但与前者相比,花岗伟晶岩中钾长石的Rb、Pb含量明显增加,Ba、Sr含量显著降低,Li、Cs含量略微降低.大离子亲石元素图解(Rb-Ba、La-Ba、K/Ba-Ba、Rb/Sr-Ba)指示花岗伟晶岩是铜绿山石英闪长岩岩浆晚期高度结晶分异演化的结果.但花岗伟晶岩钾长石中Pb、Li、Ga等元素的变化却与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趋势相悖,表明流体作用在花岗伟晶岩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花岗伟晶岩中的石英发育大量熔融包裹体和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后者的均一温度为260~435℃,进一步证实花岗伟晶岩是从流体-熔体共存体系中结晶的.
- 邓晓东李建威张伟Vasconcelos Paulo赵新福
- 关键词:花岗伟晶岩铜绿山微量元素结晶分异
- 洛南-卢氏地区与铁铜多金属矿床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9
- 2011年
- 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洛南-卢氏地区出露大量与成矿密切相关的中酸性小侵入体,主要岩性包括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斑岩,其中大部分是该区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铁-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但迄今为止对这些岩体的侵位时代及岩浆活动构造背景的研究还很薄弱。文章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该区典型侵入岩(夜长坪、柳关、后瑶峪、圪老湾、蒲阵沟、黑山及杨沟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体的侵位时代介于158~131 Ma之间,是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定年结果还表明,闪长岩类岩石的侵位时间很短,主要集中在晚侏罗世末期〔(150±1)^(149±1)Ma〕,而花岗斑岩侵位则断续持续了近30 Ma〔(158±2)^(131±1)Ma〕。锆石U-Pb定年还首次为洛南-卢氏地区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铁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提供了准确限定,表明这些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前人资料,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燕山期岩浆活动始于晚侏罗世初,在早白垩世早期达到顶峰,并于早白垩世末期结束。华北克拉通南缘洛南-卢氏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强烈的伸展构造背景,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地质响应,其空间分布和侵位时代为了解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 胡浩李建威邓晓东
- 关键词:地质学锆石U-PB定年LA-ICP-MS克拉通破坏
- 青藏高原东缘玉龙斑岩铜矿床风化壳中针铁矿铁同位素的分馏机制
- <正>风化壳不仅是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风化作用的物质记录,还是联系地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风化壳的形成过程又是各种表生矿床(如氧化锰矿、红土型镍矿、红土型铝土矿、铁帽型金矿等)的富集过程,因而一直...
- 邓晓东贺治伟李建威黄方
-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风化壳针铁矿铁同位素青藏高原东缘
- 文献传递
- 丰山斑岩型铜(钼)矿床中铂、钯的富集特征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文章以湖北丰山斑岩型铜(钼)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ICP-MS分析了Pt、Pd含量,发现丰山斑岩型铜(钼)矿床矿石中Pt、Pd发生了富集现象。其中,Pt含量范围在0.037×10-9~1.765×10-9,Pd含量范围在0.165×10-9~17.979×10-9,Pd含量普遍较Pt含量高出1个数量级,表明丰山斑岩型铜(钼)矿床中Pd较Pt易富集。测试结果表明,斑岩体中Pt、Pd含量很低,说明岩体发生了分异,且Pt、Pd来源与中酸性岩体关系密切。研究发现,Au与Pt、Pd表现出明显的镜像关系,成为丰山斑岩型铜(钼)矿床Pt、Pd富集的特征表现。
- 王敏芳邓晓东毕诗健
- 关键词:斑岩型PTPD
- 风化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意义:进展、问题与展望被引量:5
- 2008年
- 风化壳是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风化作用的环境和物质记录,其组成、厚度、成熟度、保存程度等是古气候条件、区域构造活动性及地貌演化的直接反映。风化壳的形成年代是风化壳研究的关键内容,精确的风化壳年龄数据是查明一系列区域甚至全球事件的重要途径。风化壳中次生矿物(主要是钡硬锰矿族矿物和明矾石族矿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首次实现了对风化壳和风化作用的直接和精确定年,所获得的年龄数据为风化壳的形成演化、区域古气候古环境恢复、化学风化历史与矿床次生富集过程及新构造运动和山脉隆升历史等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风化壳中次生矿物定年存在的潜在问题及风化壳剖面取样的不完整性,有可能使风化壳的年龄分布变得相当复杂,导致对化学风化历史、风化壳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等的认识出现困难。为此,必须开展对风化壳的详细野外地质研究和精细取样,并综合采用多种先进测试手段,才能获得可靠的风化壳年龄数据。在对风化壳年龄数据进行解释时,还需要系统分析多种地质、环境资料(如古生物、盆地沉积物等),才可能获得有意义的地貌、构造和古气候信息。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红色风化壳中含有丰富的钡硬锰矿族矿物,是研究该区新生代以来化学风化、大规模次生富集成矿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的理想对象。
- 邓晓东李建威陈蕾张伟颜代蓉
- 关键词:风化壳^40AR/^39AR年代学次生矿物古气候
- 广西钦州-防城地区次生氧化锰矿床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及矿床成因意义被引量:7
- 2007年
- 钦州-防城锰矿带是中国次生氧化锰矿的重要产地之一,其含锰岩系为上泥盆统榴江组含锰硅质岩。锰矿床主要赋存在以腐岩带为主的风化壳中,矿石的主要矿物为软锰矿、锰钡矿、隐钾锰矿、锂硬锰矿、钙锰矿等,与之伴生的其他表生矿物有赤铁矿、针铁矿、石英、高岭石和其他粘土矿物。矿石多呈葡萄状、块状、网脉状构造。与原生含锰硅质岩相比,次生氧化锰矿矿石的品位明显提高,Mn含量平均达到42.6%。矿石化学分析和单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氧化锰矿石中还普遍出现Co、Ni、Cu、Zn等元素的富集,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05%(最高0.40%)、0.09%(最高0.53%)、0.08%(最高0.53%)和1%(最高2.2%);它们主要以类质同象和吸附的形式赋存在锂硬锰矿及隐钾锰矿中。氧化锰矿石和锰氧化物的Mn/Fe比值均较高,一般大于6~10,说明该区化学风化强烈,铁、锰分离显著,有利于形成高品位的优质锰矿。有害杂质元素P主要存在于针铁矿等铁的氧化物中。氧化锰矿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受气候、构造、含锰岩系及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
- 郎银生李建威邓晓东张伟颜代蓉陈蕾
- 关键词:氧化锰矿床次生富集风化壳
- 华南氧化锰矿晚新生代大规模成矿被引量:2
- 2008年
- 氧化锰矿是我国仅次于沉积型碳酸锰矿的重要锰矿床类型,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和福建等南方省区,但由于定年手段的限制,迄今对我国氧化锰矿形成时代的了解还极其有限。作者近几年利用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华南地区典型氧化锰矿进行了系统和精确的年龄测定,获得了一大批可靠的成矿年龄,年龄值介于23.64±0.29 Ma和0.48±0.17 Ma(2σ),表明华南氧化锰矿的大规模成矿至少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就已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更新世末期。基于多数氧化锰矿的上部矿石已被剥蚀或开采殆尽这一事实,可将华南氧化锰矿的成矿时间上溯到渐新世早期甚至始新世末期。研究发现,氧化锰矿的保存程度和年龄分布明显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如果剔除后期剥蚀程度和采样系统性的影响,可以认为华南氧化锰矿的形成在区域上具有同时性。本次研究还说明,次生氧化锰矿的成矿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形成一个具有工业意义的氧化锰矿可能需要上千万年的时间;这明显有别于多数内生热液矿床的成矿。本项研究为我国氧化锰矿以及其他类型的风化矿床(如红土型金矿和红土型镍矿)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 李建威颜代蓉邓晓东陈蕾Paulo Vasconcelos
- 关键词:氧化锰矿^40AR/^39AR年龄化学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