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运涛
- 作品数:16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明刻《唐宋丛书》本陆《疏》错讹考——与《盐邑志林》本陆《疏》的比较研究
- 2018年
- 明代的毛晋,清代的丁晏、赵佑、焦循及罗振玉等都对陆《疏》进行过考证校订,而通过对陆《疏》版本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所见陆《疏》其辑佚版本的源头应该是《盐邑志林》本陆《疏》,而较早对《盐邑志林》本陆《疏》进行校正的是明刻《唐宋丛书》本陆《疏》;通过考证明刻《唐宋丛书》本陆《疏》,我们还发现,陆《疏》有些错讹生成于《唐宋丛书》本陆《疏》重新辑佚和修订的过程中,这些独有的错讹直接影响了承袭这一底本的其他书籍,如毛晋的《毛诗陆疏广要》等,因而对《唐宋丛书》本陆《疏》这一系统的错讹进行考证实有必要。
- 赵运涛
- 勿因亲近而怠慢
- 2015年
- 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行程,让人百无聊赖,手机、平板电脑的电量以及零食已不足的提示更是让车厢内的人们手足无措,面面相觑。又熬过几个小时,一个小姑娘大抵觉得我不像坏人,开始和我这个陌生人说话了。二十多岁的她几乎走遍了全中国,丽江、拉萨、宁夏、西宁、大连……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因而插不上嘴。我们默契地对个人信息避而不谈,最多谈论到这次去哪,从哪来,家在何方这些看门大爷的问题便适可而止。得知这次旅行她刚刚从哈尔滨回来,家是西安的。
- 赵运涛
- 关键词:平板电脑渐行渐远妃子笑距离感
- 《诗经·大雅》“刺厉王”诗的二次生成被引量:1
- 2017年
- 在《诗经·大雅》中,《民劳》《板》《荡》《抑》《桑柔》这几首诗都被《毛序》认作刺厉王之诗。这几首谏诗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诗生成之前,已经存在过一个"陈志"的过程,《板》:"我言维服",《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等,这些"言"也是诗。《诗经·大雅》"刺厉王"的诗乃是在这些献"言"之后的二次生成。西周中后期,诗歌创作与歌唱的分离,使得献诗陈志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献诗"是文本的生成,"陈志"是文本转变为乐工"诵"的一种行为方式。乐工"诵"的行为方式,又因行为习惯,职业特点生成了一定的范本式,献诗的二次生成,既要承袭这一谲谏的范本式,又会以恢复纳言礼制与旧的规章为目的。
- 赵运涛李山
- 关键词:《诗经》厉王大雅
- 《荆轲刺秦王》知识背景新探
- 2017年
- 图穷匕见,荆轲突然左手拉住秦王嬴政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他。秦王一惊,使劲地向后一转身,袖子就挣断了。接下来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因剑太长,秦王拔不出来,只能跑,荆轲就跟在后面追,“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后来秦王终于找到机会把剑拔了出来,击荆轲,刺伤了他,荆轲见大势已去,张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地坐在地上说,我之所以不杀你,本是想劫持你,以完成和太子的约定,“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赵运涛李婷
- 关键词:《荆轲刺秦王》知识背景戏剧性太子
- 春秋时期“叹”的文化生成与演变
- 2016年
- 春秋时期的"叹"逐渐实现了"曰"的内容与"曰"的形式的分离,作为"曰"的内容,叹往往因为与礼结合,暗含文化背景,叹的行为发出者即是当事者本人,其维护的主要是与"叹"相关的礼,其所用是叹之"常礼";而作为"曰"的形式,叹的行为发出者未必是当事者本人,往往叹的对象才是当事者,其维护的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礼,其所用是"叹"这一行为方式。春秋时期"叹"的文化生成与演变,是以"礼"为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礼"。
- 赵运涛
- 关键词:春秋
- 生命的自愈
- 2015年
- 我曾带过这样一个学生,月考之类的小型考试总是名列前茅,然而每遇到期末或者模拟联考就会一落千丈。我曾一度认为她平时的成绩或许有些"水分",然而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绝非如此。她的基础很好,课上对答如流,课下刻苦踏实,我在班上甚至不能找到第二个和她一样用功的学生,即便是智商低人一等,如她这般努力,也足以勤能补拙,
- 赵运涛
- 关键词:联考三人成虎
- 春秋巫史至西汉士人文化心态的发展——以“城濮之战”相关文献的生成为中心
- 2016年
- "城濮之战"历来被看作是开"兵者诡道也"之先河,此战标志着春秋时期,诸侯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制度还是在军事斗争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文献中关于"城濮之战"的记载都大同小异,因为"异""小",所以往往易被忽略,实际上正是在"小异"之处,往往最能体现出时代的基本特征,通过梳理以"城濮之战"为中心的相关文献的生成,从而对春秋巫史至西汉士人文化心态的发展加以考辩。
- 赵运涛
- 关键词:文化心态
- 先秦“记”体文的生成方式研究
- 2017年
- 从"记忆"到文字记录昭示着"记"行为方式的产生,"记"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独特的社会功能是记体文生成的内在要求。早期巫史文献的生成,是行为方式"文本化"的结果,记体文在体例上承接了叙述的特征,在社会功能上彰显劝诫立意;早期儒家文献的生成,是私学传承模式的指认,注记的行为方式走向专论,在体例上影响了记体文议论的要素,"记"的行为方式生成了相应的言辞模式,在语言上影响了记体文质朴平实的特征。
- 赵运涛
- 关键词:先秦解经
- 原始文献与诸子文献的生成关系研究
- 2017年
- 巫史原始文献的散落,为诸子文献的生成提供了依据。《墨子》相关文献的生成方式,主要是将原始文献作为阐释其固有观点的论据;《孟子》则是通过阐释原始文献的意义,然后再提炼出观点。原始文献在《荀子》中偏向“用”,荀子为了论证观点,对儒家限定的原始文献进行了整理,使其更为系统化,向深度发展;《韩非子》也偏向于将原始文献作为论争的题材,但对各种原始文献的搜罗,更为宽泛。诸子文献的生成对于保存先秦的原始文献,其功不可没。
- 赵运涛周泉根
- 关键词:诸子论据论争
- 周厉王时期诗篇政治话语的“下移”被引量:2
- 2018年
- 周厉王时期,政治话语的下移主要体现在:诗篇中"我"的身份认同由王室下移到大贵族,由王室的口吻变成大贵族的口吻;"天命"的话语权下移成为贵族们对王室进行纳谏的终极依据;"以殷为鉴"这一政治话语也由西周初中期王室推行政策的动因,下移为贵族们以献诗陈志的形式对抗王室的政治手段;"民本"话语权的下移实现政治构想到真正可以与王室相抗衡的政治力量的转变。政治话语下移对诗篇的影响在于:诗篇的对象也由天上的神灵转为凡间大众,诗篇的政治意图也由西周初中期为了影响后世的历史判断转变为针砭时弊。
- 赵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