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花
- 作品数:37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韶关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论文学教育在应用型大学中的定位与作用
- 2013年
- 文学教育在应用型大学定位及其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学教育缺席的大学不能称为大学;缺乏文学教育的个体无法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大学开展文学教育,首先需要大学人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树立文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过具有人的尊严和趣味的生活,再次要注意授课内容和方式。
- 赵彩花
- 关键词:文学教育
- 大中小学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反思
- 2018年
- 大中小学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能够弥补大中小学教师各自的不足,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及幸福获得感,促进区域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体活动可分为职前职后发展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教研共同体、衍生共同体四种类型。行政单位与共同体成员需要共同努力,才能使组织充满活力。
- 赵彩花
- 关键词:共同体
- 从《四库全书》看个我自强的人格特征被引量:5
- 2009年
- 语句材料搜集采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 476种书籍检索关键词"自强"而得,分析策略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表明,个我自强人格内涵包括个我身体、个我精神和外界物质追求;个我自强体现为重自身轻外物的人格特征;个我的精神追求取向使修身能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衔接,它的存在也保证了个我自强人格的无私和崇高。
- 赵彩花黄希庭岳彩镇蔡亮赵天一
- 关键词:四库全书自强中华传统文化
- 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与时代论议风潮被引量:2
- 2008年
- 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与时代论议风潮密切相关。《史记》论赞风格、内容与当时论政、注释经书的热潮紧密相连;《汉书》论赞孕育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其时称引经书相互论难的风气对《汉书》论赞的形式和内容影响深刻;《三国志》论赞以当时的才性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后汉书》论赞实际就是笔写的论析名理的辨词。前四史论赞之所以具有其它正史论赞难以企及的艺术魅力,与浸染时代论议风潮密不可分。
- 赵彩花
- 关键词:前四史
- “韶文化”命名溯源及其文化性格被引量:1
- 2018年
- 韶文化是在与湘文化、赣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韶文化具有"乐"的精神、"风"的特质、"和"的境界。
- 赵彩花
- 关键词:性格
- 勇预时流——陈寅恪与郭沫若治学特色比较之一被引量:1
- 2005年
- 陈寅恪与郭沫若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都在史学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二人治学特色的同异,应是不无意义的工作。于相同处着眼,二人都能勇预时流,运用新史学的材料与方法以及唯物辩证法,同时结合社会需要而研究学术,这些是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
- 赵彩花
- 关键词:陈寅恪治学特色
- 张九龄与唐代儒家文论的佛道特色
- 2011年
- 张九龄认为文学要反映"群有",其"群有"内涵包括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张九龄的"文以明道"内涵指向社会政治时,其"道"指儒家之道;指向个人心灵安顿时,其"道"则兼综佛、道二家思想。张九龄"群有""明道"论的内涵典型反映了唐玄宗时代三教融合的影响,它也体现了唐代儒家文论外显为儒家之道而内修则兼有佛、道思想的典型特色。
- 赵彩花
- 关键词:明道儒家
- 张九龄的文学感兴观与言象表现观
- 2010年
- 张九龄虽没有专门的文学批评篇章,但在他的文学创作和评价他人生平的篇章中,时时凸显出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分析张九龄诗作中出现的"感"、"兴"、"情"和"言"、"象"、"意"等词汇,就会发现其"感"、"兴"的内容包括自然和社会、人生与历史,主张表达情之"和";其"象"包括物"象"、喻象和无形之"象",同时,张九龄对"言"、"象"、"意"的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与阐述。
- 赵彩花
- 关键词:感兴诗歌特征
- 论儒家自我调节及其内在机制被引量:4
- 2009年
- 儒家有丰富的自我调节理论和实践,具体体现在个体一生对行为、情绪、事业进退和人我关系等的调节。儒家自我调节内在机制可从认知和目标层面予以分析,认知层面上,儒家通过修正认知方式和树立认知源以调节;目标层面上,儒家以每天检查反思目标施行和用终极目标来指导实践,从而使人从认知、行为上超越困境,达到不忧、不惧和无怨的境界,成为身心和谐、人我和谐、天人和谐的个体。
- 赵彩花
- 关键词:儒家自我调节
- “颊上三毛”显精神——论《红楼梦》林黛玉之“心多”
- 2007年
- 林黛玉成为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典型形象。与作者刻画出了人物的“颊上三毛”——“心多”密切相关。作诗谈论、善感多情凸显了林黛玉的灵慧之心;言语含酸、行动多恼体现了她的猜疑之心;贾宝玉某些颇令世俗起疑的行事,林黛玉却并不猜疑,显现了林黛玉的知止之心。林黛玉“心多”其实是她的恋爱之心绾合身世之感的细致表征,它凸显的是“真心”,当与“妒”字区别开来。
- 赵彩花
-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