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蒙延海

作品数:80 被引量:21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9篇动脉
  • 24篇心脏
  • 23篇心肌
  • 22篇心肌病
  • 22篇肌病
  • 22篇肥厚
  • 22篇肥厚型
  • 21篇梗阻
  • 21篇梗阻性
  • 20篇手术
  • 19篇外科
  • 18篇术后
  • 18篇主动脉
  • 18篇肥厚型梗阻性...
  • 16篇心脏病
  • 16篇先天性
  • 15篇先天性心脏
  • 15篇先天性心脏病
  • 14篇房颤
  • 13篇围术期

机构

  • 59篇中国医学科学...
  • 16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国家心血管病...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德州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北京阜外医院

作者

  • 80篇蒙延海
  • 54篇张燕搏
  • 35篇王水云
  • 29篇黄海波
  • 27篇常硕
  • 26篇史晨
  • 24篇刘子娜
  • 22篇杨克明
  • 20篇杨秋蓝
  • 18篇常谦
  • 12篇张荣媛
  • 12篇朱昌盛
  • 10篇李守军
  • 10篇刘玲峰
  • 9篇田川
  • 8篇刘平
  • 7篇于钦军
  • 7篇于存涛
  • 7篇裴华伟
  • 5篇胡恩慈

传媒

  • 16篇中国循环杂志
  • 11篇中国胸心血管...
  • 8篇中华实用诊断...
  • 5篇中华胸心血管...
  • 5篇中国心血管病...
  • 4篇中国分子心脏...
  • 3篇中国心脏大会...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循证心血...
  • 2篇心血管外科杂...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华心力衰竭...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8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1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1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腔内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的评价方法及结果:Meta分析
目的:腔内治疗(TEVAR)B型主动脉夹层可以促进病变主动脉的重塑及减少主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应用系统综述的方法评价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评价方法及结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
蒙延海常谦田川裴华伟王春茂熊文龙刘文芝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后合并症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总结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后主要合并症,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至2014-07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由单一术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139例,男性87例、女性52例,年龄10~67(43.45±14.65)岁,体重26~105(66.46±13.94) kg,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50~270(84.48±44.75)mmHg(1 mmHg=0.133 kPa)。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根据术前已知的心脏合并疾病,必要时同期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随访1~24个月。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本组单纯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73例(73/139,53%),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合并其他手术66例(66/139,47.5%),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二尖瓣成形术15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经胸心脏射频改良迷宫术3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2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全组机械通气时间8~396(24.05±36.74)h,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27(2.85±3.18)d,术后住院时间5~35(10.11±4.57)d,术后心律失常108例,胸腔积液25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开1例,床旁血液滤过治疗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二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3例,无气胸、无二次开胸探查及二次手术。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基本消失。重症监护病房延时的主要因素为年龄≥55岁,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合并心律失常以及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远期随访患者症
张燕搏常硕王水云于钦军黄海波史晨蒙延海杨秋蓝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发症预后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瓣环钙化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价值分析
2023年
目的 明确二尖瓣瓣环钙化(MAC)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就诊于阜外医院并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队列,根据MAC及严重程度分组并比较组间基线及预后差异。生存数据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术前发生MAC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用于分析评估MAC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 整个队列共纳入1035例患者,112例(10.82%)患者存在MAC。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高龄、主动脉瓣环钙化、主动脉钙化、二尖瓣收缩前向运动(SAM)、二尖瓣瓣叶增厚和术前三尖瓣反流是MAC的危险因素。术后全因死亡(3.57%比1.08%,P=0.03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23.21%比14.41%,P=0.015)、复发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8.04%比2.49%,P=0.001)和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心力衰竭(心衰)(11.61%比5.53%,P=0.012)在合并MAC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调整其他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后,MAC是术后复发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中重度MAC是远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结论 HOCM患者发生MAC主要与高龄、女性、其他部位钙化、基线二尖瓣及三尖瓣状态等相关。在改良扩大室间隔肌切除术后,合并MAC的HOCM患者预后较差,二尖瓣反流复发率更高。
吴子宁朱昌盛聂长荣蒙延海杨秋蓝刘小希王水云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成人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术后延迟拔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索房室间隔缺损矫正术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阜外医院第二住院部行房室间隔缺损矫正术76例成年(年龄≥18)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呼吸机支持时间是否长于24 h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延迟脱机组[27例,男9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22±9.64)岁]和正常脱机组[49例,男16例、女33例,平均年龄(35.98±11.34)岁]。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变异。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模型,用以分析变量的显著性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延迟脱机组和正常脱机组患者体质量、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血小板、血红蛋白、血肌酐、血糖、血乳酸、术后最大心率及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迟脱机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肺动脉高压[OR=1.056,95%CI(1.005,1.110),P=0.030]、体外循环时间延长[OR=1.036,95%CI(1.007,1.066),P=0.016]以及术后血红蛋白减少[OR=0.874,95%CI(0.786,0.973),P=0.014]。结论术前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时间延长和术后贫血是成人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脱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胜文张燕搏柏利婷杨克明黄海波蒙延海刘子娜
关键词: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围术期机械通气
PiCCO技术指导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技术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围术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共100例ACHD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男44例、女56例),随机分为PiCCO组和经验治疗(对照)组,每组各50例。PiCCO组根据放置PiCCO导管检测的相关数据进行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平衡管理,对照组根据常规监测数据对患者进行经验性处理,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PiCCO组ACHD患者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3、0.04)。PiCCO组患者ICU期间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米力农)用量高于对照组(P<0.01,P=0.04)。术后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HD围术期应用PiCCO技术指导治疗并积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稳定循环可促进患者早期平稳恢复,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蒙延海张燕搏杨克明刘玲峰黄海波常硕史晨张荣媛杨秋蓝刘子娜
关键词: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成人先天性心脏病随机对照试验
一期“杂交”手术主动脉弓替换及早期随访结果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总结一期“杂交”主动脉弓部替换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及早期随访结果,探讨一期“杂交”手术适应证。方法2009年7月到2010年3月共22例累及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病人在“杂交”手术室完成一期“杂交”主动脉弓替换手术。分别采用正中开胸,常温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顺行主动脉弓部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和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替换和(或)主动脉瓣置换和(或)冠脉旁路移植术,顺行主动脉弓部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比较体外循环组与同期采用传统深低温停循环手术行主动脉弓置换者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时间及血制品费用。结果全组均成功同期完成手术并置覆膜支架。常温组支架直径(40.80±1.79)mm,支架长度(189.0±14.39)mm。1例病人术后第6天突然死亡,尸检证实为远端夹层破裂。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132.0±24.00)min,主动脉阻断(49.18±12.09)min;支架直径(33.82±0.60)mm,支架长度(187.91±6.33)mm;1例病人术后5天CT发现纵隔积液,开胸探查证实为淋巴积液;1例病人术后12天死于呼吸衰竭及肾功能衰竭。“杂交”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少于传统手术数组(P〈0.05);“杂交”手术者ICU天数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杂交”手术者使用血制品量及费用也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全组随访12—20个月,平均(14.45±2.33)个月。随访者均生存且恢复正常生活,无明显不适。CT复查支架无移位及内漏。术后早期支架段假腔闭合率100%。术后3个月远端夹层无变化,部分病人远端夹层血栓形成。结论一期“杂交”主动脉弓替换手术安全、有效,能较传统手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缩短�
魏以桢常谦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贺东冯钧吴永波蒙延海
关键词:动脉瘤主动脉瘤心脏外科手术
改良扩大Morrow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围术期处理策略及早期结果
蒙延海张燕搏黄海波常硕刘子娜史晨王水云
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处理策略的倾向性匹配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外科手术策略,明确CABG术同期是否行二尖瓣外科干预(MVS)对此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CABG治疗的连续234例中度IM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4例,女50例;年龄29~78岁,平均(61.5±8.7)岁。根据是否同期行MVS分为CABG组(108例,单纯行CABG术)和CABG+MVS组(126例,同期行CABG+MVS术),随访远期心脏事件、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等终点事件。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建立匹配队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倾向性匹配评分后建立匹配队列,包含78对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ABG+MVS组远期心脏事件及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间全因病死率、心源性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期行CABG+MVS术是远期心脏事件及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亚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术前无三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患者,CABG同期行MVS术后发生心脏事件概率更高(P<0.05)。而术前无三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LVEF≤0.55、左心房内径≥40 mm的患者,CABG同期行MVS术后发生房颤概率更高(P<0.05)。结论:CABG术治疗中度IMR患者,无论是否同期行MVS干预二尖瓣,均能改善左心室重塑,两者远期生存率相近。同期行CABG+MVS能保持较低的残留反流量,但远期心脏事件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更远期的预后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此类患者的手术策略应根据具体情况及中心手术质量进行个体化选择。
刘小希吴子宁王水云宋民孙寒松蒙延海汤开陈易新章良郑哲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策略
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及早中期随访结果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总结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病因、适应证及术后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收治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52例,其中男44例、女8例,年龄(53.8±13.5)岁。术前症状为胸背疼痛46例,声音嘶哑5例。急性23例,慢性29例;病变位于胸降主动脉51例,腹主动脉1例;假性动脉瘤直径(45.1±33.8)mm。所有患者均经主动脉增强CT确诊及随访。急诊手术3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单纯介入覆膜支架植入46例,颈部杂交介入覆膜支架植入5例,正中开胸常温杂交覆膜支架植入全弓置换1例。覆膜支架选择直径(34.2±3.3)mm,平均长度(157.7±20.3)mm。于出院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主动脉增强CT。结果无手术死亡,手术成功率100%。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1~31(12.6±7.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改善明显。术前有声音嘶哑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好转,其中1例术后早期声音嘶哑症状消失,但术后5个月时声音嘶哑重新出现,复查CT发现支架段主动脉较术前扩张,但无内漏。1例患者因突发大咯血来院急诊手术,恢复良好出院,但术后5个月因咯血性脓臭痰,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白塞氏病,经抗感染及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术前即有反复发热史,术后6个月又出现反复发热,经抗生素治疗好转。术后当时造影显示少量Ⅰ型内漏4例,至术后3~6个月主动脉增强CT复查均消失。其余患者术中当时造影显示无内漏,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主动脉增强CT复查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无内漏,假性动脉瘤腔内均血栓形成,直径较前缩小。2例分别在术后1 d和术后6 d出现偏瘫症状,前者康复出院,后者生存但有偏瘫后遗症。1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3个月在家突发脑梗塞死亡。结论�
魏以桢常谦于存涛蒙延海王亮
关键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随访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房颤的病因学研究及相关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房颤病因学的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本课题研究HOCM合并AF患者心房组织及室间隔心肌中胶原含量、纤维化情况,以及与CTGF、mTOR及P4Hα表达情况的相关性。观察mTOR蛋白在HOCM合...
蒙延海
关键词:房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因学心肌桥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