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亮
- 作品数:18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黄石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241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
- 2014年
- 为探讨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对24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65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98例)和经皮锥颅置管引流术(78例)进行治疗。结果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组的术后生存率为76.9%,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7%;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的术后生存率为85.7%,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2%;经皮锥颅置管引流术组的术后生存率为83.3%,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5%。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术者的技术水平、手术设备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 刘强胡胜傅丹吴星荣亮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
-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糖和血清中降钙素原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糖(FBG)和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1年2月—2015年2月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病人152例研究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其分为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3分~8分)72例,中型颅脑损伤(GCS评分9分~12分)54例,轻型颅脑损伤(GCS评分13分~15分)26例。另选同期本院1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于入院后24 h内,术后1 d、7 d、14 d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比较并分析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病人FBG、PCT动态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入院时FBG和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中度、轻度颅脑损伤病人在术后血清中FBG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下降(P<0.05);术后1 d和7 d时,3组病人血清中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术后14 d时,3组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7 d、14 d,预后不良组FBG和PCT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中FBG和PCT的动态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 荣亮郑鲲吴勇胡胜
-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血糖降钙素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预后
- 血清RDW、MMP-9联合GOS评分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检测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后获取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RDW、MMP-9联合GOS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RDW、MMP-9是影响GOS评分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RDW、MMP-9可鉴别诊断aSAH患者GOS评分≤3分/>3分(P<0.05)。结论RDW、MMP-9与aSAH介入患者预后评分指标GOS评分相关,通过检测RDW、MMP-9可用于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对指导早期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 荣亮林娅张丽芳吕娅王蓓
-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基质金属蛋白酶9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 蛛网膜下隙出血对皮质神经元损害的实验研究
- 2012年
- 采用经枕大池注射自体血方法制备蛛网膜下隙出血兔模型,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组织病理学观察神经元呈现延迟性损伤,胞体固缩,胞质及胞核深染,核质不均匀,胞核内染色质部分凝聚;甚至胞核溶解,线粒体肿胀、嵴消失。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隙出血组动物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细胞凋亡在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傅丹姚益群荣亮金杰汪凌吴星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元疾病模型
- 高血压脑出血三种手术方式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内科保守治疗其病死率高达50%~70%,外科治疗介入后病死率仍在30% ~ 50%.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其外科治疗的病死率有较大下降.我科自1998年9月至2012年5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41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对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作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 刘强胡胜傅丹吴星荣亮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
- 鼻饲置管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鼻饲置管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126例,根据鼻饲插管深度分为鼻胃管组(66例)和鼻肠管组(60例)。利用高通量实验测序分析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和多样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院内感染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鼻肠管组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增多(40 310.6±1 115.7 vs 34 473.7±883.4;P<0.05),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也明显增高[(44.8±9.7)‰vs(11.8±10.6)‰;P<0.05],而肠球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7.7±5.5)‰vs(4.3±9.5)‰;P<0.05],艰难梭菌属相对丰度也明显降低[(26.5±4.5)‰vs(2.9±1.1)‰;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菌群多样性增多是造成院内肺炎的危险因素(OR=208.580,95%CI为14.877~2924.311;P=0.000),而菌群的种类数(OR=0.0004,95%CI为0.000~0.163;P=0.010)和双歧杆菌属的增多是抑制胃肠道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OR=0.006,95%CI为0.000~0.248;P=0.007)。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鼻肠管喂养可导致肠道内细菌种类数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的增多,在不增加菌群多样性的前提下,细菌总种类数目和双歧杆菌的增多是预防患者发生院内胃肠道感染的保护因素。
- 荣亮祝小梅申松波胡玮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鼻饲置管深度肠道菌群
-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经蝶手术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经蝶手术的疗效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临床纳入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59例,手术方案均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观察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同时寻找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59例患者中,43例接受了肿瘤全切术,11例接受了肿瘤次全切术,5例接受了肿瘤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相关临床症状均较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59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术后有53例激素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并发症方面,16例患者发生尿崩,6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3例患者出现垂体功能低下,8例患者出现低钠血症,8例患者术后存在肿瘤残余。围手术期间,未出现1例患者死亡,亦未出现感染病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临床随访,未发现复发者。影响手术疗效因素方面,肿瘤大小、术前生长激素水平、肿瘤侵袭性均对患者手术疗效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P<0.05)。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有着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微腺瘤与非侵袭性腺瘤应用该术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侵袭性腺瘤或巨大腺瘤患者在术后往往需要配合放化疗,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 吕华荣吴勇胡胜胡玮申松波吴星荣亮
- 关键词: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疗效影响因素
- 25例桥脑小脑角区囊性病变的诊治经验
- 2011年
- 目的探讨桥脑小脑角区囊性病变的处理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桥脑小脑角区囊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结果 25例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学查示,囊性听神经瘤11例,囊性脑膜瘤8例,表皮样囊肿3例,蛛网膜囊肿3例。手术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1例行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桥脑小脑角区囊性病变的显微手术切除效果良好,如何达到全切以及神经功能保护仍需深入的研究。
- 傅丹姚益群荣亮汪凌金杰吴星
- 关键词:桥脑小脑角区囊性病变
-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DVT形成的临床资料,DVT确诊后给予介入、静脉溶栓和抗凝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治愈9例,好转1例。结论患者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是DVT的形成主要因素。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DVT形成因素应加强预防,提高警惕,一旦确诊,尽早实施抗凝、溶栓或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姚益群刘莉萍傅丹荣亮汪凌裴永恩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下肢静脉血栓
- 单鼻孔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视野恢复情况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观察垂体瘤患者行单鼻孔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视野恢复情况,探讨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垂体瘤患者48例(96只眼)。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视力、视野、眼底荧光造影、垂体MRI、中心视野检查。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视野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进行垂体MRI以及内分泌检查。对于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视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术前MD值的绝对值、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等与患者术后视野恢复有着密切的联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术前MD值的绝对值、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术后视野恢复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单鼻孔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垂体瘤较为有效的一种手术方式,对于术前MD绝对值较低,肿瘤最大直径较小以及年龄较小的患者,术后视野恢复情况相对较好。
- 吕华荣吴勇胡胜胡玮申松波吴星荣亮
- 关键词:内镜垂体瘤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