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建设

作品数:113 被引量:938H指数:17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技厅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1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天文地球
  • 24篇农业科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气候
  • 19篇遥感
  • 17篇气候变化
  • 14篇生态
  • 13篇青藏
  • 13篇青藏高原
  • 11篇气象
  • 10篇湿地
  • 10篇盆地
  • 10篇柴达木盆地
  • 8篇积雪
  • 7篇地表
  • 6篇遥感监测
  • 6篇日数
  • 6篇生态环境
  • 6篇图像
  • 6篇土壤
  • 6篇黄河源区
  • 6篇降水
  • 6篇干旱

机构

  • 103篇青海省气象科...
  • 29篇青海省防灾减...
  • 15篇青海省气候中...
  • 12篇青海省气象局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青海师范大学
  • 5篇青海省气象台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青海大学
  • 2篇青海省气候资...
  • 2篇青海省海南州...
  • 2篇青海省农牧厅
  • 2篇青海省人工影...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宁夏气象防灾...

作者

  • 113篇肖建设
  • 31篇校瑞香
  • 27篇李凤霞
  • 20篇颜亮东
  • 17篇李林
  • 16篇苏文将
  • 16篇伏洋
  • 14篇陈国茜
  • 14篇周秉荣
  • 12篇张娟
  • 12篇李甫
  • 11篇赵慧芳
  • 11篇刘宝康
  • 11篇李晓东
  • 9篇严应存
  • 9篇祁栋林
  • 9篇冯蜀青
  • 8篇吴素霞
  • 8篇李璠
  • 7篇肖宏斌

传媒

  • 7篇青海气象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中国沙漠
  • 4篇冰川冻土
  • 4篇草业科学
  • 4篇青海科技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干旱气象
  • 3篇高原气象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2012年高...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7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12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11篇2009
  • 8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寒草地干湿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及入渗对降水的响应被引量:9
2021年
为厘清高寒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对降水的响应,利用2015-2017年的降水和不同土层(5、10、20、30和40 cm)土壤水分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高寒草原和沼泽草甸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及入渗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于草原,生长季沼泽草甸降水频次较高,小降水事件占比较大。草原和沼泽草甸土壤水分对降水事件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小降水事件(≤5 mm)仅增加了草原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而对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均起到微弱的补充;草原5~10 mm的降水事件明显增加了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而>10 mm的降水事件才可明显补充1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沼泽草甸>5 mm的降水事件对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较上层(0~30 cm)明显。土壤水分增量不仅受降水事件大小和强度的显著影响(P<0.001),同时受降水前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和降水期间气温的显著影响(P<0.05)。相比草原,沼泽草甸土壤中湿润锋运移较快;小降水事件发生时,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蓄水量增加较多;大降水事件发生时,沼泽草甸0~40 cm土壤剖面蓄水量增加较少。结果表明,草原大降水事件(>10 mm)占比较大的特征对于土壤剖面蓄水具有重要作用,沼泽草甸高频次降水和雨水渗透更快更深的特征,有利于土壤更频繁获取和有效地保持水分资源。该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高寒草地区域尺度上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维持对降水格局的响应提供理论基础。
石明明王晓敏陈奇韩炳宏周秉荣肖建设肖宏斌
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高寒草地青藏高原
1980~2010年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太阳辐射变化特征研究
1980~2010年格尔木辐射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水汽压、能见度和云量等月气象资料,建立了适用于柴达木盆地太阳总辐射的多元回归方程,利用方程计算了柴达木盆地的太阳总辐射,进而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变化特征和...
祁栋林李晓东郭彩萍王力肖宏斌肖建设
关键词:太阳总辐射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沙尘暴天气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9年
以柴达木盆地9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16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气象因子和地表因子的关系,对比沙尘暴发生日与未发生日的气象因子和地表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柴达木盆地沙尘暴日数与风速、大风日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气温与沙尘暴日数存在正相关性,但各地区有差异;相对湿度和降水对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日照时数与沙尘暴日数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②植被对沙尘暴有抑制作用,但对柴达木盆地北部沙尘暴日数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冻土深度对沙尘暴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时间为2—3月。③沙尘暴发生时日最低气温偏高,相对湿度偏大,降水偏多,风速明显偏大,日照时数偏小,气温(地温)差偏小;日照时数小是沙尘暴发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李璠肖建设肖建设祁栋林
关键词:沙尘暴气象因子柴达木盆地
青海省高寒生态气象服务
2023年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核心地带,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又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与功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对该区生态安全和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气象服务作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支撑,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高原生态安全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具体行动。
祝存兄周秉荣肖建设李晓东陈国茜
关键词:生态气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气候变化背景
1961~2019年祁连山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利用青海祁连山地区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降水资料,文章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祁连山地区59a来降水量的年、季和月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在时间上,祁连山地区降水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59a来祁连山地区降水量以气候倾向率10.1mm/10a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以夏半年或夏季增加为主,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0mm/10a和6.6mm/10a。冬季降水波动较大,夏季降水相对稳定。(2)祁连山地区降水量年代际距平变化明显,表现为偏少—持平—偏少—增加四个阶段。(3)在空间上,过去59a祁连山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但波动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祁连山地区降水量以门源为中心分别向西向东南减少,多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以德令哈为中心向西向东逐步减少,且民和和互助站呈减少趋势。(4)祁连山地区年降水量突变具体发生在2015年。
肖莲桂石明章喇玉先夏全亮李宗凯肖建设
关键词:气候倾向率降水突变特征
黄河源区玛多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被引量:68
2020年
黄河源区玛多县作为“世界的一方净土”,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评价,以期为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提供支撑。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案例,统计了2005—2015年玛多县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计量了2005—2015年玛多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0年间玛多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高覆盖度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8.30%和3.85倍,低覆盖度草地、林地分别降低了44.29%和86.55%。(2)10年间林地、低覆盖度草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8.65%、-4.43%,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3.83%、2.83%,土地利用类型演变表现为从林地、低覆盖度草地向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的转移;前期(2005—2010年)林地、低覆盖度草地迅速减少,后期(2010—2015年)建设用地急速扩张。(3)10年间玛多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911.24×10^8元增长到2015年938.87×10^8元;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水文调节的ESV贡献量最大,在53.70%—55.24%之间。(4)10年间水域面积比例在8.21%—8.31%之间波动,ESV贡献量约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在50%左右,未利用土地和高覆盖度草地的ESV贡献量分别为16.85%—17.26%和13.78%—18.50%,低覆盖度草地的ESV减少了44.29%。
肖建设乔斌陈国茜史飞飞曹晓云祝存兄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青海省2008年牧草长势综述被引量:2
2009年
2008年青海省牧业区的牧草从4月14日开始陆续返青,至6月上旬普遍返青;8月31日开始黄枯,到9月下旬大部分地区牧草普遍黄枯。2008年,青海省牧区丰、平、歉3个等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百分比为:17%、35%和27%。其中草地占区域土地面积以丰年居多的地区为刚察、农牧交错区门源和尖扎,草地以平年居多的地区为曲麻莱、治多、玛多、甘德、泽库、河南、共和、兴海、海西州各地,以歉年居多的地区为称多、久治、杂多、玉树、玛沁、达日、班玛、囊谦、同仁、贵德、同德、贵南、祁连和海晏。牧草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对牧草的影响总体为前后期有利,中期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7月中下旬出现阶段性旱情,8月份出现低温天气,对牧草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严应存肖建设刘宝康
关键词:牧区牧草长势
近53a来祁连山南北坡潜在蒸散量及地表湿润度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祁连山地区15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月气象资料,计算和分析该地区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祁连山南北坡潜在蒸散量的年变化表现为单峰型,较大值出现在5-8月,较小值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湿润指数从5月开始逐渐增大,南坡7月最大,北坡9月最大,10月开始逐步减小。湿润指数与潜在蒸散量在祁连山地区存在明显的位相差。季节表现均为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潜在蒸散量相邻季节间的波动北坡明显大于南坡,湿润指数则相反;(2)祁连山地区南北坡潜在蒸散量均在波动中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湿润指数波动中缓慢增加,但变化趋势不明显。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增加速率均是北坡大于南坡。南北坡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未来变化趋势总体上将同过去保持一致,且北坡年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强度强于南坡;(3)通过与各气候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祁连山南北坡湿润指数(潜在蒸散量)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气温),其他气候因子的变化对地表干湿状况起增强或削弱作用。
祁栋林李甫肖建设李晓东肖宏斌赵慧芳苏文将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湿润指数贡献率
基于ArcGIS Engine+ ENVI/IDL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系统的研制
文章以青海省气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地理数据等为数据源,采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环境(C#语言),以基于COM组件技术的ArcGIS Engine作为底层开发平台,使用基于构件的方法,利用ENVI/I...
肖建设校瑞香陈国茜赵慧芳刘宝康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软件设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图像
文献传递
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环境响应被引量:28
2009年
通过分析环境演变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从4个方面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青海高原响应:①近45年来,青海高原表现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冰川冻土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等环境退化事实;②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湿润背景下,高原植被、湖泊、土壤、冰川及冻土的良性响应,表明高原环境的优劣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③全新世大暖期以来,青海高原从1 000年尺度看,20世纪正处于干冷期,从100年尺度看,正处于干暖化阶段,100年尺度上的升温则将带来湿润,而10年尺度上的升温多导致干旱;在增暖初期,由于降水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所以青海高原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幅增温以后,预计未来降水量增加的可能性很大;④近20余年,高原迅速增温将导致蒸发量增加,可抵消甚至超过降水增加的作用,造成气候干暖化,在达到稳定的暖湿阶段前气温和降水出现大幅度频繁的波动,将带来严重的旱、涝等灾害,20世纪可能就处于稳定暖湿阶段前的剧烈波动与多灾阶段。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汪青春肖建设杨琼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境响应青藏高原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