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连升

作品数:44 被引量:225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淮河流域
  • 18篇旱涝
  • 14篇气候
  • 12篇低频振荡
  • 11篇振荡
  • 11篇环流
  • 11篇降水
  • 11篇旱涝急转
  • 9篇汛期
  • 5篇气候预测
  • 5篇环流特征
  • 5篇降尺度
  • 5篇大气低频振荡
  • 4篇典型旱涝年
  • 4篇大气环流
  • 3篇气候特征
  • 3篇热带
  • 3篇西太平洋
  • 3篇夏季
  • 3篇环流异常

机构

  • 42篇安徽省气候中...
  • 5篇安徽省气象局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淮河水利委员...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淮河流域气象...
  • 1篇云南省气象科...

作者

  • 44篇罗连升
  • 30篇徐敏
  • 27篇丁小俊
  • 26篇程智
  • 7篇田红
  • 6篇段春锋
  • 4篇杨玮
  • 3篇吴蓉
  • 3篇谢五三
  • 3篇何冬燕
  • 2篇江双五
  • 2篇邓汗青
  • 1篇梁树献
  • 1篇周顺武
  • 1篇彭延昌
  • 1篇毕云
  • 1篇任敏
  • 1篇陈兴
  • 1篇王西贵
  • 1篇朱保林

传媒

  • 4篇气象科学
  • 3篇气象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文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兰台世界(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第28届中国...
  • 1篇第32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0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3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淮河流域汛期典型旱涝年低频环流特征分析
利用小波分析、Butterworth滤波器分析了淮河流域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和大气的低频特征,结果表明:(1)从典型旱涝年降水季节内周期特征来看,小波分析的结果显示典型涝年30—60 d周期段是其最显著的周期,排除了头部影...
程智徐敏罗连升丁小俊
关键词:低频振荡环流特征淮河流域
文献传递
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年代际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被引量:14
2019年
利用1961—2016年中国642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0—2016年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并探讨了2000年前后预测信号的转变。研究表明2000—2016年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00—2008年为降水偏多期,2009—2016年为降水偏少期,且两个时期降水差异显著。降水偏多和偏少期对应的大气环流有明显差异,淮河流域多(少)雨期,贝加尔湖高压脊(低压槽)明显,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为低压槽(高压脊),南亚高压偏弱(强)偏西(东),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偏弱(偏强),热带东风急流偏强(减弱),同时与南半球的索马里越赤道急流、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偏强(弱)有密切关系。前冬北太平洋涛动(NPO)可以作为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一个前兆信号,但2000年前后前冬NPO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生了年代际转折,2000年之前两者为明显的负相关,之后转为正相关。2000年之前冬季强(弱)NPO年与2000年之后冬季弱(强)NPO年对应夏季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为明显的高压脊(低压槽),贝加尔湖为低压槽(高压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我国南海到菲律宾北部(台湾附近海域),有利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多)。
罗连升徐敏何冬燕
关键词: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大气环流异常
淮河流域典型旱涝年夏季大气低频振荡特征
分析了淮河流域典型旱涝年夏季逐日降水的主要周期,涝年30d以上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大于旱年。500hPa高度场30~60d低频振荡方差贡献大值区与持续正高度异常对应,涝年欧亚中高纬度的低频振荡方差贡献大于旱年,而副热带、热...
徐敏罗连升丁小俊
关键词:旱涝低频振荡
文献传递
2011年6月沿江江南旱涝急转的成因分析和预测总结
2011年6月沿江江南出现5次强降水过程,降水量比常年偏多8成,发生了旱涝急转。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500hPa高度场、西太平洋副高和水汽输送来分析旱涝急转的成因。结果表明:前期春季副高偏南偏东、水汽输送...
罗连升徐敏程智丁小俊
关键词:气候成因气候预测
江淮流域6-7月极端强降水事件时空变化及环流异常被引量:24
2017年
基于江淮流域近53年(1961—2013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江淮流域6—7月极端强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将极端强降水事件分为沿淮型、沿江型和江南型三种类型。选取各类型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典型个例,对环流形势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典型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时,850 h Pa上均存在由华南西部向长江中下游的低空西南急流,沿淮型急流强度最强、急流轴位置最北,沿江型次之,江南型最弱、急流轴位置最南;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西伸脊点异常主要通过改变急流轴位置,来影响极端强降水的落区;200 h Pa上高空西风急流均表现出强度偏强,急流带偏窄,高空急流入口的右侧与对流层低层西南急流北侧相重合。在高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极端强降水发生区域上方垂直速度异常偏强,比湿异常偏大,梅雨锋位置的差异决定了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区域;无论是沿淮型、沿江型还是江南型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到中国南海附近海域。
杨玮徐敏周顺武罗连升
关键词:江淮流域极端强降水环流异常
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气候特征研究被引量:29
2012年
利用标准化旱涝指数和灾情资料挑选出了1960~2009年淮河流域各水资源二级分区的旱涝急转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分布、水位特征和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在这50年中共有13年出现了旱涝急转,约4年一遇,其频次和降水强度的大值区都位于流域上游和南部;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淮河流域的旱涝急转事件更频繁、平均强度更大。旱涝急转具有先减少后增加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就年内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上旬;干流各水文控制站的水位对旱涝急转的响应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王家坝站水位涨幅最大,对强降水的响应时间最短。从环流成因来看,三种典型的大气环流形势可以引发旱涝急转。
程智徐敏罗连升丁小俊
关键词:旱涝急转淮河流域
T63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在安徽省月降水预报中的解释应用
罗连升江双五田红徐敏谢五三
本项目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月动力延伸产品释用方法和具有本地特色的不同时间尺度共四种降尺度方法来预报月降水量。经过对1995~2005年共11年安徽省月降水量进行回报和检验,结果表明降尺度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对改进和...
关键词:
关键词:降水
淮河流域典型旱涝年夏季大气低频振荡特征被引量:6
2010年
分析了淮河流域典型旱涝年夏季逐日降水的主要周期,涝年30 d以上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大于旱年。500 hPa高度场30~60 d低频振荡方差贡献大值区与持续正高度异常对应,涝年欧亚中高纬度的低频振荡方差贡献大于旱年,而副热带、热带地区方差贡献小于旱年。旱年夏季,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较涝年弱,北半球低纬度地区850 hPa低频西风和印尼附近低频越赤道气明显强于涝年。涝年中国大陆沿海的低频反气旋位置较旱年偏南,江南、华南为低频西南气流控制。涝年ITCZ位于菲律宾附近,位置也比旱年偏南。旱、涝年夏季,200 hPa伊朗高原均为低频反气旋,南亚高压呈伊朗高压模态。旱年夏季,欧亚中纬度的低频反气旋导致南亚高压活动偏北,而涝年夏季南亚高压活动偏南。
徐敏罗连升丁小俊
关键词:旱涝低频振荡
2003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期间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淮河流域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 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期间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30~60d 低频振荡的联系。研究表明,2003 年夏季淮河流域在6 月底到7 月上旬出现了旱涝急转;小波...
程智罗连升丁小俊徐敏
关键词:淮河流域旱涝急转降水特征大气低频振荡
从有效位能变化来分析El Nino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3
2003年
利用近 5 0a的美国Maryland大学全球海洋同化分析资料和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与ElNino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有效位能 (APE)的时空演变过程 ,从有效位能变化角度揭示了近 5 0年来ElNino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热带太平洋ElNino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以前与其后的显著不同。在有效位能异常变化的振幅和频率方面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以后 ,振荡的振幅显著增大 ,直频率变慢。在有效位能异常变化的振幅和频率方面 ,70年代末期以前 ,ElNino事件的先兆是有效位能先在热带西太平洋异常积累 ,然后这些积累的有效位能沿赤道快速向东传播并释放能量 ,使得东太平洋出现能量的异常 ,东太平洋的有效位能减少 ,产生ElNino事件 ;70年代末期以后 ,ElNi no事件的建立没有表现异常的有效位能在热带西太平洋的积累 ,其建立表现为赤道中太平洋直接出现的局地有效位能的异常 ,然后表现为不稳定海气耦合模态增幅性地缓慢向东传播 ,使得东太平洋的有效位能减少 ,发生ElNino事件。
罗连升杨修群
关键词:ELNINO年代际变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