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嗣亮

作品数:32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11篇政治法律
  • 5篇文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毛泽东
  • 9篇主义
  • 4篇延安时期
  • 4篇意识形态
  • 4篇文艺
  • 3篇社会主义
  • 3篇思潮
  • 3篇马克思主义
  • 2篇意蕴
  • 2篇政治
  • 2篇知识分子
  • 2篇人民
  • 2篇社会
  • 2篇视阈
  • 2篇特质
  • 2篇资本主义
  • 2篇文化
  • 2篇文艺思想
  • 2篇马克思主义大...
  • 2篇毛泽东文艺

机构

  • 32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国计量学院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广东行政职业...
  • 1篇美国德州大学
  • 1篇弗林德斯大学
  • 1篇俄勒冈州立大...

作者

  • 32篇罗嗣亮
  • 2篇郭文亮
  • 2篇谭群玉
  • 2篇邵小文
  • 1篇龙柏林
  • 1篇黄寿松
  • 1篇何姗
  • 1篇林育川
  • 1篇张贤勇
  • 1篇洪长泰
  • 1篇方剑
  • 1篇刘瑜
  • 1篇李怀印
  • 1篇宋扬
  • 1篇彭丽君

传媒

  • 12篇现代哲学
  • 2篇理论学刊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求实
  • 1篇实事求是
  • 1篇思想战线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党的文献
  • 1篇理论界
  • 1篇理论建设
  • 1篇学术论坛
  • 1篇中共云南省委...
  • 1篇福建省社会主...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毛泽东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牡丹亭》中“情”的多重意蕴被引量:1
2006年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何姗罗嗣亮
关键词:情欲情爱
人民政协制度的文化根基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人民政协制度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于革命文化,浸润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人民政协制度的民族文化根基,革命文化是铸就人民政协制度的精神文化根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支撑人民政协制度的制度文化根基。在新时代,深入理解人民政协制度的文化根基,认清人民政协制度基于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鲜明特色,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对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江秋飞罗嗣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制度文化根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毛泽东延安时期文艺普及思想的政治图解被引量:2
2006年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普及思想不仅是一种文艺主张,更是一种文化政治理念。它在毛泽东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史及延安文艺现状的审慎分析之后出场,以走进民众作为政治方向,而提升民众则是其政治目标。在实行这一思想后,毛泽东关注了来自文艺普及实践的政治反馈。如何改造和团结民众尤其是农民,这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始终在考虑的问题。
罗嗣亮
关键词:毛泽东民众农民文艺工作者
在传统与革命之间——范文澜与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范文澜这位1949年后中国重要史家作品的研读,文章考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以及共产党内部)政治和文化斗争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革命叙事"的产生。作者认为,范文澜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新的解释,主要是作为共产主义者抗拒国民党史学中的"现代化叙事"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挑战"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近代史解读的产物;后者在苏联以及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广为流传。然而,作为文献学专家的学养背景、马克思主义修养方面的欠缺、以及民族主义的抱负,大大削弱了范文澜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于历史的分析。
李怀印罗嗣亮临川
关键词:史学
阶级意识概念的流变:从卢卡奇到后期创造社被引量:3
2006年
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在西方影响深远,还通过日本的福本和夫这一中介人,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的后期创造社。卢卡奇、福本和夫、后期创造社三者一脉相承,都将阶级意识看作影响革命进程的至关重要一环,但对这一概念又各有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后期创造社对阶级意识的理解虽不尽完美,但具有一定深度。它作为卢卡奇思想在中国的首次阐释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罗嗣亮
关键词:阶级意识卢卡奇后期创造社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价值维度
罗嗣亮
关键词:毛泽东文艺人民
毛泽东延安时期文艺普及思想的政治图解
<正>众所周知,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同时也是造诣颇深的文艺家和自成一家的文艺思想家。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体系中,文艺普及思想无疑极具特色,是其文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在延安时期集中提出
罗嗣亮
文献传递
毛泽东时代的庆祝游行:中国五十年代的国家景观被引量:10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性的庆祝游行是一个内容丰富而驳杂的文化主题,于此,史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景观,其中首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五一节和国庆节(10月1日)庆祝活动,都是精心组织并有着多重目的的政治仪式:既是打破旧秩序、迎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反传统的节日,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权威的合法化,又是共产主义领导下无数成就的展示,亦是对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毛泽东中心地位的肯定,同时还宣告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存在。尽管受到苏联的影响,这些庆祝游行还是表现出浓重的民族风格。它们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变化。最终,毛泽东和其他党内高层领导,同时充当着演员和导演,小心翼翼地控制和编排游行者的动作,让作为观众的游行者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对党和党的主席所取得的成就大加赞颂。
洪长泰罗嗣亮马海霞
关键词:毛泽东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 以建国后十七年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3年
建国后十七年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宣传普及三个方面进行的,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实践,可以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宝贵的启示。
罗嗣亮
关键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国后十七年
马克思与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被引量:10
2007年
马克思和罗尔斯似乎有着十分不同的正义观。马克思主张,正义概念的功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以主导生产模式所要求的操行,作为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律令。罗尔斯则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它的法则可能被所有这样的人所认可:他们公正、合理地商讨的问题,是如何公平划分彼此之间在社会合作中的负担和利益。尽管体现在马克思和罗尔斯立场之间的种种重要不同仍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两种正义观上显然不同的立场,是能够调和的。尽管受到黑格尔和康德的不同影响,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还是能显示出一致之处。在提出明确的正义政治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以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体制中能够实行的。这导致他的“康德式构成主义”,向黑格尔的观点靠近,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奠定了他对普遍的、社会先验的正义原则的拒斥。笔者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两人所追问的,都可以被看作是何种社会制度能够实现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不过,其间仍有两点重要不同。首先,马克思憧憬的,似乎是一种超越休谟和罗尔斯所谓“正义环境”的社会,而对罗尔斯(2001,P177)来说,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则是乌托邦。其次,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基础的市场关系应该被超越,因为这些市场关系天然地包含着生产者与生产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虽然在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里,市场的消亡也许可能,罗尔斯却宣称,在要求必须公正解决竞争的任何社会里,市场消亡均不可能。笔者认为,如果将马克思对市场的拒绝,看作是从根本上拒绝“商品拜物教”,那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就能调和。笔者的结论是,除了马克思关于未来无阶级社会概念中含有理想成分外,在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观上,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相当接近。
伊恩·亨特谭群玉罗嗣亮张贤勇
关键词:罗尔斯资本主义正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