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皮斌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炎
  • 6篇病毒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基因
  • 4篇SEN病毒
  • 3篇重型
  • 3篇重型乙型
  • 3篇重型乙型肝炎
  • 3篇细胞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慢性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抗原
  • 2篇抗原性
  • 2篇基因型
  • 2篇合酶
  • 2篇肝炎病毒

机构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2篇皮斌
  • 9篇田德英
  • 5篇许东
  • 4篇陈红云
  • 4篇宁琴
  • 4篇宋佩辉
  • 3篇黄元成
  • 3篇严伟明
  • 3篇韩梅芳
  • 3篇周耀勇
  • 3篇张振纲
  • 3篇习东
  • 3篇黄加权
  • 3篇罗小平
  • 2篇王洪武
  • 2篇丁红芳
  • 2篇陈韬
  • 2篇刘小娟
  • 1篇杨道锋
  • 1篇宋建新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肝...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EN病毒ORF2基因序列和抗原性初步分析
目的:对SEN病毒(SEN V)开放阅读框(ORF)2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原核表达,并对表达蛋白进行抗原性分析。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SEN V ORF2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系统进化分析,双酶切...
许东田德英黄元成张振纲皮斌陈红云宋佩辉
文献传递
拉米夫定对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86例拉米夫定治疗18个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基序、G1896A、A1814C、A1792T和G1764A单碱基变异检测。结果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127例(79%),C基因型24例(15%),BC混合型9例(6%),未发现A、D和E基因型。拉米夫定治疗的86例患者中,17例(19.7%)发生YMDD变异,B型14例,C型2例,BC混合基因型1例,其中6例发生多重变异,包括B型4例,C型2例;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B型41例(68.3%)高于C型8例(40%)(P<0.05)。另外17例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仍阳性,亦未发现YMDD变异株。结论湖北地区HBV存在B、C和BC混合基因型,B型为本地区优势基因型,B型在拉米夫定治疗中更易发生YMDD变异;未变异者,血清HBeAg/HBeAb转换率高。
陈焰田德英皮斌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突变拉米夫定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及肝纤维化的关系被引量:1
2004年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一种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近年研究发现PPAR能够调节炎症反应、控制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其中也包括一些肝炎相关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肝纤维化以及肝癌等.本文主要论述PPAR与HBV复制、肝纤维化的关系.
皮斌田德英
关键词:肝纤维化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HBV复制相关疾病
KCTD9在暴发性肝炎小鼠中的作用机制初探
2011年
目的初步探讨KCTD9在暴发性肝炎模型小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78只BALB/cJ小鼠(其中雄性6只)随机分为暴发性肝炎对照组和暴发性肝炎模型组,每组39只(每组雄性3只);75只C3H/HeJ雌性小鼠分为慢性肝炎对照组(36只)和慢性肝炎模型组(39只)。模型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MHV-3(100PFU)。暴发性肝炎对照组和模型组48h试验点以1只雄性小鼠供取睾丸,2只雌性小鼠供取肝脾等组织标本和分离肝细胞,10只雌性小鼠为1个单位取肝组织供分离肝脾淋巴细胞;慢性肝炎对照组和模型组48h时以1只小鼠供取肝脾组织,1只小鼠供分离肝细胞,10只为1个单位供分离肝脾淋巴细胞,重复3次,剩下3只小鼠在建模15d时处死,仅供取肝脾组织。磁珠分选肝脾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KCTD9在暴发性肝炎、慢性肝炎模型动物中的表达差异,各组间比较用f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CTD9mRNA在暴发性肝炎模型组小鼠肝CD8+T细胞、CD4+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分别上调8.8倍、59.4倍、577.1倍,f值分别为-5.393、-3.706和-4.71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脾CD4+T细胞、CD8+T细胞中,KCTD9mRNA表达水平分别下调了43%和69%,t值分别为2.906、10.98,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在慢性肝炎模型组小鼠肝NK细胞和CD4+T细胞中KCTD9mRNA分别下调71%、51%,t值分别为3.827、5.74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CTD9蛋白在暴发性肝炎模型组小鼠肝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坏死灶周围及组织中炎症浸润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脾中阳性细胞仍散在分布,与对照组比较,脾白髓中细胞数量减少达71%。结论KCTD9在MHV-3诱导的暴发眭肝炎模型小鼠肝脏高表达,可能参与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
周耀勇邹勇陈韬王洪武韩梅芳皮斌严伟明习东黄加权罗小平宁琴
关键词:动物T淋巴细胞NK细胞
KCTD9多肽抗体的制备和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利用人工合成多肽制备针对人源、鼠源KCTD9(hKCTD9、mKCTD9)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以期用于与KCTD9表达异常密切相关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方法:根据hKCTD9、mKCTD9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合成多肽(Pep),并用化学方法与匙孔血蓝蛋白(KLH)连接,纯品Pep-KLH免疫纯种新西兰雄性大白兔,所制备的抗血清用ELISA、Western blot实验鉴定,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应用于正常人和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KCTD9的检测。结果:ELISA检测表明,用Pep-KLH免疫的大白兔所制备的抗血清可与Pep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血清可识别MHV-3感染BALB/cJ小鼠PBMC特异性条带,相对分子质量(Mr)为37 kD。对正常人和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hKCTD9在正常人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表达,但是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高表达。结论:所制备的KCTD9的多肽抗体(多克隆抗体)可识别mKCTD9和hKCTD9分子,具有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为深入研究这一新发现的分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手段。
周耀勇皮斌刘小娟韩梅芳严伟明习东宁琴
关键词:多肽抗体肝炎钾离子通道
HBV基因型及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在肝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BCP区双突变)之间的关系,探讨HCC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40例HCC患者作为研究组,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法进行基因分型及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结果:40例HCC患者中有30例HBV DNA定量阳性,平均对数值为(6·53±1·31)copy/ml,将30例HBV DNA定量阳性的HCC及40例CHB患者的血清进行HBV基因分型及基因变异检测,结果显示30例HCC中HBV B基因型5例(16·7%),C基因型25例(83·3%);BCP区双突变共有20例(67·7%),其中B基因型1例,C基因型19例,BCP双突变率在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中分别为20%(1/5)和76%(19/25);40例CHB患者中B基因型32例(80%),C基因型8例(20%);BCP区双突变共有13例,其中B基因型8例,C基因型5例,BCP双突率在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中分别是25%(8/32)和62·5%(5/8)。结论:肝细胞癌的发生与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有关,多发生在HBV C基因型的患者。
丁红芳田德英杨道锋皮斌许东
关键词:肝细胞癌HBV基因型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过程中SEN病毒感染初探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了解血浆置换过程中SEN病毒(SENV)感染情况及对重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血清中SENV DNA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前后SENV检出率分别为10%(3/30)和36.7%(11/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0例SENV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SENV可通过血浆置换方式传播,但混合SENV感染不影响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
许东田德英郭威皮斌宋佩辉
关键词:血浆置换SEN病毒感染聚合酶链反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SEN病毒部分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通过序列比对分析SEN病毒(SENV)不同开放阅读框(ORF)基因系统进化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武汉地区SENVORF1和ORF2基因,结合GenBank中SEN病毒基因信息对该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采用clutal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武汉SEN病毒株与北京株同源性较高,与日本株有一定的差异,和TT病毒有较大差异。结论:SENV可能不是TTV亲缘关系较远的变异株,而是一群不完全相同成员组成的病毒种。
许东田德英黄元成张振纲陈红云皮斌宋佩辉
关键词:SEN病毒基因基因系统进化分析ORF2基因SENV开放阅读框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与性别的关系被引量:14
2004年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HBVDNA水平和性别之间的关系。选择 4 95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和5 0 2例HBVDNA高于 1× 10 8copy/ml以上的血清标本 ,分别通过ELISA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DNA的检测。三种组合〔组合 1为HBsAg(+)HBeAg(+)抗 -HBc(+) ,组合 2为HBsAg(+)抗 -HBe(+)抗 -HBc(+) ,组合 3为HBsAg(+)抗 -HBc(+)〕的HBVDNA阳性率 (分别为 95 %、18%和 5 3% )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女性在HBeAg阴性模式中的比例与在HBeAg阳性模式中的比例差异显著 (P <0 0 5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DNA水平和性别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对于组合 3的患者要给予足够重视 ;女性在高HBVDNA水平而且HBeAg阴性组合中的比例非常小 ,这也许与女性在肝癌患者中所占比例较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皮斌田德英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DNA水平性别
KCTD9蛋白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KCTD9蛋白在各型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在人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CTD9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亚细胞定位,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KCTD9 mRNA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表达水平。结果35名健康志愿者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中分别有14例和20例PBMC中可见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0~12%和0~18%;47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均可见KCTD9蛋白的表达,阳性细胞占5%~75%。4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中仅3例于肝组织坏死灶中偶见阳性细胞,健康对照者肝组织中偶见阳性细胞,39例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标本中均见KCTD9蛋白高表达,主要在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库普弗细胞和炎症浸润细胞中。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健康志愿者和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PBMC中KCTD9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PBMC胞质和胞核中均有表达。1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5例PBMC KCTD9 mRNA显著升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表达的KCTD9 mRNA与血清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KCTD9 mRNA在肝脏和PBMC中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KCTD9蛋白在病毒严重感染状态从PBMC的细胞质向细胞核内转移,提示其可能参与免疫细胞核内多种基因的调控。
周耀勇皮斌刘小娟章容邓国宏陈韬王洪武韩梅芳严伟明习东黄加权王宇明罗小平宁琴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