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世卓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蟾蜍壶菌病病原遗传分化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壶菌病为近年发现的两栖类动物重要传染病,对野生和养殖种群危害极大,为确定药用经济动物蟾蜍历史上壶菌病感染情况,提高养殖蟾蜍疾病防治水平,选取某博物馆馆藏采集于四川的蟾蜍标本32只,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进行壶菌检测,并对定量PCR产物克隆、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判定其来源。最终得到定量PCR标准曲线:Y=-3.0X+32.39;相关系数R2=0.999 6;检测结果为阳性样本12只,检出率37.5%。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我国的壶菌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一类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菌株呈现高度的亲缘关系;另一类则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壶菌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其独特性。这提示我国蟾蜍壶菌病的防制应更具针对性,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
- 曾朝辉白世卓朱蕴绮王晓龙
- 关键词:蟾蜍壶菌实时PCR系统发育分析
- 长白山保护区无尾两栖类壶菌病生态危害识别与风险表征
- 两栖类种群全球性衰退是21世纪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三分之一的两栖类种群面临危机。高致死性真菌病原体壶菌是引起两栖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惊人的传播速度及广泛爆发对世界范围内的两栖类种群构成重大威胁。 1...
- 白世卓
- 关键词:两栖类壶菌
- 文献传递
- 生态地理因子与东北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生态地理因子对蛙类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目前还缺少定量研究,为了确定东北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与生态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的鹤北、东方红和阿城等7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采样地点的经纬度、海拔、气温等生态地理因子进行测量,并对东北林蛙带毒率进行PCR检测确认;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与生态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1个采样点的生态地理因子对东北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其中气温的影响高于其他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张广才岭山系的经度、纬度、温度对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影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的某些非生态地理因子对该地区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超过了所研究的生态地理因子,生态地理因子已经不是影响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主要原因。
- 朱东泽许凯白世卓薛颖王晓龙
- 关键词:东北林蛙虹彩病毒
- 两栖类壶菌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两栖类壶菌病是近年来引起两栖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重要新兴传染病之一,感染多种两栖动物和水生生物,可造成两栖类缺少足趾,行动不协调,皮肤褪色等临床症状,壶菌传染的高峰季节在春季和秋季。国际贸易对全球壶菌和其他新兴野生动物疾病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需要做更深入的调查确定我国境内是否存在壶菌,也要防止外来物种把壶菌引入我国,未感染地区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对野生动物管理及养殖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 白世卓
- 关键词:两栖动物
- 馆藏泽蛙标本壶菌病原实时PCR检测与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为研究、验证我国两栖类壶菌病的历史疫情,从时间和系统进化角度追溯壶菌的来源,该研究选取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1982年采集于广东的泽蛙标本39只,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进行壶菌检测,并对定量PCR产物克隆、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判定其来源。最终得到定量PCR标准曲线:Y=-3.1X+32.65;相关系数R2=0.999 8;检测结果为阳性样本12只,检出率30.8%;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我国的壶菌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一类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菌株呈现高度的亲缘关系;另一类则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分布的壶菌有明显的不同,显示为独特类型。该研究把我国壶菌感染的最早记录推进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
- 曾朝辉白世卓朱蕴绮王晓龙
- 关键词:泽蛙壶菌实时PCR系统发育分析
- 2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MCP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的蛙病毒是两栖动物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国内在北方地区少有研究。将前期在调查中获得的2个东北林蛙蛙病毒阳性样本进行特异性分子生物学鉴定、克隆和测序,并与已知的欧美、澳大利亚等国的序列进行比对,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这2株蛙病毒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序列亲缘性比较远,而与蛙病毒属代表株美国的FV3亲缘性比较近,鉴定为蛙病毒FV3。
- 薛颖白世卓王晓龙
- 关键词:虹彩病毒东北林蛙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