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旭

作品数:60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手术
  • 11篇外科
  • 11篇颅底
  • 9篇睡眠
  • 8篇侧颅底
  • 7篇睡眠呼吸
  • 7篇睡眠呼吸暂停
  • 7篇切除
  • 7篇阻塞性
  • 7篇面神经
  • 6篇切除术
  • 6篇综合征
  • 6篇外科手术
  • 6篇面部
  • 6篇内镜
  • 5篇通气
  • 4篇低通气
  • 4篇低通气综合征
  • 4篇岩骨
  • 4篇中耳

机构

  • 58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青岛大学
  • 2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青岛市第三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60篇田旭
  • 45篇高志强
  • 34篇赵杨
  • 15篇李五一
  • 14篇霍红
  • 12篇王剑
  • 9篇杨华
  • 8篇张竹花
  • 7篇杨大海
  • 6篇冯国栋
  • 6篇吴海燕
  • 5篇陈钰
  • 5篇余蓉
  • 4篇牛燕燕
  • 4篇庄园
  • 4篇金晓峰
  • 4篇刘建汉
  • 4篇王旭东
  • 4篇吕威
  • 3篇金征宇

传媒

  • 12篇中华耳鼻咽喉...
  • 10篇中华耳科学杂...
  • 5篇临床耳鼻咽喉...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3篇协和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医学会2...
  • 2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2013第四...
  • 1篇2015年全...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耳粘连术腔植入硅胶支撑片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索自主研发生产硅胶片植入中耳腔防止粘连性中耳炎术后粘连的用法和有效性,为实现粘连性中耳炎进行听骨链重建提供条件。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因中耳病变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治疗患者6例。术前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显示5例存在咽鼓管功能不良,所有患者术中发现中耳黏膜上皮化或炎性肿胀严重,清理后鼓室黏膜全部缺损或严重损伤,植入硅胶片。术后行二期手术重建听力。分析其一般情况、术中所见黏膜情况和术前术后听力效果。结果6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例为中耳胆脂瘤,1例为鼓室体瘤。一期术后所有患者鼓膜愈合光滑平整,未见排异反应。中位随访时间12.5月后行二期手术,CT提示6例咽鼓管开放,2例形成含气鼓室,4例仍存在部分鼓室粘连,但含气改善,术中见所有患者硅胶覆盖中耳黏膜光滑,均未有病变复发,其中3例植入PORP重建听力,另外3例植入TORP。各频率气导经过二次手术均有提高,气骨导差第一次术后缩小5.64dB,第二次术后再次缩小4.98dB,其中500Hz和4000Hz二期术后气导听力较二期术前提高更明显。结论鼓室成形术中植入中耳硅胶片有助于增加鼓室含气量,改善中耳振动特性,为听骨链重建提供条件。
魏兴梅冯国栋田旭赵杨孙慧颖高志强
关键词:中耳粘连听力效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手术的主观和客观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主观和客观评价相关性,评价手术的主观和客观疗效。方法 41例OSAHS患者,根据阻塞部位采用单一或联合手术,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做多道睡眠图(PSG)监测、OSAHS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魁北克睡眠问卷简体中文版和Epworth嗜睡量表评价。评价术前及术后改变的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相关性,术后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442~0.413,6个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变化值的相关系数在-0.478~0.442,11个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P均<0.001)。结论 OSAHS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相关性较差,临床疗效分析应该用PSG监测及OSAHS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共同完成;手术明显改善PSG监测参数和生活质量,是治疗OSAHS的有效手段。
霍红李五一田旭刘建汉神平余蓉王剑徐春晓
关键词:耳鼻喉外科手术问卷调查嗜睡多道睡眠描记术EPWORTH嗜睡量表
岩骨次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岩骨次全切除术的外科技术要点及其在治疗颞骨病变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行岩骨次全切除术的22例(23耳)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中胆脂瘤9例,其中3例为术后复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例,脑脊液耳漏1例,其他良性肿瘤6例,外耳道鳞癌术后、放疗后复发1例,颅底黄曲霉感染1例。术后行颞骨增强MRI规律随访。结果保留耳囊19耳,切除耳囊4耳;封闭外耳道9耳,不封闭外耳道14耳。以切除病变为目的19耳,其中1例同期植入振动声桥,2例同期切除病变后植入耳蜗,其中1例为听神经瘤,1例为开放性乳突根治术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外露取出耳蜗并再次植入;所有患者术后规律随访0.5-5年,1例患者术后5年发现胆脂瘤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5耳为清创引流同期切除病变,术后半年内均干耳,其中1例为双侧放射性中耳炎右耳清创术后4月右耳植入人工耳蜗,左耳行岩骨次全切。1例为行脑脊液漏修补,术后随访9月未见复发。结论岩骨次全切除术可用于彻底切除的颞骨内胆脂瘤、颅中窝底良性、低度恶性肿瘤的颅外部分的切除,颞骨岩部感染的清创干耳。可根据病变灵活决定是否切除耳囊及封闭术腔,对于保留耳囊的患者可同期植入人工听觉装置改善听力。
宋雯洁高志强魏兴梅吴海燕张竹花田旭赵杨奥登苏日塔于姝婷冯国栋
关键词:耳囊通畅引流
不同颞下窝进路联合技术切除侧颅底病变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通过总结颞下窝联合进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approach,CIFA)切除颅底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CIFA切除病变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5例患者采用CIFA Type B+D切除病变,6例采用CIFA Type A+B切除病变。术后定期复查颞骨增强MRI判断有无肿瘤复发。结果5例采用CIFA Type B+D术式的患者中3例为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为颞骨骨巨细胞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2 mm×46 mm(范围37 mm×18 mm^56 mm×53 mm);6例采用CIFA Type A+B术式的患者中4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颅底神经鞘瘤,1例为岩尖胆脂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3 mm×36 mm(范围24 mm×22 mm^63 mm×35 mm)。11例患者中9例一期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种术式中各有1例分二期切除病变(一期切除颅外部分,二期切除侵入颅内的部分)。CIFA Type B+D组中有1例重建了鼓室和听力,术后1年听力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的5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到House-Brackmann分级(H-B)Ⅰ~Ⅱ级;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Ⅱ级的4例患者,术后有2例恢复为Ⅰ级,另外2例仍为Ⅱ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Ⅲ级的患者由于术中切除面神经术后面神经功能为Ⅵ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Ⅴ级的患者,术后恢复为Ⅲ级。2例术前已有耳蜗破坏,术中予以切除,其余9例均保留了耳蜗。术后随访14~58个月,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CIFA技术可以安全、彻底切除广泛侵犯侧颅底的占位病变,术中及术后耳蜗、面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恢复。灵活运用CIFA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病变的良好暴露和完整切除,还可为功能重建创造条件。
魏兴梅高志强许志勤杨华张竹花田旭赵杨周娅琳冯国栋
关键词:颅底肿瘤耳外科手术
顽固性吞咽障碍及误吸的外科治疗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顽固性吞咽障碍和误吸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6月24例接受手术的顽固性吞咽障碍和误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式、并发症、治疗效果和失败病例原因等。结果24例患者共接受26例次手术,其中环咽肌切除术17例次(单纯环咽肌切除术15例次,联合甲状软骨成形术2例次),瘢痕切除6例次(单纯瘢痕切除1例次,联合游离皮瓣修复4例次,联合扩张管植入1例次),喉气管离断术3例次(单纯喉气管离断1例次,联合喉关闭2例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总体上看手术对于顽固性吞咽障碍和误吸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其中有吞咽动作的X线动态造影检查(videon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和纤维内镜吞咽检查(fib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FEES)评分资料的16例患者(18例次手术)术前术后比较:VFSS误吸评分(M[P25;P75],下同)分别为4.50[4.00;7.00]和2.00[1.00;3.25]分,VFSS吞咽困难评分分别为5.00[4.00;12.00]和1.00[1.50;10.00]分,FEES误吸评分分别为4.00[5.00;7.00]和2.00[1.75;3.00]分,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放射治疗引起的顽固性吞咽障碍和误吸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不明显,3例患者(5例次手术)术前术后对比:VFSS误吸评分分别为7.00[6.50;8.00]和6.00[2.00;7.50]分,VFSS吞咽困难评分分别为12.00[10.50;12.00]和12.00[7.50;12.00]分,FEES误吸评分分别为7.00[6.50;8.00]和6.00[2.00;7.50]分,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对于顽固性吞咽障碍和误吸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需要严格的适应证选择。
王剑李五一刘建汉徐春晓杨大海霍红田旭张竹花陈钰
关键词:吞咽障碍误吸耳鼻喉外科手术
侧颅底手术中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不同移位方式的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行侧颅底区域手术时移位颞骨内段面神经对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比较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面神经功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侧颅底肿物切除并行面神经移位患者的术前、术中数据和随访资料。应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2周和末次随访的面神经功能,记录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的时间,分析可能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男8例,女25例,年龄(44.6±12.2)岁。25例行完全面神经移位,8例行部分面神经移位,90.9%(30例)的患者末次随访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颞下窝入路A型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25例,75.8%)。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瘤(OR=26.496,95%CI:1.008~695.757,P=0.049)和出血量增加(OR=1.196,95%CI:1.021~1.401,P=0.026)与面神经功能不良相关。结论术中单纯移位面神经,多数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恢复至HBⅠ~Ⅱ级,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术后面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大可能是术后面神经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陈晗林赵杨田旭殷悦张立芹高志强冯国栋
关键词:面神经疾病
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患者围术期心率血压的变化特征
2019年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切除术后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颈静脉孔区副节瘤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1周(基础值)与术后短期(1天、3天、7天)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颈静脉孔区副节瘤患者术后1天、3天、7天心率(heart rate, HR)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控制术后心率效果欠佳。住院期间心率恢复正常最长需21天。其它侧颅底肿瘤患者术后短期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颈静脉孔区副节瘤患者术后血压变化较其它侧颅底肿瘤无特异性。结论颈静脉孔区副节瘤切除后患者围术期心率有一定程度增快,此现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于姝婷高志强杨华田旭赵杨魏兴梅张竹花周娅琳冯国栋
关键词:颈静脉孔副神经节瘤心率血压
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2例并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对2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慢性鼻鼻窦炎为表现的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并复...
田旭吕威高志强
关键词:鼻腔鼻窦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文献传递
不同面瘫评价系统的预后预测研究
目的 比较三维动态测量系统与其它面瘫评价系统间的相关性及各系统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50例单侧面瘫患者.应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面神经分级量表(FNGS) 2.0、Sunnybrook分...
赵杨冯国栋吴海燕杨华庄园田旭高志强
关键词:面瘫预后
热损伤对兔面神经传导功能影响的研究
2021年
目的利用持续术中神经监测技术探讨不同温度下兔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明确面神经的损伤阈值。方法8只雄性新西兰兔共16侧面神经作为实验对象,暴露面神经上颊支。面神经近端放置自动周期刺激(APS)电极进行持续术中神经监测,神经远端安放水浴管。逐渐调升水浴管内神经节段的水浴温度,监测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振幅变化。50℃分别水浴30s(43℃累积等效分钟CEM43℃=64min)和60s(CEM43℃=128min),比较振幅变化差异。光镜下比较神经热损伤后即刻与3日后的组织病理。结果神经诱发电位振幅对温度变化较潜伏期更敏感。水浴温度37-42℃,诱发电位振幅出现增大;49-52℃,诱发电位振幅下降50%;超过58℃,所有面神经诱发电位均消失,消失时间均在3s以内。CEM43℃=64min,振幅可恢复80%以上;CEM43℃=128min,振幅仅可恢复至60%以上。热损伤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多在5min以内,超过5min恢复可能极小。与术后即刻制取的面神经相比,神经热损伤后3日,神经纤维排列更为稀疏,固缩和均质化更明显。结论持续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发现隐匿的神经热损伤,58℃时神经传导功能丧失,神经热损伤迅速而且存在延迟效应。
朱崇元赵杨白冰冯国栋田旭赵勇高志强
关键词:面神经热损伤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