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滨

作品数:12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肿瘤
  • 3篇腺肿瘤
  • 3篇甲状腺
  • 3篇成像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癌
  • 2篇术前
  • 2篇淋巴
  • 2篇甲状腺乳头状...
  • 2篇甲状腺肿
  • 2篇甲状腺肿瘤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成像
  • 2篇MRI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诊断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性

机构

  • 12篇杭州市第一人...
  • 4篇杭州市萧山区...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绍兴第二医院
  • 1篇浙江医院

作者

  • 12篇王海滨
  • 4篇韩志江
  • 2篇舒艳艳
  • 2篇吴清华
  • 2篇陈文辉
  • 2篇丁金旺
  • 2篇张乐星
  • 2篇马海涛
  • 1篇俞金娜
  • 1篇冯兴
  • 1篇赖旭峰
  • 1篇周合山
  • 1篇徐宏伟
  • 1篇赵国库
  • 1篇彭友
  • 1篇朱秀益
  • 1篇李浒
  • 1篇许琦
  • 1篇魏东山
  • 1篇乔松

传媒

  • 2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 1篇健康研究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1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在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研究组),选取30名无损伤的检查者作为对照组。通过磁共振观察ACL角、PCL指数、PCL夹角、Blumensaat角、胫骨前移情况;通过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轴移实验,Lysholm的评分标准和膝关节国际评分委员会的膝关节主观评分对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进行评定。术后1年依据Raks法通过磁共振中移植物的完整性和信号进行分级。结果 Rak's法分级结果显示:1级84例患者,3级12例。术后,研究组ACL角、PCL指数、Blumensaat角、胫骨前移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PCL夹角大于研究组术前,术后研究组PCL夹角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能够较好地评价解剖型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的膝关节恢复情况。
吴清华王海滨马海涛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征象比较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比较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CT征象,探讨其对PT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396例406枚PTC的CT征象,依据瘤体最大径,将其分为1.1~2.0cm组、2.1~3.0cm组和〉3.0cm组,分析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和微钙化在各组瘤体中的分布。结果406枚PTC中,1.1~2.0cm组、2.1~3.0cm组和〉3.0cm组分别为318枚、60枚和28枚,其中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和微钙化在各组瘤体中分别占89.6%(285/318)、75.0%(45/60)和64.3%(18,28);83.6%(266/318)、71.7%(43/60)和64.3%(18/28);84.0%(267/318)、78.3%(47/60)和67.9%(19/28);35.5%(113,318)、40.0%(24/60)和59.3%(16/27)。3组瘤体中,形态不规则(χ2=20.092,P=0.000)和咬饼征(r=9.695,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χ2=5.175,P=0.075)和微钙化(χ2=5.277,P=0.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形态不规则和咬饼征进行组内比较,1.1—2.0cm组和2.1—3.0cm(χ2=9.746,P=0.002)组、1.1—2.0cm组和〉3.0cm(χ2=15.180,P=0.000)组在形态不规则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2.0cm组和〉3.0cm(χ2=6.560,P=0.010)在咬饼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和微钙化是诊断PTC的重要CT征象,但不同征象随瘤体大小而存在一定差异.正确识别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PTC术前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王海滨舒艳艳韩志江丁金旺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钙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对aSAH后早期延迟性脑缺血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估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早期延迟性脑缺血(DC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a SAH患者早期(4~6d)进行CTP检查,推导各灌注参数诊断DCI的最佳阈值。术后随访2个月,根据DCI诊断标准分为DCI组(21例)和无DCI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DCI发生率为35.6%(21/59)。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合并症、改良版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量表(WFNS分级)、Fisher分级、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灌注参数绝对值方面,DCI组较无DCI组的CBF、CBV均明显降低(均P<0.05),MTT、TTP均明显延长(均P<0.01);在CBV比值、CBF比值、MTT差值、TTP差值等灌注参数比较,两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CBV外,CBF、MTT、TTP、CBV比值、CBF比值、MTT差值、TTP差值的AUC>0.75,最佳阈值分别为17.22ml/(100g·min)、9.50s、11.48s、0.88、0.86、0.68s、1.31s;其中CBF比值、MTT差值的AUC较高,其灵敏度分别为0.79、0.71,特异度分别为0.81、0.67。结论 CTP能提供脑血流动力学证据,对a SAH后早期(4~6d)DCI具有诊断价值。除CBV外,其余灌注参数均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其中CBF比值、MTT差值诊断DCI的价值最好。
王海滨王理周合山赖旭峰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互联网多模态学习对医学影像教学改革的成效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通过互联网多模态学习方式对医学影像教学革陈出新,探讨并构建现代医学影像教育资源网络平台。方法建立全国范围医学院校微信学习群,挑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组成讲师团队;通过微信平台及放射沙龙APP进行各系统分节基础及提升实时授课、在线答疑、课后答题问卷、视频回顾等多模态网络学习方式,对其教学效果做出评价。结果微信学习群总人数3562人,已顺利完成呼吸系统、骨骼系统分成39节的实时授课,每节课参加在线答题人数约200~534人次,答题参与率约31.6%,在线答题准确率约82.5%,每期授课视频在放射沙龙平台回放,总点击率达125885人次。研究中高级职称组的参与答题人数、APP回放率、答题率均显著高于中级职称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网络教学方式可推动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灵活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王海滨王理王春燕陈静魏培英韩志江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临床思维
磁共振DTI及DTT在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结果:超急性期梗死侧FA值(0.35±0.04)与健侧(0.37±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侧FA值分别为0.17±0.07、0.14±0.06和0.09±0.05,分别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FA值(分别为0.39±0.08、0.36±0.08和0.33±0.0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肌力改变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76,P<0.05),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可以通过重建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的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王海滨陈文辉乔松许琦赵国库
关键词:脑梗死扩散张量成像皮质脊髓束
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风险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探讨CT在甲状腺良性结节(BN)和恶性结节(MN)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447例461枚MN和484例548枚BN的CT征象,包括结节形态、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囊变为主和高强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对各种CT征象进行统计,计算阳性CT征象在BN、MN结节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均更常见于MN中[x2、P和OR值分别为(509.263、0.000和5.297)、(504.619、0.000和3.467)、(97.793、0.000和1.730)、(361.967、0.000和5.729)],而囊变为主和高强化则更常见于BN中[x2、P和OR值分别为(223.208、0.000和7.537)、(65.983、0.000和10.782)]。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诊断MN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和90.0%、74.2%和94.3%、35.6%和90.1%、80.7%和79.4%;囊变为主和高强化对BN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2%和98.1%、19.0%和97.4%。结论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微钙化及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是CT评估MN的重要征象,囊变为主和高强化是CT评估BN的重要征象,各种CT征象的诊断效能存在较大差异,多征象联合可提高诊断效能。
王海滨舒艳艳韩志江丁金旺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结节性螺旋计算机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及B淋巴细胞瘤-2蛋白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2023年
目的 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医共体总院诊治的64例HIE患儿为观察组,同期出生无脑损伤的3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MRI扫描、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扫描,采用反射免疫分析法检测Bcl-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FAP水平。分析多模态MRI参数、GFAP、Bcl-2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多模态MRI参数、GFAP、Bcl-2对HIE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T_(1)、表观弥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分别为(1 163.25±57.81)ms、(2.07±0.48)×10^(-3)mm~2/s、(16.36±1.23)ml/(100 g·min),观察组T_(1)、ADC、CBF分别为(1 432.96±64.82)ms、(1.19±0.10)×10^(-3)mm~2/s、(27.08±2.94)ml/(100 g·min)。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_(1)、CBF升高,AD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中度、重度HIE患儿T_(1)、CBF、ADC、GFAP、Bcl-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E患儿T_(1)、CBF、GFAP、Bcl-2与疾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476,0.473,0.512,0.464,均P<0.05);ADC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483,P<0.05)。T_(1)与GFAP、Bcl-2均呈正相关(r=0.442、0.436,均P<0.05);ADC与GFAP、Bcl-2均呈负相关(r=-0.479、-0.525,均P<0.05);CBF与GFAP、Bcl-2均呈正相关(r=0.497、0.513,均P<0.05)。与多模态MRI、GFAP、Bcl-2单独检测相比,联合检测诊断HIE的灵敏度最高。结论 多模态MRI、GFAP、Bcl-2水平与HI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HIE的临床诊断准确性。
朱秀益徐宏伟俞金娜王海滨
关键词: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左上纵隔囊性淋巴管瘤1例被引量:2
2010年
彭友王海滨李浒冯兴魏东山
关键词:纵隔肿瘤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
MRI在36例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2011年
[目的]评价MRI对宫颈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经病理学证实的36例宫颈癌病例的术前MRI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结果]宫颈癌组织MRI表现为宫颈区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大部分呈中等不均匀强化,部分中心坏死区无强化。术前MRI分期的准确率为80.6%(29/36)。[结论]MRI是评价宫颈癌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张乐星陈文辉王海滨
关键词:宫颈肿瘤MRI术前分期病理
MRI、CT对105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研究分析MRI、CT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5例,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行X线检查。X线检查疑诊骨折但无法确诊者、未见异常但症状明显且无法排除可能伴有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者,均于创伤后7天内行MRI和CT检查。对CT、MRI检查后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MRI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CT检查诊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累及骨皮质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显著低于CT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创伤后根据临床症状无法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进行彻底排除时,首先应采用X线、MRI联合检查。虽然CT对累及骨皮质骨折的检查准确度更高,但对于骨小梁的骨折诊断,MRI优势显著。MRI、CT联合应用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率最高,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吴清华王海滨马海涛
关键词:MRIC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